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885 3
2010-07-20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三、政坛序爵不序齿


我们跟他跑龙套的那几年,周济总是提起他在清华大学的经历,虽然他平日里比较忙,但是每年武汉地区清华大学校友会他总是要去的。我们还与他大学的同学有过接触,特别是那位他大学和博士的同学查建中先生。那年查先生来我们学校,我请他吃饭。他告诉我周济在同学里是一个非常勤奋和低调的人,而且十分念旧,从不以自己的地位来对待人。他还说:周济从不拉帮结伙,从不说三道四。我笑着告诉查先生,这就叫:学界序齿不序爵,政坛序爵不序齿。在周济离开教育部部长位置时,恰好就是这个查先生顶风出来写文章,题目是《周济的贡献》。他告诉天下人,周济不仅能干事业也十分干净:只要是腐败的事,他就沾不上边儿,我们这些同学太了解他了。”“周济在华科大校长任上锐意改革,建树极多,但也遭到不少非议。可是对于他的人品,却始终无人批评。周济离开教育部之后,无论是部内部外,还是网络上下,亦无人对此抱有微辞。


周济虽然在朋友面前行为比较随和,但是在上级面前绝对是有规有矩的。他当校长时,每逢上级来我校检查工作,都要将我们召集起来。从讨论汇报提纲到设计接待程序,他都十分过细,几乎所有到过我们学校的人对我们的汇报和接待都十分满意。可以说,周济是我们党民主集中制的忠实执行者,他懂得什么叫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他也是清华学生领袖标准口号的推行者和实践者,不仅推广而且做到了:听话、出活。既把领导的话真正听进去,也把领导交办的事情努力去做好。正是在他的身上,我总结了管理工作者个体行为最核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遵从、一个是统御。这也是我领导学课件的由来:《红色中国式管理——遵从的智慧与统御的智慧》。遵从是基础,统御是升华。不遵从,将没有人会用你;不统御,将没有人可用。也就是说,在一棵树上,上面的猴子看下面的猴子都是笑脸;下面的猴子看上面的猴子都是屁股。只要走上管理者道路,我们就是一群猴子,只是在上下的不同,就看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了。是做花果山上的美猴王,还是做玉帝身边的弼马温;是做五行山下的受压者,还是做西天取经的带箍人,就看你的表现和运气了。

四、政坛论行不论言


周济不善言而善行,这也得益于他的母校。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石碑,上面刻着行胜于言。早在三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就说清华的精神是实干。原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在阐述清华精神时,就把实干作为一条。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清华改为工科大学,实干的传统进一步充实了工科的操作型特点。工程训练养成了很强的团队意识,对个人作用不像文科那样看重。清华敢于组织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如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等,大多仰赖这种团队精神。长期受清华精神熏陶的人在工作中比较重视人际关系,重视一班人的团结。清华毕业生中有多人进入中央和省、部委担任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实干作风。清华每年招生能网罗到各地的高材生,也是因为它给社会一个扎实可靠、稳定有序的信任感。


在周济的行为特征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地方,那就是他能够做到以终为始。他是一个非常有定力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他很和善,也听得进意见,其实他有非常固执的一面。我读过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有一个就是以终为始。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发生在何时,都必须遵循这一个原则,即由个人最重视的期许和价值观来决定一切。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就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是否与之南辕北辙,而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我常常在想,为什么大学里面有那么多教授,当然这些教授不见得都想当大官,但也不乏有想当大官之人。许多人根本不可能走到自己想走到位置上,除了某些机遇性因素以外,做人的风格是十分重要的。周济是个工作狂,就像一个永动机,从来不知道疲倦,他从国外回来不倒时差就开会;教育部9楼的灯光从来是这栋楼最后熄灭的楼层。不惰、不贪、不党,让他这个只在中原做过几年小吏的人,在一个水如此深的北京城站住了脚跟,也让那些对他嚼舌头的人无可奈何。

五、政坛欺老不欺少


我有一次对周济老师说:这个世界,少数人靠信仰,多数人靠政策。周济说:不对,人既要靠信仰,也要靠政策。我的两位同学都是他的学生,在与他们聊天时,他们告诉我,周济最大的本事是鞭策和激励人,他往往能把你的长处说在点子上,而把你的不足也说到骨子里。此外,他的不少弟子也都发展得不错,虽然他们还算是有本事的人,但是没有周济的提携和关照,至少达不到目前的状态。2004年,我在北京参与调研和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当时,这个东西是由几个部委共同参与的。按照行规,以教育部为主,所以教育部出的是主官,其他部委出的是副职,因此那些来的人一般年龄都比周济小,但是周济对他们非常客气,在安排发言时,给了他们非常大的面子。至于对中南海里的年轻人,周济更是客气有佳,从来以商量的口吻交往。而周济手下的司局长,大多数与我的年龄差不多,有的还要小,周济一方面对他们的工作加以鞭策,一方面对他们的工作加以鼓励,有时甚至还与他们开一些小的玩笑。所以,在教育部周济被认为是一位平民部长,是一位严师益友。一位现在已经官拜不小的同志亲口对我说,他把周部长当成兄长一样敬重。我到教育部借调数次,周济一直提醒要我注意处理好与同志们的关系。现在周济不当部长了,但我有时与部里的同志们交往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就是领导学里的一个定理:路线出感情。


管理这个行当,做领导者要懂得善待下属,特别要懂得善待年轻人。在周济身边工作的几年,我感到他对年轻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原则第一,保护第二;二是既重大义,又施小惠。领导干部,从对下属的态度和关照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报恩型的,一类是寡恩型的。前者往往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回报,后者往往不给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回报,周济属于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人。你说他不回报吧,他的确关照过许多帮助过他的人,而且对某些人的关照还十分明显;你说他回报吧,他有时又非常讲原则,比如他的学生的配偶基本上都没有调到学校里工作。而且他经常鼓励年轻人并安排他们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关键岗位去历练,以此来砥砺品质、锻炼作风和增长才干。他懂得如何在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等关键时刻看人的潜质,他到教育部去也提拔了一些人,这些人在谈起周部长时,都说周济是个政治家,而且是具有院士头衔的政治家。可以说,在对待年轻人成长的问题上,周济真正做到了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周济用过的年轻人出现过重大问题。


我们不是说所有的学者都要走周济的道路,这一来不可能,二来也没必要。况且周济能够走到今天也不是他本人能够决定的,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集体的决定。作为领导学的经典案例,我只想说明一点:任何行当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则和办法。你不适应,不掌握,就会带来麻烦;你适应了,掌握了,就可以取得成就,仅此而已!


(2010年6月11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20 09:16:40
很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0 09:53:10
我可以怀疑你马屁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0 10:52:02
这篇文章主要在于分析周济的仕途和中国式的从政升迁,至于功过是非留待大众讨论 3# victomu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