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5969 7
2010-08-02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5月1日)
  • 丛书名: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 平装: 511页
  • 正文语种: 中文
  • 开本: 16
  • ISBN: 7300117481 9787300117485
  • 条形码: 9787300117485
  •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2 x 15.2 x 2.8 cm ; 722 g
  • ASIN: B003ODJ9KC
  • 内容简介《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内容简介:在过去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中,一个基本的默认前提是明清中国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像西欧(特别是英国)一样,自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近代化(即近代工业化)。这种把西欧经验普遍化的西方中心主义史观,近年来在国际史坛上受到越来越强烈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的过去,探索真正的“中国特色”,也成为当前中国史研究的首要任务。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对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分析导致这种工业化的主要因素,探讨其可能的发展前景,并且对以往明清经济史研究中流行的西方中心主义史观,从理论上进行检讨和批判。因此对于真正地认识“中国特色”来说,《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编辑推荐《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媒体推荐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在若干实证研究层面的确取得了公认的进展,但如果没有典范意义的突破,许多实证研究便不可能进入所谓“公共学术对话”的更高层次,也难以使我们的史学认识发生带根本性质的变化。在这方面,《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中对“资本主义萌芽论”的重新认识,极富启迪性。
      ——马敏,《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李伯重先生一直致力于鼓励中国学者认真研究那些被西方学者所推崇、而与中国大陆学界本身非常不一样的研究范式。他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提出的观点……与过去有关中国经济史的说法形成了对照。
      ——彭慕兰(Kernneth Pomet、anz),EHNET July 2003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一书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这就是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实证研究有机结合。多种方法的成功运用以及立论新颖独到,使作者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范金民,《新史学》(台北),第12卷第4期

    作者简介李伯重,1949年10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先后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或文科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国会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美国全国人文学中心,英国剑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日本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外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或客座研究员。2007年当选为国际经济史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日本东洋文库荣誉研究员。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多视角看历史:南宋后期至清代中期的江南经济》、《千里史学文存》、《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Jiangnan 1620-1850等。

    目录第一章 导论——本书题解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世界经济史研究中的新课题
    第二节 几个主要概念的解释
    第三节 本书的论旨与结构

    第二章 轻工业(一):纺织
    第一节 生产规模的扩大
    第二节 生产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分工与专业化的加强
    第四节 关于棉纺织业中分工与专业化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生产组织的变化

    第三章 轻工业(二):食品
    第一节 谷物加工业
    第二节 酿酒业与制曲业
    第三节 制茶业
    第四节 食品再加工业
    第五节 制盐业
    第六节 榨油业

    第四章 轻工业(三):服装、日用百货、烟草、造纸与印刷
    第一节 服装制作业(包括冠帽鞋袜制作业)
    第二节 日用百货制造业
    第三节 烟草加工业
    第四节 造纸业
    第五节 印刷业

    第五章 重工业(一):工具制造、建材
    第一节 工具制造业
    第二节 建材业

    第六章 重工业(二):造船(附修船)
    第一节 江南船只的种类、数量与载量
    第二节 年造船数量与吨位的增加
    第三节 造船业产值与从业人数的增长
    第四节 修船业的发展
    第五节 明清江南造船业的发展及特点

    第七章 能源与材料
    第一节 动力
    第二节 燃料
    第三节 铁
    第四节 木材

    第八章 原料输人与产品输出
    第一节 原料输入
    第二节 产品输出

    第九章 人口与工业劳动力
    第一节 明清江南的人口总数及其变化
    第二节 明清江南城乡人口数量及其变化
    第三节 工业中的劳动力及其数量变化
    第四节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第十章 节能省材型发展: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明清江南工业的“超轻结构”
    第二节 “超轻结构”的实质:节省能源与材料的工业
    第三节 独立经营的中小企业:江南工业的最佳组织形式

    第十一章 代结论一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明清江南工业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英国模式与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前景
    第二节 “资本主义萌芽”与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前景
    第三节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的前景

    第十二章 附论——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第一节 引言:“苏杭型城市”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第二节 明清江南的城市:界定与类型
    第三节 明清的苏州城市:范围与特点
    第四节 明清苏州城市的地域变化
    第五节 明清苏州城市的人口变化
    第六节 明清苏州的城市工业及其发展
    第七节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八节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中的郊区市镇
    征引文献目录
    甲、中文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地方志
    三、近代文献
    乙、外文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日文文献
    后记

    序言本书初版于2000年刊出后,有幸得到学界的厚爱,于2002年荣获“第二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一些知名学者也在中外学术杂志上发表书评,予以鼓励和指教。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马敏教授的《据之于实情:建立中国史学新典范的若干启示一一以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为例》(刊于《历史研究》,2003(1)),宋立中、范金民教授的《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一部力作——评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刊于台湾《新史学》,第12卷第4期)和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教授发表在EH.NET(July 2003)与《学术界》2005年第1期上的书评。对于这些学者以及其他同行们的关爱和指教,在此深表感激。
    本书初版存在一些编辑方面的遗憾,如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版此书,我也由此得到了正误的机会,深感欣慰。此次再版,还作了以下修改:
    一、初版中有一些地方,行文冗繁,或与主题关系不甚密切(如第四章第五节中关于印刷技术的进步,第五章第一节中关于工具制造技术的进步的讨论等),在此次修订时都予以删削,以便读者阅览。
    二、初版刊出后,学界(包括我本人)在明清江南工业研究的一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我曾于2003年初,依据这些新成果对初版部分章节作了一些增补(例如第四章第一节、第九章第四节等)。但是自此以后,由于我忙于另一部书的写作,这个增补工作停了下来,因此此次修订所利用的学界成果到2002年为止。以后学界不断有新的成果推出,但都未能利用,这是十分可惜的。

    后记在1995-1998年间,我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于1998年夏完成,其结果就是本书(初稿)。该书稿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审查后推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同年7月通过了评选,获得出版资助,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在此,仅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本书写作与出版方面所予的大力支持深表谢忱。
    此书初稿通过审查后,我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提出请求,希望允许我在付梓之前再仔细修润一遍。这一请求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同意和支持。但正值修润工作开始之时,我离开了原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转到现工作单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工作。由于这次调动以及到新的岗位后从事新的工作,修润工作遂一直拖延到现在才得以完成。不过,本书却由此而“因祸得福”。在过去一年中,学界又有一些与本书有关的重要成果相继出版。其中徐新吾先生的《中国经济史料考证与研究》、许檀女士的《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范金民先生的《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方行、经君健与魏金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特别是徐建青女士执笔的《手工业篇》),与本书的研究关系尤为密切。参考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对本书的修订有很大的帮助。不过,虽有上述原因,本书的修改确实已拖延太久的时间。现在终于完成了,心里也感到一种欣慰。就我自己而言,虽在本书的写作与修订中力求完美,但因个人能力所限,错误与不足依然肯定难免。现在此书刊出,我衷心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以帮助我改进研究。

    文摘施氏总结出来的这些特征,对于界定一个经济区来说是比较全面的。以这些特征为标准来看,上述八府一州之地所形成的地区,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经济区。首先,如前所述,这个地区都同属太湖水系,或者说太湖水系所形成的水路网络将此八府一州之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其次,在明清时期,这个地区已具有几个具有高层中心地功能的大中商业城市——苏州、南京、杭州、松江(明)或上海(清)等,而这八府一州就是这些高层中心地的基本经济腹地。再次,在此地区的高层中心地中,有一个中心地(即苏州)高踞其他各中心地之上。苏州不仅位于太湖水系的中央位置,而且也处于此地区内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因此也居于江南水路交通网的中心。江南绝大多数重要城镇,都有水路与苏州相通。最后,在明清时期,这八府一州之地已形成了一种具有核心一边缘关系的地域分化结构。苏州不仅是江南最大的商业城市,而且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其人口和财富的集中程度在当日中国城市中无与伦比,可以说是江南地区的最高层中心地。在此中心周围,由南京、杭州、松江(明)或上海(清)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核心区。此核心区内集中了这八府一州内的大多数城镇、人口与工商业,而在此核心区外的其他部分(主要即太湖以西的宁镇丘陵和浙西山地)在城市化、人口密度和工商业繁荣程度等方面均逊于核心区内的部分,而且在经济上依附于后者,属于边缘地带。因此从施氏所总结的主要特征来看,这八府一州确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区。
    不过,在这个经济区与严格按照施氏标准界定的经济区之间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 17:58:45
这么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2 23:25:22
真的有点贵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4 22:42:12
李伯重教授的书还是值得读读!赫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8 23:40:51
这本书是修订版,网上免费的有的是初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0-8 23:47:26
更正,楼主传的仍是2000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