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1803 25
2006-05-05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

1. 引言

1.1. 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政府提出要促进“中部崛起”的策略,这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武汉要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就需要通过走城市圈发展的道路来提升城市的功能,把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聚集在一起,并通过这种功能把各种资源辐射到周边,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经济高度密集区,率先实现在中部崛起。
1.2. 武汉城市圈概念的提出
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7个地级市(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和1个县级市(天门)在内的城市密集区。2004年,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创造了全省60%的生产总值,62%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是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1.3.发展制约因素——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市圈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能否恰当地配置与有效地利用,关系到经济、技术、社会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尽快增强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城市圈之间的差距。
因此,加快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城市圈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采取正确的产业政策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换的过程,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2.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

2.1. 产业发展高度
在工业化水平上,2004年武汉城市圈人均GDP仅为12299元,折合1486美元。根据理论界和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还处在1200-2400美元的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市的人均GDP为24888元,折合3007美元,也只是接近2400-4800美元的工业化中级阶段的门槛。
武汉城市圈基本情况(2004年)
城市
面积/km2de
人口/104
人口密度/
(人·km-2)
GDP/108
人均GDP/元
武汉
8549.09
785.9
919
1956.00
24888
黄石
4582.85
254.9
556
316.98
12435
鄂州
1593.54
105.0
659
141.92
13516
孝感
8922.72
507.2
568
381.29
7517
黄冈
17446.63
726.3
416
432.40
5953
咸宁
9749.84
277.0
284
205.01
7401
仙桃
2519.83
159.7
634
138.47
8671
潜江
1929.51
101.5
526
106.43
10485
天门
2528.35
176.8
699
127.40
7206
合计
57822.36
3094.3
535
3805.90
12299
湖北省
185888.43
6016.1
324
6309.92
10488
(表1,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2.2.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4年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中(表2),第一、二、三产业构成为:12%;46%;42%,明显存在着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偏低,即农业比重过高,工业比重过低的问题,进而说明工业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带动作用不强,则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另外,圈内各城市,除武汉市呈“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型的产业结构,说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优于其它城市的。作为第二产业主体的工业,仍以传统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滞后的瓶颈制约。第三产业比重小,尤其是新兴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律服务、旅游服务等所占比重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会影响中心城市对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作用,同时阻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结构
(2004年) 单位:亿元
城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一、二、三
产业结构
武汉
101.99
903.00
951.01
5:46:49
黄石
27.16
171.03
118.79
9:54:37
鄂州
18.89
74.12
48.91
13:52:35
孝感
89.48
159.43
132.38
23:42:35
黄冈
108.40
194.50
129.50
25:45:30
咸宁
45.34
96.52
63.14
22:47:31
仙桃
32.39
56.50
49.58
23:41:36
天门
27.57
57.83
42.00
25:45:30
潜江
16.35
55.02
35.60
15:52:33
合计
467.57
1767.95
1570.91
12:46:42
全省
1020.09
2994.67
2295.16
16:47:36
(表2,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2.2.2.三次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
区位商分析是通过测定各个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来间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的。
区位商(LQ)
当LQ>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
当LQ<1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在产业规模上处于劣势,还需从地区外输入产品;
当LQ=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基本自给自足。
根据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074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238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3384亿元,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生产总值情况,计算其一、二、三产业区位商(如下表3),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城市
第一产业区位商
第二产业区位商
第三产业区位商
武汉
0.40
1.01
1.78
黄石
0.56
1.02
1.18
鄂州
0.84
0.95
1.04
孝感
3.03
1.55
2.14
黄冈
6.34
3.26
3.62
咸宁
2.74
1.67
1.82
仙桃
2.25
1.13
1.65
天门
4.58
2.75
3.34
潜江
0.91
0.88
0.95
合计
1.09
1.19
1.76
(表3,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第一产业:武汉、黄石、鄂州、潜江四市的第一产业相对全国来说均属于弱势产业,其第一产业的供给能力不足以满足本市的要求,还需要从市外调入,其比较优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黄冈、孝感、天门第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具有比较优势。
总体来看,城市圈第一产业基本自给足,专业化程度与全国相当。
第二产业:除鄂州、潜江两市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均高于全国,总体区位商大于1,专业化程度略高于全国水平。
第三产业:只有潜江一市区位商低于1,其余专业化程度均略高于全国水平,具有比较优势。
总体来说,三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都不高,比较优势不明显,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
2.2.3.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
2004年武汉城市圈工业按轻、重工业来分的各城市的产值情况如表4,其中,武汉、黄石、鄂州、潜江四市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较高。城市圈总体的轻重工业比例约为0.36,略优于全省0.31的平均水平。全国2002年轻工业总产值为43355.74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为67420.74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约为0.64,这一数据与武汉城市圈0.36的比例相比,明显说明了该地区重工业比重过高,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结构偏重,对投资的依赖性必然较强,以致影响了稳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武汉城市圈工业总产值按轻、重工业分
(2004年) 单位:亿元
城市
总计
轻工业
重工业
武汉
1679.46
377.97
1301.49
黄石
316.92
30.43
286.49
鄂州
147.40
22.07
125.33
孝感
194.27
83.90
110.37
黄冈
112.56
52.76
59.80
咸宁
109.07
47.96
61.10
仙桃
94.59
73.63
20.95
天门
39.59
20.21
19.37
潜江
118.36
28.48
89.88
合计
2812.22
737.41
2074.78
全省
4960.25
1180.07
3780.17
(表4,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2.2.4.主导产业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不利于比较优势的发挥
产业同构化是指产业的区域结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地区之间产业雷同,结构重复,规模相似。这种产业结构同化问题,在国际经济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然而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行政分割等原因的影响,产业低水平同构化的情况依然存在,武汉城市圈也不例外。
部分行政主管部门把自己管辖的产业部门“论证”为“主导产业”,拼命挤入发展重点之列;而这些行政地区置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的普遍法则于不顾,重复布点,重复建设,推行粗放式产业布局模式。
由湖北省统计局给出的各城市现状支柱产业情况来看,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各地区间横向联系的层次较低,许多优势产业形不成联合体的情况下,分工协作优势不能很好的发挥,使得配套水平低,产业关联度小、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城市圈整体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
城 市
现 状 支 柱 产 业
武汉
钢铁、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造纸
黄石
冶金、建材、纺织、机械、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电子
鄂州
冶金、服装、食品
孝感
机电、食品、建材、化工
黄冈
建材、纺织、机械加工
咸宁
轻纺、机械、建材、食品、运输
仙桃
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医药化工
潜江
机械、轻纺、石油、盐化工及医药化工
天门
农产品加工、食品、纺织
(表5,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hb.gov.cn/)
2.2.5.主要工业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内容。区域产业只有具有竞争力才能为选择主导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区域产业竞争力可通过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比较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特别是盈利率来反映。
表6中武汉城市圈主要工业竞争力分析反映了主要工业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
从表6中可看出,在38个产业中,近10%的盈利率是负的,近60%的产业是不盈利的,即使盈利其盈利率也是很低的。在武汉城市圈规模较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二十几个产业中,只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1个产业在全国有相对优势,但绝大部分产业的盈利率都只是略大于1,因而优势不明显。这些都说明武汉城市圈主要工业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
武汉城市圈主要工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单位:亿元
产业﹨指标
全国
武汉城市圈
盈利率
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利润率
销售收入
利润总额
利润率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474.70
140.07
0.06
4.32
0.22
0.05
0.90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372.07
1221.46
0.36
69.96
4.58
0.07
0.1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353.93
26.20
0.07
22.17
2.02
0.09
1.23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550.33
52.58
0.10
17.85
2.61
0.15
1.53
非金属矿采选业
458.87
23.56
0.05
15.83
0.76
0.05
0.94
农副食品加工业
5851.13
173.17
0.03
104.51
2.08
0.02
0.67
食品制造业
2168.36
113.09
0.05
49.81
1.30
0.03
0.50
饮料制造业
2117.23
149.04
0.07
55.56
4.94
0.09
1.26
烟草制品业
2217.50
275.57
0.12
76.58
7.94
0.10
0.83
纺织业
7495.51
248.20
0.03
152.29
1.87
0.01
0.37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239.42
132.57
0.04
93.57
2.47
0.03
0.65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139.19
79.86
0.04
4.03
0.08
0.02
0.53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
945.28
33.58
0.04
19.00
0.75
0.04
1.11
家具制造业
693.83
28.9
0.04
13.24
0.95
0.07
1.72
造纸及纸制品业
2432.38
117.05
0.05
60.17
4.14
0.07
1.4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980.31
73.86
0.08
30.52
2.31
0.08
1.00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917.27
36.45
0.04
4.89
0.17
0.03
0.8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6341.81
123.41
0.02
133.3
1.16
0.01
0.4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016.97
472.63
0.05
158.06
5.16
0.03
0.62
医药制造业
2750.68
259.64
0.09
84.35
6.49
0.08
0.82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13.09
58
0.04
2.88
0.01
0.00
0.08
橡胶制品业
1214.21
57.92
0.05
10.07
-0.25
-0.02
-0.52
塑料制品业
2954.96
130.94
0.04
33.39
1.86
0.06
1.2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314.38
290.31
0.05
141.36
8.42
0.06
1.0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0234.93
609.55
0.06
569.18
74.31
0.13
2.1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534.93
154.72
0.04
78.88
0.65
0.01
0.19
金属制品业
3703.88
168.41
0.05
82.34
3.95
0.05
1.06
通用设备制造业
5418.43
299.63
0.06
109.98
3.61
0.03
0.59
专用设备制造业
3665.64
173.46
0.05
217.94
0.68
0.00
0.0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028.57
777.04
0.07
232.91
-2.34
-0.01
-0.1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7487.04
374.48
0.05
99.9
0.89
0.01
0.1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5876.27
617.19
0.04
67.94
3.90
0.06
1.4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607.26
86.83
0.05
78.59
5.65
0.07
1.33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223.55
48.75
0.04
11.51
0.78
0.07
1.70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50.89
0.84
0.02
2.01
0.06
0.03
1.81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1113.24
699.26
0.06
104.51
2.13
0.02
0.3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391.99
6.47
0.02
4.89
-0.30
-0.06
-3.72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08.51
1.51
0.00
19.57
-0.36
-0.02
-4.98
(表6,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信息报——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分析》有关数据综合整理计算而得。利润率是指各工业产业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盈利率是地区主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与全国相应行业销售利润率的比值。)
2.2.6.产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比重大,经济效益低
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54805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绝对数为23213亿元,所占比重为42.35%,据统计,武汉城市圈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81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绝对数为1638.42亿元,所占比重为58.26%,比全国平均水平还高出近17个百分点。可见,武汉城市圈产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产业发展缺乏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支撑,缺乏有活力的非国有经济主要是民营经济的支撑,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必然造成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经济效益差等诸多问题,这也正是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 产业结构优化

3.1.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3.1.1.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没有任何一种行政力量能够左右产业布局。一个地区发展什么、不发展什么,其最终的决定力量还是市场。产业分工决不是能够通过政策来调控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产业真正的集聚,还是要靠市场机制。因为资本的张力只服从市场规则,这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所以,今后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布局,应该在尽量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对产业的布局和调整,当然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但这种引导只能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顺势而导,而决不能凭意愿逆势而为。
3.1.2.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制造业分工体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紧密相关,城市圈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全球经济与国际分工的发展。目前国际产业和资本正逐步向武汉城市圈转移和积聚,而武汉城市圈拥有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且工业基础雄厚,生产配套能力强,因此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建立世界工厂符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原则。要把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系统中,正确把握世界性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浪潮,抓住我国加入WTO和中部崛起的时机,更宽领域地实现对外开放,定位好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体系的角色。
3.1.3.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是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一个经济体是否有竞争力,更重要的在于潜在的增长能力,即使是传统产业部门,也有可持续增长的源泉。面对发达国家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垄断,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应该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要建立区域性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同区域内科技力量进行攻关,重点解决区域内支柱产业的核心技术问题,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3.1.4.实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结合
产业发展规律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因此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同一时期所有地区都要以这些新兴产业为发展目标。武汉城市圈不同地区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条件,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
3.1.5.正确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城市圈产业的发展既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也是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呼唤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有效避免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实现共赢。当然也要鼓励适度竞争,没有竞争,同样也会带来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发展中处理好地区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是提高产业规模和效率,提升城市圈整体竞争力的根本之路。

3.2. 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围绕加快武汉城市圈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到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延伸产业链和发展产业集群为主体,不断优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产品与行业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与区域结构,逐步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既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又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并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4. 参考文献

[1]江世银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2]湖北省统计局著.湖北统计年鉴2005(总第21期)[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4]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5]湖北省统计局网站 http://www.stats-hb.gov.cn/
[6]夏泽宽.武汉城市圈产业竞争力分析.中国信息报网络版
————————————————————
编辑标题。

[此贴子已经被dreamdiy于2006-5-5 15:43: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1-15 23:47:00

我需要这篇文章,在写产业结构方面的文章需要参考一下,能把全文发给我吗?将不甚感激!

邮箱cqsjn@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5 14:38:00
我本科是在武汉读的书,对武汉听了解的,在本科的时候就很纳闷,武汉的很多优势都很明显:九省通衢,长江水道,N多湖不缺水,名牌高校云集,工业体系完整武钢、武船、武重、神龙汽车……在解放前很长时间一直都是经济发展龙头,甚至曾经一度是中国的首都,为何现在没落到这种地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24 23:59: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5-23 17:15:00

我认为湖北有着很好的经济基础,但后期发展欠缺一种良性引导!

应该发挥区域优势,建立每个县的发展特色,政府给予多方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9 00:47:00

谢谢楼主!

能将全文也发给我吗?

再次谢过了!

hujj665@163.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