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媒体复旦内容的超级多,这没啥好否认的。
如果是交大的新闻上了重要版面,肯定是丢脸的或者想恶意抹黑交大丑事。
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网每天长篇累牍刊登复旦教授讲话,复旦学生出国,复旦就业情况,甚至有复旦校内讲座,复旦学生晚会,复旦志愿者活动,复旦啥啥中心落成,复旦的树超过100岁,复旦校园里的老猫生小猫,复旦漂亮女老师讲课受欢迎,复旦的酒店评上星级,复旦校友怀念老复旦这种校报才有的内容。
上海高考填报志愿那两天,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大师》在介绍创办复旦的马相伯。《大师》这个节目也放了靠200集了,也不知道为毛那几天正好轮到马相伯了。
尤其是上海人不喜欢复旦就奇怪了。上海的媒体就是复旦的宣传阵地嘛,一个小孩子从刚生下来就天天看复旦的新闻,天天被媒体洗脑,她当然认为复旦是最牛的大学了,即使不考清华也考复旦的。
这就是媒体宣传和洗脑的作用,大学声誉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上海报刊杂志上交大学者有了学术成就或者发表言论,基本使用上海学者、上海科学家、上海某高校、上海西南某高校代称,而且窝藏在报纸版面旮旯拐角不起眼的地方
复旦学者有了学术成就或者发表言论,则一律使用大字体大标题大肆宣传,鲜艳醒目,言辞激昂。
交大每年都录取一些双胞胎,三胞胎,但是媒体报道时就把“交大”改成“复旦”,到时候交大学生抗议错误也没用,因为报纸都发行出去了。谁还会看放在报纸角落的更正信息?
交大校长本科毕业演讲,交大校长说:“交大人不梦,中国以何梦?”上海媒体竟然报道成:大学生不梦,中国以何梦?明明是 交大人不梦,最后变成了大学生!反正某几张报纸如果是交大的好事情就拒绝用交大的名字上报!
新闻《上海学者对话诺奖得主:中国房价全球最离谱》这个上海学者明明就是上海交大教授,如果是复旦教授参与对话肯定是采用大字体大标题重要版面大肆宣传,鲜艳醒目,群情激昂,无一例外。
上海电视广播节目中节目解说员说:“奥运圣火途经西南某高校来到复旦大学”。。
注意,这个【西南某高校】就是交通大学,但是解说员就是不说(奥运圣火上海总共400多棒,交大闵行校园绕了好几圈全程60几棒,只象征性经过复旦校门口3棒,连校园都没进。结果电视画面全是复旦传递情景,到处都是“复旦”“复旦大学”标志而火炬传递时任何有“交大”“交通大学”的标志完全被摄像机“忽略”,可怜的交大,后来连外国观众都看不过去来抗议了。
交大校长张杰参与火炬传递,是上海高校第一个参与火炬传递的大学校长,结果上海的复旦媒体竟然报道“王生洪校长是上海唯一一位当选奥运火炬手的大学校长”,罔顾事实无耻到这种地步。
前一段炒“29岁市长”时,人家明明是同济本科,结果不少上海媒体都说是复旦的……
清华北大2010年争议状元数目,结果复旦在上海媒体发表文章:《复旦:我们第三,争状元没意义》【复旦的意思是第三最值钱。】
排行榜交大比复旦高,复旦校长就跳出来攻击排行榜真实性
就业上交大比复旦好,复旦校长就跳出来呼吁大学不要以就业为导向
交大踏实务实搞实业,复旦校长就跳出来抨击大学不要太功利化
交大校长书记能找钱,复旦校长就跳出来嚷嚷大学校长不光是找钱的
交大是明明偏理工科,复旦校长就跳出来痛心疾首大学生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
从校长到老师,到学生,复旦一向自我感觉很良好 她们习惯于建筑一个道德高地,没有私利并且真的很gentlemen,不说其他学校的“坏话”,不去挖其他大学的“墙角”,很自然地把不好的事情算在他校的名头上,种种这些都和她们在媒体上表现出来的一样,因为,她们习惯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考研与考博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208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