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男女在情感效能性上的差异
女人通常具有较高的情感强度性和较低的情感效能性。当命运与前途取得重大突破(与一位如意郎君结婚或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时)时女人会比男人显得更快活,然而一旦环境变得恶劣,生活遇到挫折时,女人会显得更难受和绝望;她有时小题大作、大惊小怪,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哭大叫、寻死觅活;她有时表现出极端的怨恨、残忍和侮辱;女人强烈的情绪感受性一方面表现出穷凶极恶、残酷无情等魔鬼般的性情,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温柔慈悲、天真烂漫等天使般的性情。不过,她们往往只停留在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上,不善于也不容易将这些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女人往往需要借助于她所依附的男人的力量来实现其价值追求,而这一借助过程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总会存在一定的失效概率,这就必然会降低她的情感效能,作为一种补偿手段,她不得不提高其情感强度,以引起她所依附的男人的注意与重视,从而确保其情感变化与价值关系的变化相对应。
十一、男女情感差异性的发展趋势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辩证地理解男女在情感上的差异:
一是,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判断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承认不承认都是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对女性情感的有意贬低和恶意攻击,而是对女性情感弱点的客观描述,正因为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女性才会要求社会地位的男女平等;正因为女性在情感特性上存在弱点,才要求女性自强、自立、自尊、自爱。
二是,这种差异是历史形成的,而不是天然决定的和永恒不变的。它是社会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最初产生于生殖方面的自然分工,并随着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当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时,这种差异又会逐渐缩小,以至最终消失。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这种发展趋势,而且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更要做出自己的努力来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完善女性的情感,以加速消除男女情感差异性的进程。
三是,这种差异是一般性的和平均的,而不是具体性和个体性的。它是社会平均水平的描述,而不是个体水平的描述,许多女性在过去和现在都是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他们无论在客观利益上,还是在主观情感上都不依附于任何男人,但不能以此来否定女性在一般性和平均性的角度对于男性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的依附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男人在社会生产中的劳动优势将逐渐消失:一方面,体力劳动在整个社会劳动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男人在体力上的优势将逐渐失去意义;另一方面,封闭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逐渐解体,女人从家庭走向社会,其活动范围越来越宽阔,其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女人的脑力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男人在脑力上的优势也逐渐被女人在脑力上的优势所抵消。劳动能力的相对增长提高了女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女人的价值关系逐渐脱离了对于男人价值关系的依附性,女人的情感也逐渐脱离了对于男人的依附性。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女人在生育、养育与教育上的负担将会相对减小,在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差异也将逐渐缩小。女人的价值关系与男人的价值关系越来越趋于一致,这就必然导致男女在情感的强度性、稳定性及效能性等方面越来越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