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子奈
摘要:本文指出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是30 年来我国经济学发展的显著标志之一,从六个
方面分析了原因。将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推广普及阶
段、教学的提高与应用研究的推广阶段,以及目前的发展与创新阶段;提出了目前阶段的三
个任务,即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和发展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发展
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初至90 年代中后期,为推广普及阶段。其开始的标志是1979
年3 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的成立和1980 年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
计量经济学家在北京举办的计量经济学讲习班;其结束的标志是1998 年7 月教育部高等学
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
同核心课程。4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目标模式,以及全球信息化潮流,对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推广普及。1994 年至1995 年间,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及其高等院校专门委
员会在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的支持下,组织20 余所高校编写了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包括《计
量经济学》(财经类)教学大纲和《计量经济学》(综合、理工类)教学大纲,对各个学校的
课程教学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997 年3 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设置经济类专业的
高校中,92%的学校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其中88%为必修课程,平均学时为54 学时。
原国家教委于1996 年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在1996 年7 月确定的经济管理类20 项重点研究项目中,包括“经济管理类专业数量分析系
列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研究”。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分析、对需求的调查分析,以及对发达国
家经济类专业数量分析系列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同时开展了大范围的讨论,于1997 年9
月提出了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数量分析系列课程设置建议。建议将经济学类本科生数量分析
类课程分三个层次设置,即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计量经济学》应该列入经济
类专业核心课程。
1998 年7 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将
《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这是我国经济学教学走
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标志着计量
经济学在我国得到推广普及。
第二阶段从1998 年至本世纪前十年中期,为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提高阶段和应用研究的
推广阶段。其开始的标志是核心课程的确立,结束的标志是2006 年7 月,世界计量经济学
会首次在中国大陆举办全球性国际学术会议。
在这个期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我国经
济理论研究和经济问题分析中被迅速广泛采用。如前所述,在我国经济类学术刊物上,以计
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迅速提高50%以上。这个比
例已经达到美国同类刊物,例如《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同样的水
平。而且研究对象遍及经济的各个领域,所应用的模型方法遍及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计
量经济学模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一种主流的实证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计量经济
5
学模型成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类研究机构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实际经济问题和制定经
济政策的常用工具,提高了经济预测和决策的水平。
从近两年开始,可以认为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进入了第三阶段,不妨称为发展
与创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发展中国的计
量经济学课程。
四、 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现阶段的三大任务
⒈ 加强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与创新
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发展,从经典到现代,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内容体系。在我国计量
经济学发展的前20 年中,我国的学者一直处于学习和跟踪的地位,而且人数极少。即使是
该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选择模型理论方法作为论文选题的也不到10%。在这个方面,我们与
国际前沿水平差距甚远。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在理论计量经济学领域有成就的海外学者和一
批在海外受到良好训练的年青学者回国,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情况正在改变。计
量经济学理论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又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只有加强理论研究,产生
一批原创性成果,我们才可能融入世界计量经济学主流。这应该成为本阶段的任务之一。
问题在于从何处着手?翻开国际上“权威”的理论计量经济学学术刊物,在产生一种畏
惧感的同时,我们不仅要问: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创新性研究?我国计量经济学理
论方法研究与创新的方向是什么?综观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它是以问题为
导向的,新的问题出现了,研究这些问题的理论方法就随之发展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的
重大发展尤其是这样。赫克曼因为发现了样本数据的选择性及其对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影
响,发展了选择性样本模型的理论方法;麦克法登研究选择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
展了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方法;格兰杰发现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容易产生伪回归,进而发展
了如何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以及如何在非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建立结构模型的理论方法。这
些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重大创新性成果,无一不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产生的。中国经济的持
续稳定发展,已经使关于中国经济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主流经济学中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发
展的特殊性和数据的特殊性,也为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
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结构变化特征,个体行为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极大的差异性,选择
行为的非理性,等等。抓住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理论方法,应该成为我国计
量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⒉ 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水平
在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已经广泛开展的今天,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已经刻不容缓。目前,
错用和滥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现象不断发生,甚至较为普遍。错用的结果是“自欺欺人”。
滥用的结果是“自娱自乐”。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水平?这个问题已经严肃地提
出。否则,有可能影响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和信心,甚至葬送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大好局
面。
6
究其原因有许多,其中重要一条是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论基础缺乏深入研究和正确
理解。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哲学基础、经济学基础、数学基础和统计学基础。具体问题包
括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科学性,模型类型对数据的依赖性,模型总体设定的经济关系导向,
模型变量设定的相对性,模型随机扰动项的源生性,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以及模型应用的
局限性等问题。(李子奈,2007;洪永淼,2007)所以,开展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
础的研究,对于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是十分重要和急迫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设定
总体模型。(李子奈,2008)
研究重要问题,采用正确的模型方法,争取有所发现,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
指导原则。研究重要问题,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在于,什么是重要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刊
物所偏好的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也需要研究。但是,我们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国改
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上来。采用正确的模型方法,就需要我们根据研究的问题和
数据的特征,在参考国外已经发展的模型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争取有所发现,就
是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发现人们通过一般观察和定性分析难以发现的规律。如果建立
了计量经济学模型,经过复杂的估计和检验过程,最终发现了或者验证了人们所熟知的结论,
那么研究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微观经济社会领域应该是需要着重拓展的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领域。从经济类学术刊物
论文的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已有的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
场领域,各占30%以上。原因有二:一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确实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受人
们关注的领域,应该研究;二是关于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数据比较容易获得,方便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而抓住民生问题,也就
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切入口。所以,与民生相关的就业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
题、安全问题,甚至包括家庭问题、婚姻问题等,都会逐渐成为解决了温饱的人们所关注的
热点问题,都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要课题。困难在于微观数据的缺乏。所以,
微观经济社会数据的采集和数据质量的诊断,以及数据资源的共享,成为当前我国计量经济
学应用研究的关键之一,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⒊ 发展中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课程体系最为接轨的课程,是否需要“中国
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追溯到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即它是经济学课程还是应
用数理统计学课程?无论从计量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还是它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都
表明它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课程,更具体一点说,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
程。既然是经济学课程,就具有它的社会属性,就存在需要中国化和可以中国化的问题。将
计量经济学看成为一门“纯方法”课程,是一种误解。“方法论”不同于“方法”,经济学方
法论,必然是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例如,回归分析是一种“方法”或者“技术”,
但是以回归分析作为分析技术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则属于方法论范畴。发生在20 世纪
70 年代的对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卢卡斯批判”,并不是对回归分析的批判,实质上是对
模型总体设定先验理论导向的批判,是对30 年代至60 年代占主流地位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
论的批判。
如何进行“中国化”?
第一,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总体设定由先验理论导向和数据导向转向主体关系导向(或
关系论导向)。计量经济学应该把经济系统的主体动力学关系分析作为自己的任务,在此基
础上进行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总体设定。这样的模型才可能是建立在中国的经济理论和经济现
7
实基础之上的模型,而不是“借人家的坛子装我们的酒”。那么,计量经济学课程就不能只
讲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应该讲授如何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经济关系,如何利用经验数据
检验经济关系,进而进行模型总体设定。
第二,将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在中国,数据资源的数量和
质量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计量经济学不能等着别人提供符合要求的数
据,应该将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诊断作为自己的任务。什么类型的模型才能适合特定类型的
数据?数据是否具备模型所要求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如何诊断时间序列数
据中的结构变化和截面数据中的奇异点?等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应该将这部分作为它的教学
内容。
第三,模型的应用和应用模型的教学应用应该有所侧重。计量经济学模型作为一类经济
数学模型,是从用于经济预测发展起来的。但是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论基础可以看到,
经济预测很难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应用领域,因为“成功的预测所依赖的必须是‘覆
盖性的法则’”,而“计量经济学并不企图发现覆盖性的法则,只是试图寻找不明显的规律”。
(K.D.Hoover,1997)相对于具有“绝对性”要求的经济预测,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具有“相对性”要求的政策评价,更有用武之地。政策评价,或者称为政策实验,包括宏观和微观,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主要应用领域。在中国尤其是这样,因为我们的政策是有效的和变化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据此做出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