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2010-8-8 21:25:50
不看宏微观,只看计量是没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8 21:48:26
我这一方面还看过几本吧,没有用。改日有空闲我有篇草稿,可请兄台过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9 09:18:49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计量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摘要 克莱因的含蓄承认可作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再评价的契机。因将特殊生产方式之下的再生产看作是一个巨复杂的系统,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即广义计量经济学。在动态分析上不同于Hendry学派建模,马克思再生产理论采用的是超长时间分析。另外,二者在假设、验证问题、识别问题和验证工具等也存在质差。本文作者认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是建立马克思非线性、不可回归、超大结构模型。
关键词 再生产理论 广义计量经济学  线性与非线性 动态分析 假设与验证 识别问题 方程与结构模型

引言 克莱因的含蓄承认

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概述

二、        计量经济学概述(其应用: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理论检验和及发展以及前沿进展与趋势:包括事件史分析,OP,PPML等最前沿计量方法,STATA应用,Angrist的Mostly Harmless等。
三、动态分析问题:超长时间分析VSHendry学派建模
四、假设以及验证问题(理想化假设与现实性假设)
五、识别问题
六、模型验证
七、难点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的非线性体系与线性体系并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9 21:36:05
“高斯假设”不是目前计量经济学必须的, 只是收敛结果依赖于“高斯特性”,但是如何处理"dependence"确实是“central limit theory”的瓶颈问题(时间序列除外)。。。。。。。。。。。

此次金融危机和计量无关,是金融理论和全球化的问题,全球化实际上加速了风险的集中和国家地区间危机的传染性, 金融风险分散理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值得重新探讨了, 此外泛滥的“金融衍生品”实际将投资者的风险又转嫁到其本身, 其定价根据微观金融理论,缺乏宏观监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0 08:30:29
很客观中肯,部分接受。原因是,放松金融监管只是一个结果,因果关系似乎是颠倒了。引人喜欢永金融创新去解释,我本人更喜欢用货币资本积累(包括积累条件、与实体经济紧耦合关系和积累中断)与实际经济周期的顺逆周期去解释。我的直觉是,这是更本质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0 10:12:13
活到老学到老的前美联储注意
在加入美联储之前,格林斯潘经营着自己的经济咨询公司,在深奥的数据序列和统计方面积累了非凡的知识。即使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他仍然会将至少一半时间用于个人学习。现在,随着他在央行的职业生涯结束,他全身心投入了之前的工作,在少数雇员的帮助下运营一家研究机构。这一次,他依靠的是现代计算机和视频会议的威力——他在言语间对这些技术近乎奉若神明。“人们认为,‘你怎么可能从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领导人物转回到案头工作呢?’”他说。“我的回答是,‘我热爱这种工作。’我要回到自己的根。”他的工作涉及最精确的数据挖掘。他兴奋地讲起了构建一个数据序列的事情,该序列可以让他监测美国非金融企业每个月的盈利能力。“这是我做了几十年的事情,”他说。他所说的时间跨度并非夸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0 13:12:20
此帖好在这么多争论未出现NC,SB等不良字眼,,,,继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0 16:06:37
戏言一句:参与方诸君虽非圣人,也非小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0 20:06:19
对于格老,很有趣,在危机爆发之前,很多人把他奉若神明,尤其在中国。论坛上更是有很多捧他的转贴。而危机爆发周后,又有很多帖子完全反过来(我没统计过是否存在发帖人危机前后态度迥异的情况)。所以说人们为什么不能理性一点的?格林斯潘说到底一阶经济学硕士,不可能在理论上有什么惊人发现,同样,毕竟几十年的联储主席不是白当的,必然有他过人之处,只不过我始终认为不可能是真正的学问,而只可能是政治手段。

其实在讨论美国经济金融的人和事之前,我认为实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国当代金融结构的历史演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0 22:20:16
我的一个判断是,看待前美联储主席可以英雄不问出处(美欧对央行行长的学历要求区别很大)。但是,格氏应该是一个十分迷信超级计算机的人。在美国会作证时他就以超级巨型计算机也不可能做出预测来回答相关质询。哪末,一个问题是,经济学家的直觉到哪里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1 06:54:36
有意和楼上诸君来探讨经济学方法论问题。
一个判断是,一个完全的方法论应包括因果关系、过程、关系、条件和要素。自然,其余的可归为不完全的方法论,也可称为半途而废的方法论。以此尺度来衡量,能够满足经济学,包括计量井经济学在内,是非常稀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1 15:17:57
yiweiluoye 发表于 2010-8-10 22:20
我的一个判断是,看待前美联储主席可以英雄不问出处(美欧对央行行长的学历要求区别很大)。但是,格氏应该是一个十分迷信超级计算机的人。在美国会作证时他就以超级巨型计算机也不可能做出预测来回答相关质询。哪末,一个问题是,经济学家的直觉到哪里去了?
说格林斯潘是经济学家抬举他了,他是个政客。难道他一句计算机也算不出来就说明他迷信计算机?!OMG,政客的狡辩之词难道都听不出来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1 16:05:37
无论如何他还是三朝元老,随纵横政商两界,主业毕竟是一个经济工作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2 16:35:26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是高斯假定????第一次听说哦!!! 10# yiweiluoy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2 17:22:46
看了前面讨论的这么多,公婆各有理。我想问一句,是计量经济学无能吗?是他存在缺陷吗?要知道计量经济学是一方法学科,他的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经济理论!为什么没有人去质疑经济理论?去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计量经济学是有瑕疵,他的瑕疵在于他不可能完全或者极度近似的刻画现实,而不是他的难以驾驭!!很多批判计量及经学的人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学好计量经济学的,或者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认真研究过计量经济学!!如果你没有完全掌握一门学科,你是没有能力去批判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3 07:55:04
这个质询多少有些虚妄!
我猜测并未从头看起,所以才有未探讨其理论基础之说。注意到楼上的使用瑕疵一说辞,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判断,也可以批评它存缺陷。视域差异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6 02:23:51
76# yiweiluoye
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假设是“高斯假设”,最初级的说法啦。“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才是计量的理论基础的。这种通过哲学和马列来攻击计量的思路倒是和一个师弟颇为相像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6 07:49:44
计量经济学有识别不足和过度识别问题,经济哲学有阐释不足和过度阐释以及适宜阐释问题。只是就事论事。退一万步讲,它是金刚不坏之身,历史事实就不用喝一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6 08:03:58
开句玩笑,发帖之人绝非是第二神学院毕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6 10:10:58
在制定政策时,相关的和感兴趣的问题不是两个体系哪个重要,而是一个永久的话题:现时经济状况如何,哪一个框架更适合被采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形成合适的政策是一种艺术而非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6 21:01:36
“短时预测”为何困难?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蒂姆•哈福德
2007年新年前夜,英国《金融时报》在其例行年度展望中表示,“2008年初,美国将濒临衰退边缘,但应该不会坠下悬崖”。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可能对这种预测感到遗憾,不是因为事实证明它是错误的——尽管它的确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它在发表之际就是错误的。衰退实际上开始于2007年12月,而当时英国《金融时报》宣称危机根本不会发生。对老话改造一番就是:“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即便不是预测未来。”这是让经济学家感到遗憾的又一个理由。天气预报员如果想知道眼下的天气情况,看一眼窗外便可。而经济学家则必须等待: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几乎花了一年时间才宣布衰退是从2007年年底开始的。美联储(Fed)公开市场委员会或者英国央行(BoE)货币政策委员会经济学家的工作不值得羡慕:在制定利率时,对于当前的经济态势他们只能依靠猜想。

“短时预测”为何困难并不神秘。用行话来说,美国经济非常庞杂。理想的短时预测将需要美国所有企业提供工资单、发票和付款方面的实时数据。但这对注意力都放在满足客户需求这种更紧迫问题的企业来说,太勉为其难了。一个季度刚刚结束时,许多小企业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经营状况,而要等到数周后计算出应纳税额时才能知晓。如果企业主自己直到5月底才能知道2月业绩是否出色,那么要求财政部或美联储的经济学家比他们更快得出结论就有点苛求了。经济学家不断与这个问题较劲。就在信贷危机爆发之前数天(平添令人懊恼的讽刺意味),欧洲央行(ECB)的多梅尼科•詹诺内(Domenico Giannone)和卢克雷齐亚•赖希林(Lucrezia Reichlin)与美联储的大卫•斯莫尔(David Small)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解释对经济增长的“短时预测”如何能够随着失业、通胀、信贷供应以及经济统计办公室发布的其它众多经济数据而不断更新。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Nuffield College, Oxford)的戴维•亨德里(David Hendry)与数位同事一直在研究短时预测问题的一个具体方面:在发生“结构性突变”(或经济变量互动方式明显改变)后迅速发现它们。这听上去相当简单,但预测模型遗漏掉这些结构性突变,并在随后数月或数年做出错误预测,是很普遍的情况。但是如果用新方式综合官方数据进行预测是一个办法,那么另一个办法是寻找非官方数据来源,比如Twitter上的热门话题或谷歌(Google)上搜索最多的词语,这些数据的更新往往会迅速很多。

谷歌研究人员,包括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和时任Google.org主管的拉里•布里连特(Larry Brilliant)在内,发表了利用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短时预测”流感传播趋势、赴港游客数量、汽车和房屋销售、以及申领失业金人数的研究报告。隶属意大利央行的两位经济学家弗朗切斯科•达穆里(Francesco D'Amuri)和尤里•马尔库奇(Juri Marcucci)也一直在利用谷歌数据,并得出结论称,它极大地提高了失业状况“短时预测”和长期预测的质量——尤其是在官方失业数据需要两个月才能公布的意大利。来自网络活动的实时数据并非完美,但它几乎可以即时获得。我自信地预测,未来经济学家将使用更多的网络活动数据。或许他们已经在这么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10:08:37
一个感觉是,计量经济学技艺精湛不少,养活很多人,但是,准头和精确性却江河日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17:19:34
前面有个兄弟说经济研究有一期很多文章都重大计量方法问题,你能不能逐一点评下,不要就一句话就不管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20:46:11
那位兄台只是转引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基础》中的一段话,如愿以深入了解,还是李子奈的《中国计量经济学发展和创新阶段的主要任务》,社会科学报上就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21:25:47
金融危机或为ESWC2010创造新理论
2009-07-13 13:36来源:新民晚报作者:钱滢瓅"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的新挑战”论坛今天上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梅尔森教授在会上透露,第十届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ESWC2010)将于2010年8月17日至21日在上海召开,这是世界计量经济学大会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承办。他期待届时有新理论诞生。

  警惕分配道德风险

  罗杰·梅尔森教授在演讲中说,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财富分配中的道德风险令人担忧。他提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滥用、滥分配资源的问题。“必须确保财富分配让投资者受益,而非中介机构或金融部门获益。像银行之类的金融中介机构,人们不得不信任它们,因而它们必须作出有道德的决策。”他说,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其实是最大债务人,中介机构把很多人的钱吸纳进来,再用来赚钱,如果金融中介机构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就会使整个投资系统产生问题。

  经济学家非“预言家”

  此次的金融危机让经济学家陷入被指责的境地,雷曼兄弟破产让大家很吃惊,许多人批评经济学家没有及时作出预测。罗杰·梅尔森提出,计量经济学家不只是作预测,更重要的是理解、解决经济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给经济学家出了“思考题”,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打造出新理论、新体制。他相信,明年大会上将有新理论出现,从而打破老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8 09:39:49
真正的高科技:逐步逼近现代巫术
微软电子表格软件上的水晶球软件是一个易于使用的软件,它包括蒙特卡洛模拟(水晶球)、时间序列预测(水晶球预言家)、最优选择(优化查询)和用来构造定制界面和程序的开发工具箱。模拟方法建模和用计算机模拟检验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正日益流行。加载了水晶球软件的电子表格可以方便地进行蒙特卡洛模拟,从而为计算机模拟的教学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手段。
点评:第一感觉是占星术学家手中的水晶球正在被后计算机时代的水晶球取代。但是,总感觉少点什么。萨满教如何?她可是有铃铛的,应该更酷更炫一些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8 10:02:10
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学海啸
[按]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将对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必将对经济学理论和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现在,一场对经济学以及经济学教育的反思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我认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如果不能引起人类思想的进步,那么,人类在经济上的损失就无疑是一种纯粹的浪费了。虽然这场危机终将过去,但是,危机永远是一所学校,我们需要从中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因为这场危机的过去,并不代表它或其它形式的危机永不再来。  我的一位同事,给我转发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今年7月第12期上的一篇文章,里面讨论了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的冲击。我将此文的中文译文和英文原文转贴于此,供朋友们一阅。尽管危机暴露了经济学家之间的严重分歧,但对经济学来说仍是件好事。我们的第一篇文章着眼于宏观经济学家间的内乱,第二篇则研究金融经济学的基础
  ROBERT LUCAS是他那一代最伟大的宏观经济学家之一,他及其信徒“学说中到处都是古老而基本的分析性错误”。该领域的另一个领军人物,哈佛的Robert Barro正“提出真正愚不可及的论点”。过去三十年中,美、英大学的宏观经济教育是“对时间的奢侈浪费”。对门外汉来说,经济学永远是种沉闷无趣的科学。但上述种种攻击却来自业内人士,他们分别是:Brad DeLong,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Paul Krugman;以及伦敦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Willem Buiter。过去两年的宏观经济危机也引发了对宏观经济学本身的信任危机。6月10日在伦敦经济学院,Krugman先生在最近一次纪念利奥尼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的讲座中提到,他担心最近30年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说好听点就是一无是处,说难听的,那就是贻害世人”。这些内部批评家认为经济学家忽略了危机的根源;无法识别最糟糕的症状;也无法对救治措施达成一致。换句话说,经济学家既不能识别经济何时上升,也不能识别它何时下滑,因而现在也无法找到正确的出路。在经济上升阶段,宏观经济学家并非全都沾沾自喜。其中许多人想到房差泡沫会破裂,美元会下跌。但他们没预料到金融系统会崩溃。即使在2007年8月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受到冲击时,宏观经济学家仍然低估了这一事件所预示的危险。那时他们多数仍对雷曼兄弟的前景颇为乐观,而该银行于2008年9月宣告破产。目前经济学家尚未对什么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途径达成一致。他们多半高估了通常所用的货币政策(比如,央行购买政府债券)在恢复经济繁荣上起的作用。如今一些人不认为财政政策(如政府发行债券)能起到同样效果,其他人则热切支持这种政策。
  财政政策的热情拥护者就包括DeLong先生和Krugman先生。他们将目光转向大萧条时代的文献,特别是凯恩斯的大作以及象Hyman Minsky这类被遗忘的持不同意见者,从中寻找灵感。人文学科会将此算作学术成就,但对许多高技术经济学家来说,这样做未免有点自贬身价。毕竟,真正的科学家不可能翻翻牛顿的“数学原理”,就将当代物理难题一一解决。
  这些高技术经济学家指责DeLong和Krugman这些同行居然向过时的凯恩斯教条求助,就好像过去70年他们什么也没学到一样。DeLong 和 Krugman两位先生则反唇相讥,说Lucas这类经济学家竟然不懂得依靠凯恩斯经济学,就像这一学说在过去70年来被彻底遗忘了一样。对Krugman先生来说,我们正生活在“宏观经济的黑暗时代”,失去了古人的智慧。
  那么这种智慧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失去的呢?宏观经济的历史始于知识界难题。凯恩斯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发表,据某些读者说,这本书用了一种“毫无必要的引起争议的基调”。但这却是在作者思想中进行的自我辩论。他将此书视为脱离继承自传统经济学派前辈的思维定式的一种努力。传统经济学思维模式认为完全就业将会普及,因为供应本身就会创造需求。传统经济中,人们挣的钱要么花掉,要么存起来;而无论哪种存钱方式都是属于资金项目投资。没有什么是收储起来,闲置一旁的。
  凯恩斯欣赏传统模型的简洁性与连贯性,这些优点经济学家至今仍颇为向往。但这无法阻挡他摧毁这一理论。在他的设计中,投资由企业家的“动物精神”驱动,其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样,不确定性使存款者以流动资产的形式储存自己的财富,比如金钱,而非将其投入新的投资项目。这种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偏好控制金融证券的价格进而控制利率。如果企业家丧失动物精神或流动性偏好上升,投资将步履蹒跚,且没有明显的市场力量使其恢复。需求将少于供给,致使愿意工作的人失业。推动需求的责任落到政府头上,如果可能的话,政府需削减利率;必要时也可增加公共建设工程。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在大萧条之后继续存在,并且成为政府日常职能。经济顾问建立了经济运作模型,对关键关系进行定量;而政府接受了这些经济顾问的帮助。二战后近三十年来,这些顾问以通胀和失业率的权衡比较作为目标,他们似乎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他们的可靠性经不起20世纪70年代一系列油价冲击的考验,这使西方各经济体陷入滞涨,即令人困惑的失业率、通胀双高现象,而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也理解有限,无法防止。
  美联储在Paul Volcker的领导下,最终击败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美国通胀,尽管在就业方面付出惨重代价。但这一胜利未能恢复知识界的和平,宏观经济学家从这一时期吸取了大相径庭的教训,分裂为两大阵营。纯粹主义者,由于集中处于几个湖畔大学中,也被称为“淡水学派”经济学家。他们将滞涨归咎于永不休止的央行银行家们试图干预过多。他们起步于市场出清的古典假设:货物售罄,所有工人都受到雇佣。决策者为减缓经济本身固有波动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实际上弊大于利。
  美国海岸边的大学则汇聚了另一派“咸水学派”实用主义者的大多数人。对他们来说,伴随Volcker先生压制通胀举动产生的两位数的失业率,充分证明了市场可能失灵。工资可能无法调整,价格呈现粘性。经济机器的故障证明了决策者某些干预的必要性。Volcker式的衰退在1982年见底,其后直到去年,类似的衰退再也没有重现过。在25年波澜不兴的日子里,宏观经济也恢复了自身的平静。两大对立学派的理论相互融合。淡水学派经济学家接受了决策干预这一咸水学派的观点。咸水学派则采纳了淡水学派的建模方式。也许可以将二者统称为新古典综合宏观经济。
  咸水学派之痛
  半咸宏观经济从大学流传到央行。以半咸宏观经济为理论基础,抑制通胀在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以及包括土耳其在内的几个新兴市场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教条”。自2006年以来就担任联邦储备局主席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声名赫赫,对半咸经济学作出重大贡献。在危机前约十年,宏观经济学家再度表现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一种经济运作新模型上,称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这些模型对几个央行中进行的各类商讨活动起到引导作用。Buiter先生在1997到2000年间帮助制定英格兰银行的利率,他相信最近的学术理论对该银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现在认为这种影响是有害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宣称,在金融危机开始时,曾经接受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教育是种“严重的障碍”,因为央行不得不从保持物价稳定“换档”到保证金融稳定。
  现代宏观经济学家担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但忽略了资产的价格。这部分是由于他们对金融市场过于信任。如果资产价格能反映经济的基本元素,那为何不仅仅根据基本元素制造模型,忽略它们笼罩在华尔街上的阴影呢?此外,这也是由于他们对金融系统的内部运作毫无兴趣。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的Perry Mehrling写道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经济学家是物质主义者,对他们来说,“一袋袋小麦比一堆堆债券重要多了”。金融只是一层面纱,遮盖了真正重要的实质。就如诗中所说,“付款承诺/非衣非食”【1】。
  因而,在许多宏观经济模型中,资不抵债不可能发生;象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机构,通常不存在资不抵债;无论公司是通过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并无区别。比如,英格兰银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甚至不曾尝试将银行这样的中介加入进来。“所以,这一模型对那些金融中介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问题来说,并无直接用处。”该模型的设计者承认。不幸的是,现在的危机正属于这类问题。银行的模型设计者仍然说他们偏爱通过为某种目的设计的特定模型来研究金融。最著名的一种由伯南克先生以及纽约大学的Mark Gertler首先提出。遗憾的是,据普林斯顿的Markus Brunnermeier说,包含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情况的模型“会变得非常难以处理”,他本人处理的这类难题比谁都多。经济学家往往因便利而非信服做出选择。然而,便利会让人不可自拔。经济学家可能为自己的模型着迷,自我愚弄说这种模型的遗漏之处无关紧要。比如,假设市场是“完全的”非常方便——即目前,对于任何商品,不论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总存在一个价格。当今世界,人们永远可以以现行利率任意借款,也可以以现行利率任意卖出。
  危机前,许多银行及影子银行做出类似的假设。他们认为,如果银行的需要出现的话,自己便一直能对短期债务进行展期或出售按揭抵押债券。金融危机不啻是对这两个假设的无情嘲笑。资金枯竭了,市场也萎缩了。在对金融危机的详细剖析中,Brunnermeier揭示了这两个约束条件是如何互为因果,产生出“流通性漩涡”的。紧随其后的就是现金狂热,投资银行出售任何能够出售的东西,商业银行收储准备金,公司排队贷款。凯恩斯会将其解读为流动性偏好的极端爆发,Paul Davidson这样说道,他关于凯恩斯大师的传记才刚刚出版,加入了新的后记。但当代经济学偏偏忘了这个术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8 10:03:27
财政互搏
  体现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对于金融危机的源头来说,是极为糟糕的引导者,使其拥趸对各种金融危机的各种症状毫无准备。它对复苏的最好方式能提供什么真知灼见吗?在危机的开始几个月,宏观经济学家对联邦储备和其他央行树立了极大信心。2007年夏,8月流动性危机开始前几周,著名学术经济学家暨当时联储董事之一Frederic Mishkin,在怀俄明州杰克逊洞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的年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给人们吃了颗定心丸。他宣布了联储FRB/US模型的模拟结论,根据这一基准模型,即使房价在其后两年下跌五分之一,经济下滑也只会使GDP减少0.25%,失业率也仅会上升0.1个百分点。原因在于联储将会做出激进的反应,但他所谓的激进反应只不过是联邦基金利率会下调1个百分点。他总结道,央行有各种工具可将损失减少到可承受的程度。
  在Frederic Mishkin的讲话后,联储已将关键利率从5%减少到仅仅0-0.25%。其惯用的武器此次效用不足,动摇了经济学家对货币政策的信心。遗憾的是,他们对下一步措施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Krugman先生及其他人支持大胆的财政扩张,他们的逻辑源于凯恩斯及与其同时的Richard Kahn。Kahn指出,如果支出在经济中反复循环,从而刺激本有可能闲置的资源,那么花在公共事业上的一美元可能产生多于一美元的产出。
  目前经济学家的分歧在于这一乘数将会有多大。Barro先生认为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委员会对这一乘数的估值大得荒谬。Lucas先生称他们“蹩脚的经济学家”,只是设法证明奥巴马先生的赤字预算有正当理由。但经济学家并非真的沉溺于研究这个问题。经Krugman统计,1985到2000年间,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了7000份左右论文,只有5份在题目或摘要中提到了财政政策。
  这些公开的口水战是否会损害宏观经济?哈佛的Greg Mankiw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的Robert Solow 和Mr Lucas间怒气冲冲的论战,两人都是知名经济学家,却都不重视对方的观点。他写道,这次尖刻的互相指责和酒吧拳击赛颇有相似之处,极为引人注目。但他认为这也使更年轻的学者困惑担忧,因而远离这些宏观经济争论。Greg Mankiw在文中提到,20实际90年代后的知识界和平时代本应是宏观经济的黄金年代。但半咸共识似乎也把学生们排除在外。David Colander曾经二度对参与美国一流博士项目的经济学家进行调查,他们的观点显示,宏观经济学通常是最不受欢迎的课题。“你能从宏观经济中学到什么?” Colander问一群芝加哥学生。“你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试验吗?”“我们学了很多那样的垃圾,”一学生这样回答。
    一个模型打败另一个模型
  尽管宏观经济基准模型并非垃圾,但受制于某些明显的缺陷,如完全市场假设或无缺陷金融等。实际上,因为这些缺陷非常明显,经济学家都清醒意识到它们。象Buiter这样的批评家并没告诉他们什么新鲜事。经济学家能够做到也确实做到了远离这一基准。这事实上也是他们的论文得以发表的原因。因而越来越多的先进模型加入了一二个金融缺陷。象Brunnermeier先生这样的经济学家试图将危机的小黑板模型应用到更大的宏观经济框架下。 但基准仍至关重要。它使得经济学家对于分析简化的直觉得以形式化。它是理论学家研究的起点,而他们在思维远足后又重归于此。几乎没有经济学家真的相信所有这些假设,但也没人从其他地方开始研究。可惜的是,正是这种原始模型,而非它们的尖端衍生品,通常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和实践有最大的影响。部分是由于这些首要原则已经历了足够长的时间,已经从学术界进入了决策圈。正如凯恩斯指出的,对实际操作者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是那些逝者,他们的原始构想穿越了学术界,引起更为广泛的讨论。
  这些基本模型也因其简单而意义重大。面临现实世界喧嚣繁芜的困惑,决策者通常求助于最高原则和最广泛的假设。更特定、琐碎的理论往往不够通用。它们在各自所欲解释的问题上颇有见地,但却无法超出这一范畴。 经济学家是否应从其他地方重新开始?有些人这么认为。他们从被忽略的先知那里获得灵感,比如先人Minsky,他承认“真正”的经济与金融不可分割。有些先知不是因为其表述内容被忽略,而是因为他们的表述方式。目前经济学家对内容更包容,却更执着于形式。他们更关心各自的技术而非理论;只有在他们能将某些理论转化成模型时,他们才会相信这些理论。
  因此,Colander先生认为经济学家需要技术革命。他建议用计算机模拟各经济体,而非利用经济学家的推演能力,手动制造模型。。在此类研究中,经济学家指定简单的经验法制,据此法则,各经济主体交互作用,然后让计算机运作,进行反复模拟,揭示何种意料之外的模式可能会出现。如果他正确的话,宏观经济学家,就如起死回生的银行一样,必须一笔勾销他们的过去的智力投资,方能再度取得进展。与他相反,Krugman先生认为改革更可能从内部产生。他承认,凯恩斯是“站在巅峰的内部人士”,他懂得他所摧毁的理论,因为他曾经也是这些理论的信徒。同时,他又说,宏观经济应转向耐心细致的实证基础工作,记录过去及现在的危机,希冀日后会有一种全新的理论能解释这一切。
  宏观经济始于凯恩斯,但这个词直到1945年才出现在杂志上一篇由Jacob Marschak所写的文章上。他回顾了宏观经济学对商业周期逐渐加深的理解,与其他科学进行对比。例如地震学通过更好的工具、改进的各色理论以及更为频繁的地震取得进展。就经济学而言,Marschak总结说,“经济地震做的工作最多”。经济学家已有四分之一世纪未经历巨震。大稳健,尽管这段时间有这样一个名字,对伟大的宏观经济却并无助益。由于过去两年的震撼性事件,现宏观经济学家的威望已在谷底,但他们这一学科潜力无穷。使他们产生分歧的一系列激烈争论对他们的信誉是一大打击,但也许能刺激他们的创造力。
  【1】“promises of payment/Are neither food nor raiment”语出自Thomas Love Peacock创作于1825年的一首名为Pan in Town的讽刺诗(1837年5月首次出版)。描写的是1825年经济危机时的场景,Pan代表"the god of panic"。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8 12:09:23
自娱自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8 16:33:37
你有,我有,咱都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