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闻真的没法看,一边是郭德纲徒弟伤人事件甚嚣尘上,一边是活神仙李一粉墨登场,再加上杂七杂八的烂人烂事,感觉整个社会在发高烧。
有时候,自己也会想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单单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实在是太没有意思,尤其是上帝给你了与众不同的领悟力和感受力,倘若不去品味一下人生好像很难受。但是当你想要好好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的时候,发现钱是物质基础,于是人活着好像又是为了一张张纸币?不过这样想的时候显得有点凄凉,都知道钱是赚不完的,就像一句老歌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现实往往是等你赚够了周游世界的钱,你恐怕已经用掉了周游世界的时间,所以人活着又不能只为了钱。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在形式上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靠拢,在表征上向钱字靠拢,国人缺乏统一的信仰和价值观(我认为必须有一种力量去鉴别丑和美,即使一开始不完美,但是必须有这种力量),或者迷失于信仰之中,甚至各种信仰相互鄙视污蔑屡见不鲜。如果让我当家长,我现在也没有多大的把握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精神港湾,因为再结实的避风港也难免遭受海上飓风的袭击,何况现在是多级飓风。现在想想中国还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就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说起吧。先说衣,衣者,穿之以裹羞,然而在中国,衣服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坐在公交车上经常能看见男男女女脚踏一双双耐克,然后时不时的相互炫耀一番,大学的时候,如果是同一个人,你要是穿着一身杂牌和一身名牌出入一个教室绝对会引来不同的注意力。在北京,我只见过穿着一身名牌的丑男牵着一个美女,却从来没有见过穿着一身便服的丑男牵着一个美女,当然这里面牵扯到品位的问题,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现社会里虚荣心的泛滥。接着说食,说到食品,大家肯定深有感触,都说中国商人现在黑心,你还真别说,牛奶加“伴侣”,精米加“香料”,猪肉注“白水”……种种劣迹数不胜数,搞得现在看到外国运动员自带干粮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反倒是替自己的运动员捏一把汗。走到超市里买东西真的是提心吊胆,买牛奶得选三元,买食用油得选最贵的,买水果得掰开看看,买蔬菜得选有虫眼的…...更可笑的是,多次亲身经历告诉我,售货员推荐的东西一定不要买。现在的感觉是整个商业环境都在向海龙模式发展—“宰你没商量”。下来该说住了,住的问题现在明显已经是天神公愤,一个月就这点工资,不买房交给房东,一旦买房,全交给国家和开发商了,所以自己想想,也很能理解某些人贪污腐败的动力。也看过有的专家分析说中国应该学学西方,不买房只租房,但是中国人不是西方人,中国人几千年安土重迁的习性岂是你一句话就能马上改变的,在中国做学问既要立足长远也应该照顾当前,现实是中国人对房子的需求是刚性的,然而可怜的是,我们这一代恰恰赶上了资本市场活跃的时代,房地产居然也成了国家的支柱产业,至少目前是GDP的拉动力量之一,大把的钱投在了我们一生中最大的支出项上,所有人都在谈论房子,谈论地皮,实业大有荒废的迹象,制造革新里民营资本轻易不敢涉入,只有国有资本独立支撑,但也是引进引进再引进,自力更生仿佛是一句套话,跟着西方走,跟着洋人学,是没错,但是最后连自己的心也磨平了,享受惯了模仿的轻松,却丢失了创造的能力,这并不是什么现实所迫,如果选择另一条道路,你遇到的依然会是现实,只是万事开头难,人往往容易选择看上去简单的。最后说说行吧,相比北京,外地的交通的确很贵,外地人去沈阳、成都等城市一次公交花个2到4元钱不足为奇。北京是拿出了很大一块财政费用去补贴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地铁,是否能够一直廉价下去还真的很难说,但是至少目前撇开成本不谈,出行确实比以前方便。
说了这么多,我深深的感觉到整个中国现在确实有点浮躁。玩命般的造假牟利无非是为了快点挣到钱,疯狂的上马项目也是拿钱成本太低,钱多了没有好的去处,炒房子,炒绿豆,炒一切信息流通不畅的领域,赚取差价,牺牲良心赚取黑金。没有良心说白了就是没有信仰,或者说曾经有过现在被泯灭,无论是受过伤害导致如此也好,还是自我认识走到这一步也好,某些人心确实是坏了。在这里,我呼唤一种信仰—希望公平充满社会,希望勤奋被人尊重,希望诚实能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