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也有人说“赢得了战场的胜利,却是输掉了整个战争”,那么细节和大节,谁能决定成败?又将如何决定成败?
█文/刘贤方,美国纽约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
我听朋友谈起,《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国内非常流行,细节管理也正在形成一股潮流,便找来一读,果然书如其名,极其强调细节管理。
这本书的优点是可读性,也有助于我们修身养性。作者列举了大量实例,显示细节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举足轻重的,颇具说服力。从这本书发行后的市场效果来看,也几乎是说服了芸芸众生,功败垂成皆决定于细节——就其影响力来说,真是要达到拨乱反正效果!
但是,细节果真如此重要,果真是主宰着个人命运和公司、国家前途吗?这一讨论对企业管理极其重要,我就不得不多说几句。
首先,作者在论述上犯了逻辑性的错误。他所列举的种种例子,充其量也只是在强调细节的重要性,证明细节可能产生影响全局的结果,然而他并未由此就证明细节决定成败。还有,尽管他把周恩来总理化为细节到位的光辉典范,但我们也无法由此就得出结论,细节领先是科学的管理方式,是成功的必然之道。因为在我们生活中大节决定成败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细节和大节皆可决定结果
那么,到底是细节还是大节更为重要?这是一个没有结论,从而没有意义的讨论——因为我们既可以举例证明细节的重要,但也可以来证明大节的重要。但若是由此而得出结论,细节和大节都很重要,那还有必要来单独论证细节的重要性?
我们可先从细节不决定成败的例子说起。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沃尔玛公司创建人山姆·沃尔顿,在生活小事管理上不如常人,经常丢三落四,以致于他秘书的一项经常性事务是找回他那丢失了的公文包,然而山姆却缔造了世界第一的零售巨头。还有,美国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他律师出身,但也并非是细节有序的大师,以至于常连法律文件都找不到,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也无碍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因为它保存了合众国的政体。
但我们若由此得出结论,细节无关紧要,那也不是完全的。记得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总裁渡边捷昭曾这么说过:“别人告诉我,总裁是要注重大局,而不应把精力放在细节上。可我却无法忽视细节,我会很难受,很坚持,甚至抱怨,假如店里的地面上太乱或油污没有清理干净。”
丰田公司能够走向卓越,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就是以“改善”为宗旨,本着一丝不苟的细节精神,寻求简单和简化,从改进每一个零部件、生产环节、机器设备做起,逐步地在质量和技术上深挖潜力,从而造出世界顶级的汽车,且仍然保持着成本上的优势——丰田已把建造每一个新厂的成本降低了1/3。
然而,当日本人以同样的细节精神,投入于高清电视(HDTV)的尖端技术的角逐,却是一败涂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人们已经意识到,高清电视机将取代现有产品。一些主要工业国开始了在技术研发上的赛跑。日本起初是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最早建立起工业标准(1984),最早在市场上推出了HDTV电视机(1990),最早提供HDTV的节目(1991)。但这一探索却以失败而告终,它的HDTV电视机产品尚未普及,技术就已经过时。在当初的预测是130万台的市场需求,可最终却只有一万多台的实际销售记录,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败笔。这一失败始于日本人在研发初期的技术选择,他们选择了模拟信号的制式,所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的科技突破,把世界领进了数码时代。当在战略上做出了错误的抉择,那么在细节上无论怎样地登峰造极,也无法扭转大势,甚至还会是南辕北辙。最后的抉择是痛苦的,不得不完全放弃已有成果,完全是重起炉灶,通过国际合作来重新开发数码技术的HDTV电视机,而那时政府已在研发上投入十多亿美元,企业也已花费了二十年的努力。
历史还提供了更多的实例,告诉我们战略性错误所能带来的致命性结果。在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苏德的对抗,战争初期德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在短短18天之内,苏联损失了2000节火车皮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30万苏军被俘。三个星期后德军已攻占到了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合围苏军十几个师,切断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离莫斯科仅380公里了。然而,在关键时刻德军却犯了战略性错误,它抽调了部分主力去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在基辅战役中苏军损失惨重,66万苏军被围歼——那是历史上最大的歼灭战。然而德军取得的战役胜利,却错过了最重要的战机,无法在入冬前攻占莫斯科、一举击溃苏联。在次年战争中德军将领又犯下兵家大忌,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发动进攻,分散了兵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又深陷于局部目标的争夺,把重兵投入一条街、一栋建筑的血腥争夺,伤亡巨大,却无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总之,德军的失败在战略,尽管它有精良的机械化装备、优秀的军官、训练有素的士兵,尽管他们在细节上令人赞叹,却仍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当然,失败也与细节因素有关。比如,德军没有考虑到战争的旷日持久,没有预期到苏联的冬天是如此严酷,到后来连坦克的发动机也冻住,无法再战,只能投降——但这不是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对以上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失败例子的最好总结,就是英语的一句俗语:“Win the battle but lose the war”(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却是输掉了整个战争)。当它们在战略上做出了错误抉择,那无论怎样地努力,怎样在细节上登峰造极,也无法亡羊补牢,改变结局。
概括起来,细节可能会影响结果,可大局失误就必然导致“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各司其职才能统筹兼顾
那么,我们到底应更重视细节还是更重视大节?姑且先不要去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让我们从历史人物的评估上来获得一些启示吧。所要提到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那可谓是谨小慎微,注重细节的最好例子,连毛泽东在评价叶剑英时也曾用过“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说法。
《三国演义》103回有这么一段。当诸葛亮率大军出征,司马懿中计吃了亏,就闭关不出。诸葛亮为了寻求决战,就派使者下战书,并携带“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前往,用起了激将法。可司马懿不仅不上当,还礼待使者,在宴席中问起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回答:早起晚睡,错在杖责二十以上的处罚,一定要亲自批阅。每天吃的又很少。司马懿对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长久?”使者回蜀营后如此一番告知,诸葛亮叹息到:他太了解我了。
他的下属杨顒顺势就进言了,说:“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当时诸葛亮哭起来:“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甚为悲切的场面,众人都陪着落泪。
这一历史片段太重要了,杨顒的言谈发人深省:治国要靠制度,上下职责不得僭越,如同家庭管理,要让奴仆种田,丫环烧饭,各尽其责,家务也就无一旷废,大家都满意,其主人也能优闲自得,高枕无忧。若什么都要亲自干,那既是把自己劳累得疲惫不堪,又将一事无成。问题不是主人的才能不如奴婢和仆人,而是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而诸葛亮身为宰相,陷身琐碎事务之中,每天汗流浃背,那才是劳苦而功不高。
这才是管理学的精髓:大人物要去做大事,而小人物则是要把小事做好,要各司其职,也就管理有序了。因为职位的不同,工作的着重点也不一样。对于某些人,如秘书、出纳、司机等,细节至关重要,甚至是那些中下层管理人员,或像推销员,往往也是细节重于大节,若是那样,就应该是如履薄冰,谨小慎微,努力把工作做好。
而诸葛亮之言,说因为受先帝刘备重托,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那才是诡辩,是在护己之短。一位领导人,或国家总理,或三军最高统帅,或企业老总,所考虑的重点应是战略问题,若为小事去花费太多精力,那就可能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况,而限制了他眼观全局的能力。要知道,人的大脑,如同盛物之柜子,大小规格各不相同,但都有限定的容量,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那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长处呢?就是要取舍,放弃一些不重要,属于细节的一些东西。
但是,正如该书作者所说那样,细节也很重要,也可能会影响大局。那又怎能确保不会因小失大,不为细节的疏忽而铸成大错呢?——那是领导人的下属的工作范围,要明确工作职责,要强化具体办事员的能力和责任心,以达到细节不误的效果。
掌管全局的决策者,若都像诸葛亮那样,“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凡事皆亲力亲为,呕心沥血,那就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固能博得后人的景仰唏嘘,却无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结果“出师未捷身先死”,那才真是辜负了先帝的重托!
人生难获两次机会
我曾经历过一件小事,也是发人深省的。前不久,我大学时期一同学,现已是中国一著名的企业老总,应邀访问了我任职的大学。我在学校为他举办一场专题演讲,我们的海报是中英文的,制作就给了纽约法拉盛唐人街的一家华人公司。为此我去了那里,发现公司坐落在主街边上一不起眼的小办公楼的二楼,面积不大,又堆塞着各种设备和纸箱,显得杂乱而拥挤。
那老板是台湾人。我询了价,很便宜,不到美国公司价格的一半。当他看了海报内容,知道是NYIT举办的活动,马上就说道,他是20年前毕业于NYIT的电脑系。他又主动把价格减了1/3。我们就聊了起来。在谈到他公司业务时,他告诉我他公司当年是坐落在曼哈顿的华尔街,客户包括美林证券、高盛等著名金融公司,那些公司所要求的是最优质服务,要求提供24小时的服务,明确告诉他,如果打来电话三次没有人接,就不要再指望接他们的订单了。然而这些公司完全不在乎价钱,他是以一张投影片80美元来收费——那时赚钱太容易了,往往是一夜营业收入达数万美元。他颇为自豪地说,那是他最辉煌的时候,那时都还没听说Kinko和Staple(那些都是美国文字服务行业的著名连锁企业)的名字。我告诉他,这些公司的崛起不在敬业,而是商业模式的成功。
可他后来没落了。总结教训,他说,那时他太过于置身于公司的日常经营,没有看到世界大势的发展,忽视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崛起,完全没有意识到技术进步对他业务的冲击。看着他痛心的表情,我忍住了一句已到口边的话:历史机遇,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