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345 12
2010-07-26
看到这里讨论很激烈,也来提供一篇文章,这是俄罗斯自由派学者的争论材料。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26 10:49:57
马克思经济学:
否认社会经济是像流行经济学所说的供求关系,而认为社会经济是交换关系,而交换的原子就是劳动,

而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因此价值(货币)是一种劳动(被货币奴隶的劳动),兑现的是一种活的劳动,而不是效用.

由此推出真正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被货币奴役的人类劳动,或者按马克思的定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资本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劳动能创造劳动价值论定义的价值,只说过具体的人或者劳动者能创造价值)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消灭价值,把劳动还给劳动者自身来支配.

由于企业追求剩余价值这种被货币控制的剩余劳动,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按劳动价值论的推理,压根不存在所谓的像生产涵数一样的生产总值,GDP真正的名称应该叫做生产了"资本的雇佣劳动总和",或者称为"被买卖流通的劳动总和",共产主义追求的就是让这种GDP为零的社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6 11:06:39
学习了,2楼说的似乎有理,但还需要好好考虑一下,水平有限啊!
不过,市场将劳动者推向资本的怀抱,市场中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剥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市场扮演者反面角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6 11:36:23
市场自人类旦生可能就存在,但市场经济确是金融资本控制的政 府强力构建出来的.

如果不对小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征收货币税,那么多数人可能因为市场交换压力太大,而选择退出市场而自给自足.而不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所有经济行为用于交换.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压根就不是自发社会秩序的产物.

而社会经济也压根不是供求关系,而是一种交换关系.

以一个富人来说他不可能一天吃一千个人的饭穿一千个人的衣,但富人用的奢侈品确直接,间接的消耗成千上万人的劳动.如果价值是一种效用,剩余价值是具体剩余财富,而不是剩余劳动的话,就等于说富人就是一千能吃一千个人饭,穿一千个人衣的,事实上显然不是这样.假设某个富人拿钱出来资助穷人够买穷人所需的中低消费品,这时必然物价飞涨,因为生产指向上就不是指向穷人的.

这也说明价值(钱)兑现的不是具体的效用,而是劳动!
如:一套100米的住房,它的使用价值是在一定条件下客观存在,只要房子不损毁,其使用价值是不变的。但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以前要花5年的工资来够买,而现在要花二十三十年的工资。有人只注意到了物价上涨,其实它被拜货教和拜物教思维欺骗了,价值量增长带来的是大量劳动者的劳动量被吞噬而变成价值,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时间增加,他们为了获取与原来相同的使用价值,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劳动。而更多的劳动被无富浪费掉了,在生产结构上指向了富人的奢侈品生产。这就是资本主义所谓的经济增长。而资本主义经济学里流行的供给需求理论,也是掩势劳动量买卖的庸俗经济学。消费现像实际上是劳动与劳动交换的过程,作为消费者必须是商品货币化的流通劳动量的控制者。一切社会经济学的根不是满足什么需求,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且不可预知的,因此一切社会经济学的根应该是对劳动量的控制和劳动量之间的相互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6 11:41:27
马克思经济学的根基是劳动价值论,但劳动价值论一直被人歪曲,类似对劳动价值论的歪曲到处可见,在网上不能发现像"百度百科"这种就在歪曲劳动价值论.

而真正的劳动价值论,首先应可以用来反GDP,因为GDP为一定时间的价值总量,而价值是什么,劳动价值论认为是被货币奴役的劳动.只要GDP增长用货币计量就可以联系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因为这代表资本主义的的生产关系,只要它不增长,资本主义就得瘫痪,但它与真正的物质财富增关无关,它代表的是货币对人的行为(劳动手的控制关系,正如汇率代表两国劳动力交换的比例一样.

GDP之所以称为生产总值是按效用价值论推出的结果,要称为生产总值必须是生产涵数一样的东西,而只有机器才是生产涵数,价值量是机器么?
价值的留存量最终会形成资本,按照统计资料,美国的总资本中65%左右是地产,而且这个比例在长期中一直保持稳定,由于美国的投资率在长期是稳定的,那么就意味着,由投资所转化的资本增加或资本积累只是地产的增值或地价上升,而根本不是机器的增加。这样,资本就只是那块儿地,资本积累只是人们用更高的价钱(投资)去买那块儿地。当然,除去地以外还有35%的资本,它们是不是机器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在剩下的35%的资本中,绝大部分或50%以上是由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构成的,机器的价值只是占总资本中很小的比重。教科书中总是使用统计数据来说明美国的资本劳动比率是中国的40倍,但大家都知道,机器是由劳动生产的中间产品,美国现在所使用的机器存量只是近20年生产出来的,以前的机器都报废了,美国的产业工人只有几百万人,而中国却存在几个亿的剩余劳动力,如果资本是机器的话,中国完全可以用这些人在1年中生产出美国的这些机器(当然要知道这些机器的生产技术),实际上,中国现在也正在按照这个速度生产机器而成为世界工厂,但在资本的价值上赶上美国的可能性却很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26 11:42:09
GDP统计中的各种产品是异质的,怎么可以加总在一起表示实物产出呢?实际上,这种加总和指数问题在理论上是有确定的结论的,即只能是单一产品或稳定状态增长(即所有的产品按同样的比例增长),比如说有苹果和梨两种产品,如果它们的增长率都是10%,可以确定的说产出的增长率是10%;但如果苹果的增长率是15%和梨的增长率是5%,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指数的。这一问题实际上很容易理解,比如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异质品世界来讲,说GDP增长8%,显然不如说去年生产的是21寸电视而今年生产了29寸的电视更清楚。
 对于物价指数的统计也是如此,这种统计只能在单一产品和稳定状态下才是可能的,比如苹果和梨的价格都增长了10%,可以确定的说物价上涨了10%;但如果苹果的价格上涨了15%和梨的价格上涨了5%,或者价格同时上升而苹果和梨的产量比例变化了,我们是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物价指数的。前面所举的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人民币的汇率出现的尴尬结果就是一个例子。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也说,物价指数的统计可能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变化,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如果物价指数的统计考虑产品的质量变化,由于产品的质量变化太快(比如电视机),那将使物价指数的统计失去意义,因为只要质量变化了就要把它视为一种新产品而不能与原来的产品构成时间序列的指数。联系到国民收入核算的实际,现实中物价指数统计的困难远超出前面的例子,不仅产品的质量经常在变动,而且新产品层出不穷。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问题,目前我国物价指数的计算是以1990年为基期的,而如今在市场上几乎难以找到与1990年完全相同的产品,更不用说占消费支出很大比重的新产品。显然,这种物价指数的计算与实物量的统计相差甚远。
  就人们通常所说的物价指数是指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这种消费者价格指数经常被作为计算实际国民收入的依据。然而,这种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然不是全部产品和劳务的统计,比如资本品的价格变动被排除了,资本品的价格变动是用单独的指数来表示的,由于资本品在我国GDP统计的全部产品中要占到30%左右,所以GDP并不能表示实物量的变动是显而易见的。就消费品而言,消费者物价指数所包含的产品也不是全部消费支出的构成,比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家用电器在我国居民消费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只是在2000年时才考虑将其加入到物价指数的计算中。显然,用这种物价指数的方法来计算实际GDP是大有疑问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