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作为经济产物,按道理是由市场进行淘汰的,但如果真的要由市场进行淘汰,那中国这个依附代工的经济命脉则会遭到很大的重创,会有一大批底层劳动人员失业,我说过政府是承担不起这个后果的,所以政府都在积极引导代工向品牌发展,但其中我要说一下东莞工厂直销中心这个问题。
何为东莞工厂直销中心,是指专门为东莞工厂设置的以销售东莞产品为主,具有展示、批发、零售、贸易等功能的集中交易场所,它能提供从工厂到销售一站式服务,有效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采购和销售的成本,一个便利、实惠的公共交易平台,也是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看了这个概念我只能说意愿很好,但没深入了解的做法不实际,这肯定是没做过市场的人提出来的概念。
第一:概念范围过大,目标定位不清晰。东莞工厂生产的品种多样,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而东莞更是代表,基本上什么产品都有,完全没有针对性,消费者根本不清楚这个中心是卖什么的,服装,营养品,文具,佛教用品,家具,沐浴露,玩具,豆制品等等你想到的都有,这是什么?这什么都不是!消费者要买衣服会去商场不会去你那,以前的大集市形式已经落后,现在什么都是专业市场,以广州为例,买衣服的去商场步行街,买装饰材料的去建材城,买精品的去一德路,哪里还有这种大集市?如果你真的要这样做,那么至少你要划分好区域,而且每个区域的经营面积不能少于3万平米,变成多个专业市场聚集,不要买衣服的里面有卖佛教用品的,这是最低级的错误!
第二:名字不好听,有形式化的味道。东莞工厂本来就没有什么给人良好的印象,会让人觉得产品质量不高,就好像你工厂生产的品牌不会叫什么工厂牌这样吧?都会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只要该政策是针对东莞工厂能为东莞工厂带来引导作用的就可以了,名字不一定要只限于“东莞工厂”本身,这样就给人有点过于形式,应付上级的感觉。你说东莞外贸城之类的,消费者还卖你的帐。
第三:市场覆盖面不够。既然东莞工厂直销中心是一个概念,就要形象统一,发散覆盖面,但从现在的四个点来看,京九玩具城、新华南MALL、大朗毛织中心和众源饰品城4家专业商业中心,每家的定位都不一样,尤以新华南MALL产品定位最混杂,形象不统一,而且覆盖面也不够。就一两个点就能帮助代工开拓得了产品市场?简直是开发笑!一个产品的市场开拓需要的大面积开枝散叶。
第四:代工根本不需要这种展示形式。这是最让人致命的原因,连响应的工厂都没有更谈不上让消费者来买了。为什么工厂直销中心一直做不起来,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代工本身没有自己的品牌,你让我去创造自己的品牌去哪里创啊?并不是说你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地方给我,我就要付更多的代价去开发一个市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跟我说如果开一个商场专门来做阿里巴巴的会员展示中心的好不好,我马上说不好!因为阿里巴巴或者淘宝的商家根本不需要这种展示的地方!他们为什么要在阿里巴巴和淘宝展示就是避免了租金成本,那你现在重新来让他进场展示那不是跟他们一直所做的互相矛盾? 同样的,代工也根本不需要这种展示形式,除非他们能有自己的品牌,他想去开发产品市场,但如果真有这种想法早就到处开发产品的市场了,还需要等你直销中心吗?
那政府应该如何引导代工进行转型?
第一:帮企业寻找属于自己的品牌。1、类似《谁来一起午餐》那样,找一些有自己品牌或者产品的拥有者来展示自己产品,看哪个感兴趣的工厂买断产权或者其他形式的合作。2、整合大学和工厂合作,类似清华北大的校办企业那样。3、代理外国品牌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经营权,使生产及市场开发集于一身。
第二:让某些人先富起来。通过整合媒体、场地资源做产品推广活动等市场操作,先让几个有实力的工厂来做起自己的拳头品牌。通过实例来带动其他想转型但还在观望的代工,这样的示范作用才会让这个东莞工厂直销中心有意义。不然本来是想提供好的平台鼓励代工转型创造自有品牌的政策,最后却变成以前已经有自己的品牌但做不起来的工厂现在乘着国家有政策扶持来吃一把。
第三:将自有品牌产品由内需向外需拓展。此外需不是以前单纯代工的外贸货,这是自有品牌针对非洲,东南亚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类似义乌小产品市场的形式,将低端品牌产品向这些地区转移。缓解国内中低端产品市场的竞争。
第四:组织一批有产品市场开发能力的公司与工厂合作。如果本身工厂没有市场开发的能力,那可以组织一些例如奥美、长城等一批有实力的公司来与工厂合作进行产品市场开发。
    第五:组织类似百货,超市,仓储式等等的品牌产品进驻,缓解前期的市场拓展,铺点的成本承担。先以已有商场来进入市场,窥探市场效果,再逐渐开拓主力店,形象店,旗舰店,展示店等等。
引导代工转型的路还很漫长,而这些建议也只是九牛一毛,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带来更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