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三本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
我在上个帖子里讨论三本学生是不是真的比一本学生会玩的问题
(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university/1/87856.shtml),当然只是我个人偏颇的看法。这个帖是关于正确看待三本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的,也仅代表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肯定一点,三本学生能考上研究生,是很值得自豪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他们往往付出了更
多的努力。但是,我注意到这样一点:这个版有很多三本的学生宣称自己考上了名校研究生,然后说所谓
一本也就这样啊,没发现和三本有太大差距云云。
这让我感到很奇怪。我以前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并不相信北大和MIT、Havard的差别有多大,但当我真正
到了美国求学,在MIT也呆了一段时间后,我切身感受到了这种不小的差距,我现在已经从不提北大是“
一流学校”了。但是为什么这些三本的学生在一些“名校”读研之后,却非但没有感受到差距,反而说这
些学校和三本没多少差别呢?
第一种可能是,中国一本和三本的差距远远小于北大和美国名校的差距。这一点我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假
如这确实属实,那么三本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并没什么值得自豪了。
第二种可能是,这些人撒谎,他们没考上什么研究生。我种可能我首先排除。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学生的人
品。
第三种可能是,他们所理解的“名校”其实不算真正的名校。在中国真正的名校也就那么五六所。这些学
校的生源和一般学校的差别有多大呢?我不算夸张的说,这些学校每一届都有那么一批牛人,本科时的水
平就超过了很多三流学校的研究生。这些牛人大三就早早地进了实验室,做着和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相同的
课题,而且毫不逊色。我不是这样的牛人,但我有很多亲生体会,在助教上习题课的时候(这些助教有些
是一些三流学校考过来的研究生),一些学生的提问常常使他们瞠目结舌。我一个在清华学工商管理的高
中同学告诉我,他们的课堂上,不管老师问多难多偏的问题,都至少有一个学生能解答出来。这就是为什
么有一种说法:北大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生。毕竟很多一流本科生都出国了而不
是呆在北大读研。
但肯定还是有三本学生考上真正的名校的研究生了。首先恭喜你们,你们的辛勤有了回报。不过你们感受
到的和先前学校的差距可能还是偏小了。我们知道,本科要看学校,因为学校的基调和氛围对塑造本科生
是很重要的。而研究生就要看方向或者说看导师了,因为研究生期间就要参与课题了。中国任何的名校,
导师的水平也是有梯度分布的。以北大为例,最顶级的老师往往只要北大本校的学生做他的研究生,几乎
不收其他学校的学生。好一点的导师常常会选择985的毕业生。最次的老师当然任何人都要了。北大的老
师似乎对北大的学生的能力比较信任,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有的学校的学生大学玩了两年半,然后猛干一
年,也能考上北大,但他们的专业基础还是相对薄弱的。更有一些考研基地出来的学生,大学期间只看考
研相关的书,专业知识涉猎极少,专业素养和实验能力几乎是零。相比之下,北大(以及其他一些很好的
学校)的本科生就有科研计划,实验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相对比较好,往往一开始研究生生涯就能开始课
题。其实这从北大的推免研究生的标准就能看出来,获得资格的往往要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其次是成绩要
求985学校的学生排名在前10%,211学校的学生排名在前5%。北大的学生如果在本校读研,根本不会去跟
那些水平差的老师,这些老师手下的研究生往往是从各种各样的学校考到北大的,试想一个三本学生考上
北大,和他共事的也是三本考过来的,如果他们不去接触北大的本科生,他们往往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差距
。
有很多学生会宣称自己学校的学风很好,不过很多学校的学风我称为泡沫学风。你可以去一个号称学风很
好的一般院校的自习室转转,你会发现自习的人确实很多,但你留意下他们看的书,不是英语四六级,就
是考研英语或者考研政治或者考研数学,看专业书的常常很少。当然好学校的学生也看英语,一方面他们
很多的专业课本就是英文原版的,要不就看看托福、GRE之类,看得更多的还是专业课。研究生更需要的
还是专业素质,这就是北大老师更偏爱本校学生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我说的只是普遍情况,不包括一些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