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种新的思想为基础制订的法律法规,就基本上符合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实际。
早期针对地主阶级国家而喊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在资产阶级国家时期,就必须加上新的前提条件了:即严格纪律下的“自由”、同等经济能力下的“平等”、观点相同下的“博爱”。
资产阶级把资本经济运动的基本原则用于处理社会问题,形成了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一套较系统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理论体系。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的思想家,在总结了人们已经发现的自然科学规律和社会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将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发展成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树立了哲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为人类进行自然科学实践和社会科学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使人们从此冲开了以往历史上弥漫的一切“迷雾”。
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在自然科学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及竞争规律支配一切的社会现实面前,封闭的小农经济社会时期的一切思想和道德观念,都黯然失色了。不过,资产阶级并不拒绝对他们有利的其他的思想(虽然他们自己并不真的相信和执行)。
既然封建领主阶级的统治思想可以被地主阶级进行“借尸换魂”,那么,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也是可以被资产阶级“借尸换魂”的。因为他们都是统治阶级,况且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一样,也是坚持财产私有制的。宗教思想、儒教思想等等,都可以按资产阶级的需要,作出新的解释,注入新的内容。
资产阶级国家虽然比地主阶级国家时期科学昌明得多,物质丰富得多,但是,由于单个人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够支配自己命运的程度,个人的理想多数不能靠自己的独立奋斗就能实现,往往被偶然的因素给扰乱,出现意外的结果,仍然会造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神秘感。另一方面,处境困难的人们是靠自己的希望支撑着生活的。宗教信仰,是人们在自己的希望不能实现的情况下,用来寄托希望的种方式。再则,宗教神学虽然与科学是矛盾的,它在理论上和组织上都已被资产阶级彻底击败了,它现在的存在,对科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权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它提倡宿命论,教育人们安份行善,不要有斗争精神,这正符合已经取得政权的希望社会稳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宗教"神学"仍为资产阶级国家所容纳和利用。再则,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神学观念仍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资产阶级即使想彻底清除也办不到,“与其消除之,不如利用之”。资产阶级不但容纳和利用“宗教神学”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对于从前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思想,只要对他们统治有利的,统统翻出来利用之。例如在农业经济时期形成的伦理道德思想,虽然已经失去了社会经济基础和经济制约力,相信的人很少了,但还是大力进行倡导。因为人们如果照此做了,可以在稳定社会、减少政府麻烦、等等方面起一些作用。
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商品生产关系网中各占一定的位置和份量,他们之间的利益既互相依赖也互相矛盾,特别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更加突出,双方时常发生大规模的斗争,并往往会引起社会危机。资产阶级看到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他们把这些矛盾看成是因社会分工不同引起的,他们不承认阶级利益的对抗性,他们只允许在保持资本主义国家秩序的前提下,对各阶级之间的矛盾进行调和,对社会制度进行改良,害怕人民起来革命。当工人阶级起来向资产阶级作斗争时,国家一方面加强镇压手段,另一方,面又推行对社会各阶级利益起协调平衡的办法。这种办法既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物,也是资产阶级治国的一个基本策略思想。所谓“平衡”,是指把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分配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度上,在这个比例度内,能够维持社会各被统治阶级基本生存下去,不致出现社会危机。由于社会各阶级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所分得的利益份额不可能是均等的,各阶级所得的份额一方面通过经济规律自然地分配,另一方面也通过其它途径由人主观任意地分配。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社会利益分配出现不平衡。这就需要国家掌握这种平衡比例度,对不平衡的情况予以及时调整。资产阶级国家用以调整“平衡”的方式,不是简单地由某些人主观命令的方式,或精神引导,抑制正常需求的方式。而是采取让各阶级的代表在国家提供的政坛上互相对话、辩论、谈判的方式,国家以超阶级仲裁人的面目,按宪法的原则给以协调平衡,这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比用某些人的主观命令或用“神”的观念力量要好得多。
当然,由于商品生产的高度发达,使人们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生活。所以,货币就成了人们普遍追逐的中心目标。以货币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多数人们的头脑中占了主要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钱,都要求等价交换。这样,人们之间的关系就主要是金钱关系了。一些人在贪婪本性支配和社会竞争压力的作用下,其群体意识减弱了,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行为出现了。有些人,为了金钱,什么亲情、良心、忠诚、人格、习俗、信仰、道德、法纪等等,都抛弃了;在金钱面前,一切原则、是非标准都倒蹋了,变成了金钱条件反射性动物。
资产阶级国家虽然承认竞争的作用大于思想约束的作用,但是,还是要在思想上不让这种金钱至上的观念极度发展,予以适当的抑制的。因此,在坚持“等价交换”和“合理竞争”的思想原则下,提倡大社会观念和博爱思想。同时兴办一些社会救助事业,平抑这种金钱第一的观念和缓和一些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支撑起来的,所以,重视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是这一社会时期的主流意识和做法。但是,这个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各阶级的人们,观察问题,都会受到阶级立场和认识水平的影响,所以,其文化、思想和观点,往往就不会是全面的科学的,往往夹杂着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伪科学”的东西。所以,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各种文化、思想和观点,不看本国有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基础,就不加分析地全部搬用,就如企图把芝麻种到水田里一样,必然失败。
29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家庭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