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
世界银行“中国农业政策实验室”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研究简报2008年第1期(总第190期)
2008年1月10日
胡志全 张昶
一、发展现状
1、黑龙江省大豆产业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属温和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在 600mm 左右,有利于大豆生产,2006年大豆产量为652.5万吨,在大豆机械化生产、综合配套的增产技术措施、加工和科研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例如克山县现有大型链轨拖拉机613台,小型拖拉机6646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3311套,小型农具5589套,收获机械657台。另外,黑龙江省种植大豆历史较长,群众种植经验丰富。在农户问卷中,回答如果没有补贴是否还种植大豆, 80%以上的人回答仍会种植,原因就是技术熟练。
2、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为有效规避种植业的自然风险,减轻自然灾害给农户带来的损失,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黑龙江省按照“参保自愿、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在21个县市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粮食作物面积293.9万亩,政府补贴1469.5万元。水稻、大豆、玉米、小麦4大粮食作物每亩保费均价为10元。省财政每亩给予5元补贴,市、县财政每亩给予2元补贴,农户自担3元保费。出现巨灾由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解决。今年嫩江县的保险项目为小麦、大豆2个种植品种,保险作物面积共计50万亩,保险的对象涉及该县7个乡镇的75个村屯,签订了99份保险合同。这种农业保险方式深受农民欢迎。
3、国家各项支农直接补贴及时足额到位
黑龙江省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共有三项,即粮食综合直补、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三项资金合计总数达到了53.4亿元,创历史新高,居全国首位。据统计,今年全省种粮农民人均将得到补贴246.5元,比去年增加63.6元。粮食综合直补和粮食直补全部采用一卡通的形式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良种补贴补贴了大豆面积的1/5左右。海伦市大豆补贴面积25万亩,专用玉米补贴面积10万亩,水稻补贴面积42.9万亩,补贴资金892万元,玉米和大豆良种补贴以种子形式下发到农民手中。在各县的调查过程中,当问到各项补贴是否足额到位,是否满意时,所有的受访者都说全部及时到位,并说种地不交钱,国家还给钱当然是个好事情。
二、存在问题
1、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自然风险损失时有发生
黑龙江省地处中温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形和气候情况复杂,各种农业自然风险种类繁多,干旱、洪涝、沙尘暴、雷电、冰雹、暴风雪等每年都有发生。根据省民政厅发布的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资料,每年由于自然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占全省全年GDP 的2-4%,全省因水、旱灾造成的粮食减产约占同期粮食总产量的12%,其他自然风险因素造成的粮食减产约占5%。2007年入夏以来,黑龙江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出现了近50年来最重的夏伏连旱。今年全省大豆播种面积达到313.14万公顷,据黑龙江省农委估计,今年大豆受灾面积将达到288.59万公顷,成灾面积达到188.27万公顷。
2、大豆重迎茬问题较严重
重迎茬是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近些年来,由于重茬种植,大豆受孢囊线虫危害日趋严重。受害面积逐年增加,受害地块减产15%-70%。据有关人士调查估计,现在受害面积已近3000多万亩,占全省大豆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海伦市405万亩耕地,大豆常年播种面积占362万亩旱田面积的55%,根本无法满足三年一轮做的要求。在有的地块10多年一直都在种大豆,各种土壤传播病害发生严重,使得大豆产量、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在三个县的农户问卷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大豆产量已经由上世纪90年代末每公顷22袋左右(264斤/亩,1袋大约180斤)下降到现在的14袋(168斤/亩)左右。长期使用普斯特等长残留除草剂,也使得玉米、小麦等其他后茬作物无法正常生长,造成大豆轮作困难。
3、大豆生产资金投入压力较大
由于每家每户规模相比黄淮海等其他农区较大,每年的投入资金较大,每年年初都会有大量贷款,但是信用社每年利息为9%。每亩大豆每年需贷款200多元,每家100亩以上,至少要贷款两万元以上;如果再有租赁土地,每亩土地租赁费一年至少80元,质量较好的耕地更是高达120元。由于贷款利息的压力,每年大豆一收获,绝大多数农户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一次性卖掉全部的大豆。如果赶上丰收季节,还能偿清贷款。由于近年来大豆的效益较低,很多豆农往往是以新贷款偿还旧贷款,长期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经营环境之中。
3、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较差
黑龙江省很多地区土地多为丘陵漫岗地,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在低洼处很容易形成涝灾。该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18%,低于全国40%的水平。抗灾减灾能力低,影响着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例如,海伦市农田水利设施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前建成的,标准较低,且设施不配套,全市5座大中型水库,病险库就有3座,由于投入较低,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4、从事大豆生产的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负责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老年人,体力较弱,文化程度较低,播种、除草大多机播机收,中间田间管理较少,土地板结现象较严重,造成耕地抗旱、抗涝能力较弱。
5、大豆产业化水平较低
黑龙江省一户豆农的大豆产量一般只有5吨左右,专业大户也不到10吨。在期货市场,每手交易以10吨计算,单个农户无法利用期货实现套期保值。农户生产的大豆,即使是良种大豆,经过个体粮商的收购,全部变成混装、混运、混储的大豆,商品价值降低。而且在层层转运、销售过程中,豆农的收益不能得到保证。
三、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推广场县共建模式推进农户大豆管理方式的升级
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大豆生产成本较高,面对自然风险应对无措。农场系统大豆生产规模大、统一管理、大型机械水平较高,应对自然风险能力较强。为充分发挥垦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黑龙江省提出以“场县共建”为载体,在不改变体制的前提下,打破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重点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层次,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嫩江参加场县共建的地块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测土施肥、统一品种、统一整地、统一拌种、统一播种。嫩江县与农垦九三分局合作组建了15个农机作业合作社,覆盖村屯面积5.6万亩。由于大型农机作业标准高、质量好、成本低,农村大豆亩均成本降低了6.7元,亩增产18公斤;群众普遍反映场县共建在大旱之年的收成明显好于没有参加的地块。
2、成立大豆协会提高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产业化程度
为应对进口大豆和跨国公司的双重挤压,解决大豆增产、豆农增收等大豆产业面临的严峻课题,2007年5月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在哈尔滨市成立。协会以保护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为宗旨,维护大豆产业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该协会由黑龙江省九三油脂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天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及种植、加工、贸易、科研等领域的单位共同发起,去年11月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准筹备成立。截止到目前,该协会已拥有单位和个人400多个会员,覆盖了大豆产业的各个环节。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的成立是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企盼,必将成为推动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以科技创新投入推进大豆产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大面积干旱情况下,黑龙江省大豆今年又获得了大面积平均亩产新突破。2007年9月,东北农业大学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大豆丰产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的核心示范区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的608亩高产示范田经实收、实测,平均亩产达506.6斤。2007年,黑龙江省抗线大豆研究所在哈尔滨正式成立,规划在5年内培育出6-10个抗线大豆新品种,建成4万亩抗线大豆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使黑龙江省50%感染大豆孢囊线虫地块,种上高产优质抗线大豆,在不增加豆农生产投入的情况下,最终实现平均每亩增产50斤大豆的目标。
四、有关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是应对自然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大豆产业的根本保障。应当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建立并完善排、灌、蓄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大力营造人工林,为农田建立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2、利用高效低残留除草剂或物理除草方式代替高残留化学除草
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残留除草剂,减少对后茬作物的影响。低残留除草剂在施用后很快降解,留下一个无长残留除草剂药害的后茬,对大豆合理轮作、增产提质均有重要作用。另外,任何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都不如人工除草,提倡用人工或机械等物理除草代替化学除草。杂草出苗后进行化学除草,喷药后一般需7至10天杂草才会死亡,而人工或机械除草后,杂草立即死亡。采取物理除草,既可灭草,又能松土,提高地温,抗旱抗涝,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3、国家财政加大对大豆生产的政策性保险支持力度
2007年中央财政决定拿出10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省份已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但是作为中国最大的粮仓之一,黑龙江省没有列入试点,建议充分考虑黑龙江省商品粮基地的作用及其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和保护国产大豆产业生存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继续支持黑龙江省商品基地建设和非转基因大豆的独特的优势地位。
4、以保险支持代替部分直补
粮食直贴、粮食综合直补等直接补贴,每亩发放金额对于农业生产实际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发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农民及时足额收到补贴,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造册、公示等中间环节。而政策性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即使按照现在黑龙江省试点的每亩农户自担3元的额度,一次性拿出300多元对于很多农户都是个问题,如果全部都需农民自担,100亩就需要1000元。而各项支农直补每亩的金额要远大于10元。因此建议,国家财政可以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以部分直补资金代农民投保,这样既解决了保费的来源,又培育了国内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欢迎引用、摘编、全文刊载,请注明出处,尊重著作者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李锁平 高琼瑶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6891979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传 真:(010)62187545
邮 编:
100081
电子信箱:iae@mail.caas.net.cn 网 址: http://www.iae.org.cn
*本研究是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