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分析与策略
经济的发展不是独立的发展,其繁荣和稳健不是单纯和孤立的,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
是这种经济状态必须和这个社会有很好的相容性,其发展速度能被社会接受和消化,使的
经济的发展不和社会背离和脱节,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的经济
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的结构表现,个人认为有三个类型,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一个是
以温饱目标为社会主流消费的社会,其消费商品主要以食品、普通电器等为代表,消费人
群以农民为代表;二是以小康目标为社会主流消费的社会,其消费商品主要以住房、高档
电器等为代表,消费人群以工薪阶层为代表;三是以富裕目标为社会主流消费的社会,其
消费商品主要以汽车,高档住宅为代表,消费人群以商人为代表。中国已经从温饱型社会
向小康型社会过度,这也就是说:以食品为代表的商品市场已经成熟和完善,不论其上涨
还是看跌,其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抗风险能力,其基本上按照市场规律健康运行,一定范围
的波动都能被社会接受和消化。而以小康为目标的社会消费市场,远没有成熟,尤其以住
房为代表,其很少经历过一个完整经济从涨到跌的过程,然而社会也没有承受能力承受这
样的波动,所以,说这个市场还是很不成熟,但反过来说,这个市场也是我们面临的最主
流人群的消费市场,牵扯面和影响面很大,所以,完善这个市场至关重要;至于说富裕目
标为主流的消费,才刚刚起步,并且这部分人占的比率不是很大,它只是一个方向。
中国是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虽然社会主流已进入以住房为主流消费的小康社会,但整
个社会中以温饱为目标生存的人群依然占有相当的数量。如果单纯,以主流人群为出发点
,考虑培养适合这个方向的经济政策,我们完全考虑,让人民币升值,已经是外向性经济
中国,人民币升值完全有利于这一社会结构的调整:即加强以工薪阶层为代表,以住房消
费为主流的社会构型,将为这个市场提供大量的需求,也有利于培育这个类型的市场的成
熟,也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样对农民来说,因为劳动力贬值而收入下降,将形成社会阶
层断裂和脱节,不利于社会平衡发展。当然这只是一个社会原因,还有另外一个经济因素
也要考虑,在下面将提到。
从社会经济学看我们有这样的观点,再从经济学讨论这种策略的可行性。
中国的国情有一个基本点,就是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整体平均生产效率不是十分的高效
,但中国人口众多,其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就产生一个基本经济状况:从中长
期的来看,社会总需求的发展要大于社会供应发展,当然短期内可能有反转,因而总局势
其必引发需求拉动性通货膨胀,再加上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吸引力,大量外资引入,增加货
币供应,也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如果,货币供应大于相应物质供应,而这些货币走向市
场,其必引起物价上涨,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中国银行所有存款走向市场,中国物价将
大面积大幅度抬升,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不是所有存款持有者都将存
款愿意花,这里也分为三种情况,并且这三种情况和以上三种人群相对应:第一,以农民
为代表的低收入人群,它们的存款要保证基本的生活、医疗和教育费用,大部分钱是愿意
留在银行。第二,以工薪阶层为代表的中等收入人群,它们要需要将基本生活,医疗和教
育的钱留在银行,剩余的钱则投向市场,它们应该是社会主流需求的产生着,它们的收入
变化对消费最为敏感和富有弹性。第三,以商人为代表的高收入人群,其消费接近饱和状
态,其除过投资牟利以外的剩余的钱也将留在银行。如果人民币升值,因为贸易逆差和人
民币外流,相对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但这将刺激以工薪阶层为代表的住房市场需求整加,
产生需求拉动性的通货膨胀,再说,中国住房需求市场已经启动,需求旺盛,不需要再刺
激,升值将加剧住房供需矛盾。至于升值压力大还是通货膨胀压力大,升值后到底是缓解
通货膨胀还是后发劲加强通货膨胀,这需要量化比较,这里不赘述。
所以综述上面两个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有社会和经济性阻力,当前须慎重考虑。那如何
培育以住房为主流的消费市场?这需要我们集思广益,个人认为要做到不温不火,现在这
个市场是需求可以,供应不足,有一定的存量房并不意味者供应饱和,存量房下降说明是
需求大于供应,我们可以发行国债来吸取大量银行存款,防止银行存款非理性流向市场,
利用国债来开发相当数量的经济适用房,来加大住房供应,缓解住房中供需矛盾,如果需
求衰退的时候,可以考虑人民币小幅慎重升值,也可以考虑加薪。当然,过一个阶段后,
升值的社会经济性阻力相应弱化,更适宜小幅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