受到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1~4月中國大陸人民來台人數大減逾9成,其中經貿交流僅9,003人次,與2019年同期相較減少83.1%。雖然以外銷美國市場為主的供應商為避開關稅,將一部分產能移轉至東協和台灣等地,但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不易動搖,再加上內需市場龐大,預期台商在疫情相對穩定後將陸續歸隊投資中國。
根據ZF部門統計,2020年1~5月經濟部核准廠商對中國投資件數為214件;核准投(增)資金額為26.7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801.8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加40.30%。較大投資案包含廣達以2億美元增資達富電腦,以及石化業對中國的數億美元的投資案。
台廠不只對中國投資回溫,在台灣投資也持續擴大。經濟部「投資台灣三大方案」總計吸引537家企業,投資約新台幣1兆387億元,其中符合中國台商資格的有192家,回台投資約7,763億元。
一般認為,雖然疫情對觀光、商務旅遊活動不利,但電子零組件製造與貿易的活動並未停歇,因為客戶庫存水位降低及有追單需求時,廠商不論在中國或其他國家的投資與產能規畫都必須靈活因應。廠商為分散風險,除了加碼在台投資,台商在中國的投資也會逐步回到正軌。
ZF部門針對台灣和中國在國際經濟活動做比較,在美國市佔率方面,2020年1~3月美國自台灣進口佔其進口總額2.4%,較2019年增加0.2個百分點。美國自中國進口額佔其進口總額之13.3%,較2019年減少4.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中美貿易戰的確削弱了中國製產品外銷美國的表現。
在新興東協市場貿易方面,2020年1~4月台灣對東協10國貿易總額為 287.7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增加3.8%,東協對台灣進口總額為118.2億美元,較2019年同期增加 8.2%。這代表受疫情和中美貿易戰影響,東協在產業供應鏈的地位正逐步提高,因此與台灣之間的貿易關係愈加緊密。
至於2020年1~4月中國對東協10國貿易總額為1,931.3億美元,是台灣與東協貿易額的6.7倍。其中,中國對東協出口總額為1,059.7億美元,只較2019年同期增加1.0%。這可能代表中國部分製造業與組裝業外移至東協,使東協進一步降低對中國零組件的依賴。
經濟部指出,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2020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全球企業海外直接投資(FDI)2020年降幅可能高達4成。但外商對台灣的投資目前仍維持正成長。據分析,主要是台灣祭出優惠躉購價格,吸引歐洲離岸風電開發商來台投資。
以2020年1~5月的統計來看,丹麥商ORSTED申請來台投資新台幣248億元;盧森堡商DIODES也投資133億元;而日商鎧俠(Kioxia)也已申請投資82億元,使得台灣FDI表現在全球比較中相對亮眼。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報告,雖然電子零組件業生產指數持續成長,有助支持整體表現。但是國際疫情後續發展未明,主要國家未來因雖逐步解封重啟經濟,消費、投資及生產活動短時間內尚未能回復疫前水準,因此景氣變數仍大。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經濟預測機構的假設是2020年6月疫情會結束。然而2020年6月20日全球一天新增逾15萬確診。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疫情已進入新危險階段,換言之,2020年下半全球景氣可能進一步受到打擊,各國GDP成長率亦可能進一步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