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论坛里面杀出了一个低能儿,此人的水平大家已经知道,不用多说。但是想到有些新人对其所说居然有赞成的心理,特别是对报酬递减以及效用递减还怀有疑虑,本人愿意就这两个简单的定律说一下。
学习经济学有两条路走,一个是从科学方法到逻辑学一路学上来;一个是把数学的功课做好。目前就现在的教育系统来说,后者是一条便利的道路,因为相对前者,在进行经济学学习以前,还有其他知识要学好,这个包括科学方法与逻辑学一类,很有可能新人因为对这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太过无聊而放弃后来的经济学学习,所以本人还是建议学好数学,而且数学学好了还能向其他方向发展,而像科学方法与逻辑学一类的知识,对未来以后个人的发展帮助不是很大,特别是那些毕业后想找一份好工作的同学。即便是在学院里的教授,也免不了俗。所以在考虑吃饭的问题上,是建议学好数学的,这是进军学习经济学的捷径。
在以事例说明上面两个定律之前,先要说一点认识论或是逻辑学上的知识。因为数学大家都知道了。
《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入门课本,全世界无一例外,目前国内的教材比较多,个人推荐看金岳霖的形式逻辑,内容简单,举的例子比较好,易于理解。但是因为当时所谓的“意识形态”问题,金岳霖在某些举例上是偏袒于当时的社会情况的。当然《形式逻辑》本身谈的是形式,而不考究内容,所以这些有偏袒的例子可以无视。从逻辑知识上看,形式对内容不一定对,内容对形式上不一对,这就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研究的人类的思维形式而不考察思维的内容,所以本人推荐给诸位新人看。形式逻辑对于那些天赋比较好的同学,基本上看完前五章,后面的内容都可以融会贯通。
国内的教材,学好形式逻辑之后,一般就是走数理逻辑了,到了这一步就看同学们的取舍了。不过学好形式逻辑却是很重要的。什么叫做定义、什么叫做概念、什么叫做内涵、什么叫做外延、陈述的真假判断,演绎或归纳,都是形式逻辑的内容。
形式逻辑看完后,本人推荐看一些关于科学方法或认识论的书。比如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或是卡尔纳普《科学哲学导论》。看这些书的意义是什么呢?并不是要完全学习其中的内容,而是要知道科学方法或是认识论以及哲学上的一些问题,这是要培养一个感觉,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解释为什么,有一个感觉。上面提到的这两本书,内容在认识或是科学方法上是偏向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本人并不是很推荐这种方法,同学们要自己做取舍了。而关于罗素或是蒯因的书,不用看得太深,而是知道个大概就行了。有人问要不要看波普尔的书,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过于深入,因为偏离我们学习经济学本来的目的。不过学习好这一切都要建立在逻辑学的基础上。
上面推荐的这些并不排除他们有错,国内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奇怪的人,他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思维,好像做科学研究的人,就一定是光明磊落的君子,一定是伟大的有牺牲精神的人。好像一个科学家因为曾经偷窃,而否定了他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国内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产生了这种奇怪的想法,这都是不对的,我们并不能因为理论上的一个错误,或是思想者一些行为上不受到人们的欢迎而全盘否定一个人对人类知识的贡献。有时候一种伟大的思想的产生,要比他的对于错重要得多。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就是个例子。而那些整天挖别人墙脚,因为一些行为上不符合人们所谓的道德观念,而全盘否定别人的人,才是人类世界知识进步最大的阻碍。我们把他们称为多逻辑主义者。多逻辑主义者都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随意武断的判断与自己提出的理论或是学说有冲突的人的好与坏。他们就如同希特勒一样讽刺除自己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但是却不能否定所谓的“劣等民族”在科学上对自己民族发展的贡献,因为他们的武器包括他们日常的生产工具没有一个不是“劣等民族”的知识产物。多逻辑主义者除了像希特勒一样之外,他们从来不从逻辑上考察他们所谓的“阶级敌人”对知识的贡献,他们对支持他们学说的人许以橄榄枝,而对那些否定他们假说的人许以“阶级”的烙印,而他们却又不明确的界定“阶级”所包含的对象,不能划出一个明确的界线或是定义。而多逻辑主义者一边挂以像“阶级出身”一样的语词去否定他人的对知识的贡献,而却又对自己的出身,同样是来自被他们攻击的“阶级敌人”同样的出身,却又给予宽恕,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这些权力?这种人的代表就是传说中的那两位了,这两个人与希特勒无异。
经济学最难掌握的就是基础概念,有水平的经济学者都不会否认这一说法。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呢?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答案,而本人,当然只是给同学们做个参考,本人是推荐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说法,一个是以人类的行动解释我们的世界。第二是解释是以有目的的行动产生无意的结果。而不在这两条之内的,都是非经济学的内容。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到经济学的方法,经济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方法,而经济学必须是人类行为学这一范畴内的。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到经济学的方法,也就是说,经济学必须要有自己研究问题的方法,就从这一点上来说,目前争议比较大,这个不深谈。
上面提到“我们的世界”。这里说的是现实的世界,这个现实的世界要比客观的世界要大,多出来的那部分我们称为主观的世界,当然这不是一种奇怪的说法,而是指人类的行动,一个人的思维,也就是选择的逻辑。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同胞看到的只是行为,如果我们想依靠解剖的方法,或利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或是化学知识,我们很难解释得清楚,一个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至少在目前人类的知识是这样。而另外,当我们解释某些事物时,我们总有一些到了尽头也解释不了东西,他们像终极的事物。在人类行为上,我们给予“本能”一词作为解释的终极事物。很多人说,心理学已经解释了上面的问题,但是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能人类行为学研究的任务的话,那么就不会这样说,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目标的选择,而这与经济学是没有重叠的部分的。这里,并不是否认未来的新科学知识不能解释人类行动的选择,而是就目前人类的知识领域里,只有经济学比较接近真理,不断的靠近真理,但是靠近了多少没人知道。
以上就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贡献了。目前奥地利经济学对于主流经济学,也就使用数学符号的经济学不管从理论或是其他方面都有很大的冲突,但这不是奥地利经济学本身没有错。奥地利经济学的本身认为知识是不可预测并且是不确定性的,本身这一说法就是对以人类行动解释我们的世界有冲突,所以哈耶克也曾经强调知识这一定义与理论上的意义,并且分析知识对于人类行为永远趋向于均衡,而实际处于非均衡状态下的研究。当然,这是奥地利经济学派自身对于理论的取舍问题了。
奥地利经济学与主流学派全部都有冲突吗?并不是这样的,门格尔以来,同一个时代里,就与其他两位大哥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边际理论。现代的共同点是边际报酬递减定律与效用递减定律。奥地利经济学派与主流经济学派一样,并没有否认这一完美的定律。事实也正好的验证了这一点。
一个杯子,如果一个人只能要一杯水,在不浪费的前提下,水恰好装满杯子被认为是最完美的状态,但是我们知道,如果装水过多,水就会溢出杯子,造成了浪费。而水没装满杯子对于个人来讲还没达到满足的状态。所以,在上面前提条件的约束下,一个人会尽量让水刚好平杯沿。一个人只能无限接近于那个完美的状态,但是绝对不会到达那个完美的状态,这是因为以他现有掌握的知识与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手的抖动、测量工具的掌握,都不会让能达到那个完美的状态,他只能无限接近。边际报酬递减定律对于整个装水的过程就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如果我们让这个杯子与所装下的每一次水都同样变大,那么边际报酬定律就不会出现,但是聪明的人已经会想到:你不能依靠改变条件而让定律失效。对,不能改变条件。如果一个人依靠着不断改变理论背后的条件而达到支持自己假说的目的,我们知道这个人并不是在科学的工作,而是一个满嘴胡说的人,他依靠着改变条件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有时候我们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条件,一个在做燃烧实验的人,在进行实验前,他的助手不会愚蠢的告诉他的老师:“老师,您在做这个实验前是否检查了八大行星的运转情况,是否检查了在我们空间内其他微小事物的变化。”我们知道,我们并不能在语言或是符号上穷尽这些条件,虽然有时候二分法有这种意义上的帮助,但实际上事物的另一部分是我们要排除在外,我们并不知道。穷尽理论背后的条件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创造出了汽车、飞机、纸张,我们一些有目的的行动会造成无意的结果。边际报酬递减定律也再说明着这样的一个事实,一个花盆从来不会种出全世界的花,如果我们肆意的让这个花盆随着种下的花不断地变大,让泥土不断的自动增加,而又因为花盆的一直增大,地球也在不断的变大,我们知道永远都不可能出现边际递减,而按照这逻辑,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是稀缺,也就是无成本的得到。这个世界我们不否认不存在,但是至少我敢说在目前太阳系内至少没这种情况。如果有一个人如果为了反驳而说我看见了,我们知道他在说什么。边际效用递减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给定的条件下,一个人不可能越吃越多,因为生物学,与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类都会告诉我们,我们的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依靠着改变条件而达到他的目的,我们知道他是在胡说。
到了这里也快结尾了。近段时间那个低能儿说,卖方定价是不按照边际成本理论定价的的,问任何一个做生意的人都知道。我的回答是,我本身在房地产公司做营销策划,营销理论里有成本加成定价法、有尾数定价法、有竞争定价法、多因素定价法等。但是别人问我经济学问题时,我绝对不会这样回答别人,因为我知道——事实解释不了事实。如果以事实解释事实我们人类就不会有如此的进步。看到花,我能说是因为土,看雨不能说是因为云。虽然在表面上看,或是依靠统计以及事实规律我们会得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却并没有解释任务东西。一个物体突然向前运动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往前推。但是看到犁往前动没有人,而只有牛,那么前一个因果解释,有人往前推明显是错的。所以我们用了一个语词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语词所代表的对象必须是抽象的,那就是“力”。力我们用肉眼看不到,我们只能间接测量出来,任务物体的运动必须有一个力,这就是一个解释。而这个力是能测出来的,我们由力带来了其他的理论,我们能分类、能定量、定性,能说出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就是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创造“力”的假说之初,如果现在的力被以“屎”代替。那么我们也可以在现在说,物体运动是因为屎的存在。这在内容上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就基本说明了整个理论构造的问题。当然是很不清楚的,所以需要大家自己去学习,这里只是给个参考。可能有人会说,对于一个初学者要求太高,用米塞斯的话来回答是合适的:“没有人要逼你成为一个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