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
程
(曾翔,男,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本科毕业,经济学双学位,现就职于摩立特咨询公司(Monitor Group)
还记得高考后我的第一志愿是法学,第二是国际贸易,第三是广告学,第四是社会学,第五记不清楚了。现在回头看起来,觉得当时很幼稚。其实一直到大四找工作以前,我对各个专业的认识还依然比较模糊;找工作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果让我重新填一次志愿,那必然是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要给北大的专业的轻松程度排名,广告学可能要荣登三甲了。轻松的课堂,愉快的实践,在加上80%的专业考试都不采用闭卷笔考的形式,所以很多同学三年过得悠哉游哉。班上有些同学觉得太轻松了,得找点麻烦一些的事情做,于是有八个同学选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双学位,也包括我。双学位在周末上课,比较辛苦,不过最后毕业的时候拿到了林毅夫教授亲手颁发的经济学学位证,也不枉一番劳苦了。
临近毕业,我们班仅有的七个男生都有了去处。除了我之外有三个人去了保利集团市场部,一个去了康佳市场部,有一个大三的时候就转到哲学系去实现他的梦想去了,另外一个在北京坚持考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生。
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怎么一下子去了三个保利集团的。其实是因为当初在大四刚开学的时候保利来我们专业要人,因为他们市场部缺男生,所以只要是男生都要。于是我们有两个同学立刻就从了,从此也不必奔波求职,舒舒服服地过他们的大四生活。那个去康佳的广东酷哥,从他决定找工作到拿到offer前后两天不到,然后便又开始了他看电影,看书,打游戏的“腐败”生活。
所以真正认真找工作的只有我和河南的同学(这位同学后来也拿到了几个offer,权衡后还是去了保利集团)。我们互相鼓励,在大四的那个冬天,一起征战京城。
自从进入北大之后,我一直是想毕业后出国的。
人的一生,需要做很多重要的决定。但是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由于环境和思想的限制,人们往往得不到足够的信息以保障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如果你问一个大一,大二甚至大三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做什么,也许一半会回答你出国;剩下的人里面大部分准备读研,很小一部分会很肯定地回答你准备工作。其实,很多学生都不了解哪种选择最适合自己,我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一心要出国,但其实并不知为何。
大三时有一个校际交流的机会我去了丹麦一个学期,在哥本哈根大学。参加的是一个人文社科项目,但是由于对business比较感兴趣,我主动联系选修了Global Business Strategy和International Marketing两门课,其中有很多机会参观考察欧洲各地的企业作为案例讨论。我们当时项目里的同学基本都是美国人,老师也大多是从美国拿的学位。所以整个学校的授课方式和氛围结合了美国和北欧的特色。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以后先工作然后去美国读MBA的想法。于是从丹麦回来后(2003年1月),我退了GRE考试,打算报GMAT。但是当时一切都是混沌,年轻的我仍然觉得很茫然。
在SARS肆略的日子里,我认识了计算机系一个研究生师兄,这位师兄已经毕业,在上海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就是这位师兄,为我开始找工作鼓足了勇气,指明了方向。
从他口里,我知道了四大,知道了咨询公司,知道了投行。他告诉我,进国际上的大咨询公司,是申请美国top10的MBA的很好的一条途径。他还告诉我找工作是很严谨的工作,需要细心准备,从做简历到投简历到面试。我后来用的简历就是根据他的简历格式做的,而他的简历是改自哈佛模板。
因为性格,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适合外企的。首先,我比较喜欢较简单的人际关系,喜欢独立一些的生活;再有,没有压力的生活会让我失去自我,失去方向,我需要较大的压力,外企的压力一般来说更大一些;最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是个较大的优势,外企似乎更加有利于我保持这个优势。另外,由于我想去美国读MBA,然后回国自己创业,所以我觉得声誉好的大外企对我来说应该起点更高;所以,外企成为我找工作的首选和重点。
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能力和经历。庆幸的是,我的很多经历在求职过程中都非常有帮助:丹麦留学,英语能力,GMAT考试,平时对商业新闻的爱好,咨询公司实习,自信而开朗的性格,等等。
另外,将这些优势体现在简历上依然重要。这方面经济中心的赵普生老师,我提了很多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经历上,我只是说自己做过什么事情,却没有说自己是如何做的,最后效果如何。如此修正之后,我的简历从此更专业了。
从9月底开始,我就天天上北大未名的job版和清华水木的career版,搜集找工作的信息。
10月份突然在job版上看到消息,一个优秀的国内咨询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在招实习生。当时的我一心想进咨询业,所以毅然决然地报了。我很快就进入了由长城自己组织的第二面,并且顺利加入了“北京技术标准战略调研”小组。
现在回头看起来,这次实习对我是有较大影响的,首次面试的顺利让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实习过程中克服挑战,学会安排时间都是我的所得。而且很重要的是,从此在我简历上添上了一条咨询公司的实习经验。
找工作对我来说等于漫天撒网:对自己有好感的单位且来北大招聘了的,我基本都投了,外企有摩立特咨询(Monitor Group),波士顿咨询(Boston Consulting Group),贝恩咨询(Bain & Company),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Morgan Stanley),IBM,通用电器(GE),汇丰银行(HSBC),仲量联行(Jones Lang LaSalle),摩托罗拉,宝洁,联合利华,安永会计事务所(E&Y),毕马威会计事务所(KPMG);国企有中国人寿,深圳移动,中国工商银行总部。甚至我还去参加了外交部的考试和面试。
投行可能不会选择我,他们明显更偏爱研究生和理工科或经管类的本科生,而且我的成绩也不像他们要求的那样出类拔萃。咨询公司有两家给了我机会。其他的进入最后一面的也不少。那段找工作的日子,我基本天天都往城里跑,国贸,东方新天地,宵云路,盈科中心,这些以前很陌生的地方都逐渐熟悉了起来。当时我还在长城实习,一周三天,所以累得够呛,人也瘦了许多。
那段时间,似乎除了面试,就是等待面试。
第一个让我进入最后一面的公司是蓝色巨人IBM,职位是销售。由于一直使用IBM的笔记本,所以对其印象不错,加上连闯笔试和一面两关,进入最后一面,也就有了很大的期待。可是面试解结束之后我就觉得不爽,好像那个面试官对我的兴趣不大。果然,接下来的日子,再没有IBM的消息。当时可以说是郁闷死了,第一个公司就这样打击我,顿时本来充满希望的求职路一下子阴暗起来。还算好,我这人很容易找回自己的自信,抬起头继续前进。
在等IBM最后消息的时候,我又去应聘了中国日报。我这些行动完全是非理智的行为,只是凭着喜不喜欢一个公司来决定去不去应聘。我其实从没有真正想过要去媒体工作,结果都不用想了,自然是“喀嚓”,斩了。
10月份,外交部过来招聘,我竟然又去应聘了!我很顺利的过了笔试,一面和政审。但最后由于兴趣实在不在从政上面,几经权衡,放弃了二面的机会。
放弃了外交部之后的时间里,我先后面试了KPMG和仲量联行,都是些非常好的外企。仍然是一次又一次进入最后一面,依然是一次又一次没有了消息。没有offer本来就够让人心急了,尤其是几乎每次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等来的却是黑暗。
北京的早晨,寒风凛凛,寒冷让人清醒,我依然穿着单薄的西装,继续努力。终于,到了11月底,老天突然给了我一个大offer:Monitor Group.
世界上顶尖的咨询公司基本都于11月中下旬进入北大校园招聘。在这些公司里面,摩立特也许是最年轻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最有名的是麦肯锡,进入中国很早,业务开展规模大。可惜他们对GPA要求比较苛刻,对相关背景也非常看重,所以像我这种非经济非管理的文科专业的学生简历要被选中,是难上加难。果然,简历投出去没几天就收到了麦肯锡的拒信。但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幸运地跟波士顿,摩立特,贝恩等公司有了接触。
摩立特创立才二十多年,当初是由哈佛商学院的几个教授创立的,其中之一便是有名的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它进入中国大陆也比较晚,2001年才建立北京office,后来又有了上海office。亚太总部在香港。公司有招北大毕业生的传统。每年的目标学校是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今年在北京发了三个offer,上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