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实证的角度,以北京市兽医生物药品厂为例,通过分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项目——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从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吸收能力、提升中小企业公信力以及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等几个方面论证公共研发平台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建设公共研发平台是促进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的成功模式。
关键词:公共研发平台,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案例研究
在学术界,最早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概念的是哈佛商学院技术管理中心主任亨利·切萨布鲁夫教授。他(2005)在著作《开放式创新:从技术中获利的新策略》中提出,应将外部的和内部的技术有机结合成一个系统,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市场渠道为创新活动服务。而我国对于中小企业如何进行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也相对较少。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呈现着快速发展迅速提高的态势。目前,中小企业总数约在4000万家左右,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在国民经济总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工业新增产值的近3/4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然而,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却令人担忧。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缺乏常设科研开发机构,也缺乏自己的科研人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依赖于外界。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资本不足、装备水平落后、社会信誉和认可度低等问题,导致不少中小企业产业技术“空心化”(武博、马宗国,2007)。
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70%的研究工作是由大企业承担,而中小企业只承担30%左右。由于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中,公司创新呈现出从封闭式创新模式向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变的趋势,通过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现在美国70%的创新发明是由小企业实现的,欧盟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2倍,德国67%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研发注册的。在技术创新水平上,中小企业也毫不逊色,如美国评定的20世纪最为重大的65项发明创新都是由中小企业和个人完成的(姜桂兴、武夷山,2005)。
我国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企业自主创新的困境?针对这一问题,许多政策研究人员、企业家都在不停地探索。鉴于中小企业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普遍薄弱,开放式创新应该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小企业开展开放式创新的有效模式尤为重要。
二、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
2003-2008年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实施的“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重大科技项目约93项,投入经费共计12.61亿元。笔者在对这些项目的资料进行逐个查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承接单位负责人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关项目主管人员的多次访谈,对项目实际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成功的案例陆续浮现,其中北京市兽医生物药品厂(以下简称北京生药厂)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畜禽生物药品研发中心建设及新产品开发”,ZF通过打造公共研发平台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促进企业的成长方面已收到明显效果。该案例对中小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意义。
(一)我国兽药行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兽药行业的起步,1986年全国生产兽药的企业为450家;2002年发展为2600家,年产值135亿元;2004年为2800家,年产值超过180亿元。由于出现兽药质量问题和滥用兽药现象,动物疾病控制受到影响,许多养殖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危及人类的健康,造成国家的经济损失并损害国际声誉。2005年以后,我国对兽药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行业治理。2006年1月1日,全国实施GMP“零点行动”,各地集中关闭、淘汰未达标兽药生产企业1500家。截至2008年,已通过GMP认证的企业约有1454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兽药行业年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我国兽药生产企业的产品(包括原料药和制剂)绝大部分在国内销售,全国兽药出口额不到全球兽药销售额的1%。我国兽药的销售额不足美国的1/10,兽药生产厂家数量却是美国的7倍,但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厂家仅17家。可见,我国兽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与国际兽药行业相比,我国兽药行业的发展亟需从“以中小企业为主”向“大企业引领”的模式转变。
(二)案例选取的典型意义
北京生药厂成立于1958年,隶属于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北京市兽医站。在2005年该重大项目立项之时,北京生药厂与我国兽药其他企业同样面临生产和管理水平低、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弱等多重困难。企业资金少、技术薄弱,企业产品大部分为仿制药,难以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兽药新产品。2005年底,北京生药厂获得市科委“畜禽生物药品研发中心建设及新产品开发”项目,同时获得重大项目科研经费1200万元。该项目从2005年1月一2007年12月经过近3年的时间,建设完成800平方米生药研发中心一个、生物安全二级负压实验室一个,配套建设了两个总面积为1700平方米的实验动物房,具备疫苗新产品研发、生产、检验功能。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生药厂以研发中心为平台,大胆创新了新产品研发机制,不是从零开始做新产品研发,而是通过直接购买科研专利成果、合作研发、自主研发、科技成果入股等多种形式,快速获得有市场前景的畜禽生物新药的研发成果;同时,利用既有的生产能力,又快速把成果形成新产品推向市场。正是这种开放式的新产品研发机制给企业带来了巨变,引领企业走上开放式创新之路,使企业由普通的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头羊。
北京生药厂现有职工300人。主厂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在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及昌平开发区拥有两处GMP疫苗生产基地,国内一流的疫苗生产厂房及配套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2008年销售额超过7428万元,年利润2442万元,禽类疫苗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为10%,在同类企业中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2008年在大兴区设立新厂区时,北京生药厂总结该项目的成功经验,独立投资建立大兴分厂公共研发平台,为新厂的发展保驾护航。该研发平台占地1260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其中仪器设备投资就达500余万元,研发硬件设施在国内兽用疫苗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在研发工作发展方式上,遵循对企业内部开放和对外开放并重的原则,将研发中心打造成面向企业内部技改工作的开放型实验室的同时,还将充分发挥研发中心实验室的研发条件优势,吸引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企业完成研究项目,使企业逐渐走上产品自主研发的道路,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案例的成功点
设在中小企业的公共研发平台之所以能够引领企业走上开放式创新之路,主要是因为其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一)改变企业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的转变是开放式创新的基础条件。我国学者刘海波提出技术经营的理念,其创新点是从R&D(Research&Development)到A&D(Acquistion&Development)。技术经营战略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获取战略技术,获取的手段不必从研究开发开始,而可以从购买开发起步。A&D战略使企业的事业战略和技术战略发生180度转变(刘海波,2004)。著名的美国思科公司便是运用A&D取得成功的一个典型。如今,购买新技术已成为美国企业知识资本积累的主流之一。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开放、合作是国际上创新模式的新趋势和大趋势。
在本案例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考虑到企业研发力量较弱,鼓励企业运用公共研发平台,吸引研发机构进入该平台开发新产品。北京生药厂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不再完全依靠公司自身力量进行研发,而是通过有效利用公司外部资源的方式来获得创新资源。新产品的诞生由R&D转变为A&D,打开了企业管理者的经营思路,带来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企业管理者很快认识到实施技术经营战略的重要性,不仅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重大项目中运用技术经营,还将技术经营视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针。
(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吸收能力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企业的吸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企业完全脱离研发,将影响对一项新技术的可行性与商业前景判断的准确性。开放式创新来源于企业吸收外部知识与技术,经转化、整合后,再扩散到原有市场或新市场,要求企业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转化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即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也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杨静武,2007)。在技术创新能力中,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学习外部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它使“企业有能力去辨识新的价值、获取外部知识、消化吸收并将此知识运用于商业目的上”。企业吸收能力越高,对外界环境的经营控制能力也越高,越有机会将竞争对手的外溢知识引进企业内部。也就是说,吸收能力代表组织对外吸收新知识的能力(Cohen,Wesley M,Daniel A Levinthall,1990)。
北京生药厂通过该平台建设,先后与军事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检测中心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研发合作关系。在与大学、科研机构的频繁接触、合作过程中,北京生药厂的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吸收能力不断提高,对研发的把握能力、技术创新的鉴定能力也随之增强。企业对外吸收新知识能力的提高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使北京生药厂进入了从疫情监测到新品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的“研用结合”的良性循环。北京生药厂从养殖一线的畜禽防疫治病需要着手,不断地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品,如猪蓝耳病疫苗、新流(H9)二联灭活疫苗、鸡衣原体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鸡马立克氏病(814)活疫苗、支原体疫苗等产品。
(三)提升企业公信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ZF虽然没有隶属关系,然而ZF对企业的支持和信任不但有利于加深企业与ZF的感情,而且有利于企业公信力的增强,进而有利于企业影响力的扩大。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企业公信力是企业获得其经营伙伴、顾客及其他利害攸关者的信任和认可的能力。企业公信力从长远来看,有助于企业赢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从而提高企业形象,对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培育企业公信力是企业取得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
北京生药厂公信力的提高一方面表现在生药用户对北京生药厂产品信任的增强,另一方面表现在生药科研院所对于北京生药厂研发合作信心的增强,二者形成良性循环,极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有关人员经常带领专家深入企业进行指导,使企业与ZF之间的沟通更加/顷畅。该项目实施成功之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将新项目陆续落在该厂,现在北京生药厂已经成长为北京市具有很高产品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活力十足的老牌国有企业。
(四)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创新需求和动因最高的一般是中小企业,然而由于自身投入少和风险承受能力低下,中小企业往往对成本高昂的研发望而却步,其自发的创新热情、活力及频度因此受到极大抑制。ZF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可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上海2004年开通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由仪器设施共有、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文献服务等10大子系统“串联”而成,汇聚了740多套大型仪器设备和设施、1万多个国内外数据库、79个重点实验室、147个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资源,全部以非营利的形式提供给各类创新实体。平台的开通改善了上海的创新环境,为许多企业尤其是研发资金紧缺的中小企业节省了研发成本(代明,2007)。
通过该项目北京生药厂初步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疫苗技术研发平台,有效地增强了兽药企业、科研院所、养殖户之间的互动作用。北京生药厂利用这一研发平台,凝聚科技资源,同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合作,采用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引进转化、技术入股分红销售提成等四种形式,进行新产品开发。在公共研发平台建立的同时,逐步形成了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和生产技术平台,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至2008年开发项目完成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验收时,北京生药厂三年里已经投产10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在产的产品品种数量翻了一番;企业由过去只能生产禽类疫苗升级为畜、禽生物药品“全能”;产能由每年15亿头/羽份提高到80亿头/羽份,能为北京50%以上和全国15%的畜禽提供疫苗。
四、结论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走技术引进的道路是符合当时客观条件的。但到了21世纪,自主创新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ZF怎样才能有效引导、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开放式创新更适合中小企业,其中,建立公共研发平台是ZF推动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成功方式之一。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公共研发平台,改变经营理念、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吸收能力及公信力,降低创新成本。北京生药厂的案例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代明.自主创新的成本、风险与活力的关系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7):12-19.
[2]姜桂兴,武夷山.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6):102.
[3]刘海波.技术经营:怎样经营技术[J].中国科技成果,2004,(15):14-16.
[4]切萨布鲁夫.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盈利的新规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武博,马宗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研究联合体的合作机理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7,(4):40-43.
[6]杨静武.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146(2):98-101.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04中国工业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79.
作者:北京大学ZF管理学院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曹红阳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韩洁 来源:《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