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新帖子开啦。
因为上一个帖子写到最后才发现有字数限制,但感觉自己的废话还没有说完,哈哈。
这段时间主要在修改论文,没有上论坛来划水,趁着刚中了一篇文章的空闲,来更一更。
还是要声明,纯粹是学生党个人的絮絮叨叨啦,没有权威,没有黑白。仅供刚上
研究生的老铁们参考。
上一篇最后讲到,如何去理解实证模型中的理论模型圈圈框框是什么。
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个过程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我们自己更好地去构建一个理论模型。
上次有朋友说,我的论文写得特别快,是不是可以一个月就可以写一篇。
哪有这么轻松,他看到的是我下笔开始写到完成的时间,
但是在写之前我在构建理论模型花的时间是很长的。真正动笔写的时间反而很少。
也就是,要想得多,写得才少。
我是这样,写之前花很长时间去构建一个我认为有创新点的理论模型
这个过程是不断推翻和重新探索的过程,耗时最久。
当模型画出来自己觉得有理有据有创新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我和我老师的交流也是这样
我只需要把我的题目和模型给他,不用其他的内容。他针对模型提出建议,如果他觉得ok,那我就可以大胆继续做下去。
如果模型已经确定,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先写引言、理论贡献、文献综述、研究假设,最后是数据采集和分析。
我一般是按照这个流程,其中最花时间是引言部分和理论贡献。
因为模型已经确定的话,基本理论贡献就可以写出来了,因为你在构思模型的时候就已经在脑海中想清楚这篇论文的贡献在哪里了。
如果你模型都想好了,却不能写出贡献,那这一步就不过关。
理论贡献先写出大概三点(一般很少超过3点,关于论文常见“套路”可以看我其他分享)
三点写完,可以拓展写开来,写一个一段话的理论贡献,还有一个三段话的理论贡献。
内容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要写成简约和复杂两个版本呢?
简约版理论贡献是要放在引言里的;复杂版理论贡献是要放在论文最后的讨论部分的。
你看,你直接就把两个地方要写的东西就写好了,到时安上去就好。
理论贡献写完,可以着手写引言了。
引言,是最最最难写的。一般论文后面修改最多的地方就是引言了。
我有一篇ssci的引言部分被我外导要求改了十多版。最后一版看起来讲的故事逻辑跟第一版已经完全是两回事了……(吐槽哈哈)
引言的写法多种多样,但无外乎三部分构成。这里分享我常用的逻辑套路:
第一段从现实中提出问题,一定是从现实中提出一个现象,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会凝练一下现实问题是什么,一句话表述。
第二段从现有研究中提出问题。分点描述当前相关研究的局限是什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同样用一句话凝练当前还存在什么样的理论问题。
第三段就是讲我们这篇论文基于什么理论,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大概把模型的关系描述一下(详细点的话有时候也把我们的研究方法描述一下)。然后再讲我们的研究有什么理论贡献(有些人不写,我个人认为在引言写我们的贡献非常好,可以第一时间打动审稿人)。
至此,引言部分就完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