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3117 108
2010-08-09
中央财大将被谁成就?(转自天涯论坛)

三个部长
    
    中央财经大学最引以为荣的事,是出了三个部长。为什么中财能出三个部长?其实分析一下中财的历史,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1960年之前,中财是财政金融干校。中财的这一身份,无疑对当时的考生和家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犹如80年代火爆一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再加上1960年左右三年自然灾害高校停招,因此当1962年中国高校恢复招生时,中财就吸引到了最好的生源,当时能考入中财的学生,能力和水平都是时代的佼佼者,家庭出身更不用说。这样就从起点上奠定了今后事业发展的基础。
    
    这批学生毕业后经历坎坷,上山下乡,文化大隔命,全碰上了。然后他们先天的资质和各种资源,在稳定发展时期就必然会爆发出来。因此,一个班出若干位司局级干部,也就自然而然了。
    
    然而,如果仅凭个人资质和家庭背景,要想从司局级职位再上一层楼,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如果仔细看一看中财三个部长的简历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来自江苏省。而当时中国的一把手,也正是江苏人。这是中国的地缘政治,自古以来就是潜规则了。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缘关系,才最终造就了三位部长的登顶。而也是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才导致在一把手退位之后,三位部长黯然离场。
    
    所以,与其说是中财成就了这批人,不如说是这批人自己成就了自己。与其说中财成就了三位部长,不如说当时的一把手——因为地缘政治——而成就了自己的同乡。
    
    
    两个干爹
    
    
    中央财经大学的背景,实为特别。先是财政部财政干校,接着又成为央行金融干校,合二为一,财政金融干校。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也就长期以来成为中央财经大学的两个干爹。1996年之前,中央财经大学一直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而不是其他学校叫XX财政经济学院,财政是向财政部靠拢,金融是向中国人民银行靠拢。
    
    如果用大白话来说,中财就是脚踏两只船,而通常这样的结果都不太好。结果,中国人民银行另起炉灶,扶持了西南财经大学,即使在北京,也重点扶持中国金融学院。而财政部本来就有若干重点院校,中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等,因此更没有心思在中财身上下功夫了。
    
    中财认了两个干爹,结果是两个干爹都指望不了。如果当初一心一意跟着中国人民银行,或者跟着财政部,凭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成为某部委的第一院校当是理所当然。三心二意的结果,里外不是人,在中国人民银行不受待见,在财政部也分不到一杯羹。所以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中财的根基都是很浅的,远远逊色于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西南财经大学、财政部直属的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校。
    
    
    四个重点学科
    
    
    中财真正的转变,是在1998年以后。一把手相继提拔三个同乡担任核心职位,掌控着国家的财政金融大权。在长期饱受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冷遇后,中央财经大学终于迎来了转机。1996年才升格为大学的中财,先是在2000年的部属高校下放大潮中,成功逃脱被下放的命运——要知道,很多综合实力远强于它的学校都被下放了,其中就包括财政部三大名校之一的东北财经大学。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风顺水。2002年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财申报的学科在第一轮就全部被淘汰,然而最后公布的重点学科名单,中财金融学赫然在列。
    
    2006年,中央财经大学进入211工程。而实力雄厚的东北财经大学,却依然在省属高校之列,徘徊于211工程的大门之外。当初为了进入211工程而放弃直属教育部的机会,时至今日两头皆空,时转事易,令人扼腕叹息。
    
    而新一轮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央财经大学更是爆出巨大冷门,强劲拿下一个一级重点学科和四个二级重点学科,一举跃居财经高校首位。
    
    一个骂名
    
    自1998年开始,有着三位部长校友的中央财经大学,所向披靡,百战百胜。然而一路伴随的,不是喝彩和恭喜,而是一片骂声,经久不息。可能从来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受到过中财这样广泛的非议。
    
    争议的焦点是:在一系列光环的背后,中财的真正实力,却是多么的不堪。正如运动场上永远跑在最后一位的选手,却频频站在领奖台上接受荣誉,这是多么违背常理。于是,一片骂声滚滚而来、绵延不绝。
        
    
    尾声
    
    
    与其说中财成就了三位部长,不如说当时的一把手——因为地缘政治——而成就了自己的同乡。也可以说,三位部长没有靠着中财的成全,而他们,却最终成就了中财。然而这样外延似的发展,是否真正的对一所学校有利?不经努力而轻松得到的荣誉和机遇,是否能够长久?
    
    2007年,三个部长之中的两个,黯然退场。2008年,其余的一个也将告老还乡。1962年他们和中财结缘,并在40年后成就了中财。那么在今后没有三位部长的漫长的岁月里,中财将被谁成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9 23:20:28
我算是看出来了 对战将进行到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9 23:22:11
央财五宗罪

一、重点学科来历不明。
  
  2001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央财申报的所有学科,均在第一轮全军覆没。其最引以为豪的优势学科——金融学,在第一轮评估中甚至没有进入全国前八名,受到全国专家学者的集体否定。所以,央财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的诞生,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而且,如果没有这个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那么央财是不可能评上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因此,央财的这个一级重点学科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可笑的是,这个来历不明的一级重点学科,却成了央财的救命盗草,四处吹嘘,不可一世。

参考资料:
“2001年11月,经专家通讯评议,该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七,位于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之后。但遗憾的是,该学科因未能进入复审阶段而最终未能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转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官方网站        

在第一轮遴选就被专家学者集体否决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科,为什么最后还能评上?其中猫腻恐怕只有央财和他当时的校友知道。


  二、实力不济却连升三级。
  
  央财1994年才获得博士点,比上财、西财、东财、中南财大等晚了整整十年。2000年,央财在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于东北财经大学的情况下,却挤掉东北财大,划转教育部,成功逃脱被下放的命运。同样是央财,在2006年才进入211工程(之前进入211的学校已经有上百所)的情况下,野鸡变凤凰,于2007年晋升985优势学科平台,并获得一个来历不明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三、校友优势混淆视听
  
  。央财四处宣传其校友力量如何强大,但是,央财所吹嘘的校友中,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过气人物。之所以都是一些过气人物,是因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央财60年代初的两届校友,而且绝大多数都已经下台。在这昙花一现的两届校友之后,央财的校友质量就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至今没有再出现过一个正部长,其他出色的校友也是屈指可数,相比其他同类高校已毫无优势而言,实在是愧对其坐拥北京的优越地理条件。而且,央财在宣传中混淆视听,让大家误以为央财的人才培养能力很强,如果不知情的人,根本无法发现这两届60年代的只是昙花一现,央财70年代后的人才培养乏善可陈,校友优势已成昨日黄花。
  
  四、大言不惭自封“黄埔”。
  
  央财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官方简介上自称“XX黄埔”的211高校。而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目前来看,央财的综合实力仍然逊色于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老牌的同类院校。因此,央财所谓的“中国财经黄埔”,在国内同行眼里。只不过是一个笑话,并不能得到认同。除此之外,缺乏实力、得不到肯定的央财,却频频自称“财经类第一高校”,“中国财经黄埔”,以老大自居,更有甚者,仅仅因为校名中有“中央”二字、并且是新中国第一所财经学校(中央税务学校),有的央财校友就自封央财为“太子”,校风之浮躁狂妄、急功近利可见一般,并使一些不明真相的新闻媒体作出了不当报道。按照央财人的逻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校名中没有“中央”二字,也不是新中国所创建,是否因此也要对央财这个“太子”俯首称臣?
  
  五、虚有其名任重道远。
  
  不可否认,央财在邱东书记的领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主要的一点就是师资的加强。但是,这只是纵向对比,因为央财的底子太薄,基础太差、师资太薄弱,横向比较上,综合实力与上财、西财、东财、中南财大等仍然有不小的差距。央财不仅愧对“中央”之名,也愧对其优越的地理环境,正如央财人所自嘲:“中央两字把我们骗进来,再用中央两字把我们骗出去”。反观其他财经院校,既没有类似的显赫的校名,也没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却能取得超过央财的成就,殊为不易,委实值得央财好好学习,而不是以“太子”自居,徒有虚名,狂妄自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9 23:25:23
中央财大为什么总不招人待见?!

央财的同学说是因为央财这几年发展太快,惹人妒忌。  

其实不是的,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央财之所以被人批,主要是央财太招摇。比如05年进211之前,你们一口一个不屑,真的进了211又恨不得全国皆知,上财吧、贸大吧、西财吧肯定是不会放过的,要好好炫耀一番。即便江财、南财、首经贸吧也不能幸免,其实你们进不进211跟我们有多大关系呢?更何况是那种挑衅似的帖子,所以说是你们讨骂。  

后来又说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了。咱不讨论央财靠的是实力还是靠照顾,至少对你们而言这确实是一大喜讯,但高兴归高兴,收敛点怎么样?但很遗憾,这不是央财人的作风,很快你们又迫不及待到各“兄弟院校”贴吧报喜了,以致于大家都知道央财进准985了,却无人知道上财也进去了。一个张扬、一个低调,如果你是外人,你喜欢哪个呢?现在贸大也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了,外校知情人也是寥寥,没有关系,只要把成绩做出来,迟早大家都会知道的,何必炫耀呢?贸大人的心思一如去年的上财,这才是老牌财经类院校的作风:努力而不张扬。  

还是去年,国家新增国家重点学科,央财大丰收,但很奇怪中国最好的两所财经类院校上财、贸大都是一无所获,而其他财经类院校都有一定程度的斩获。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还是有什么新规定让2所老牌强校必须再等几年?搞不清楚。退一万步说,即便他们真的是实力不济,即便央财真的已经独步武林,但有必要到处挑衅嘛?什么“最具有实力”啦、什么“央财带领其他财经院校共创辉煌”啦、什么“自制的财经类院校排名”啦,不仅在自己学校贴吧发,还在兄弟院校吧内广为宣传。试问如果你是一个外人,你会喜欢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学生嘛? 更何况那些熟悉我国财经教育的业界人士都非常清楚中央财大的真实水平:至少目前看来,中央财大与其他老牌的财经名校相比实力还是较弱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财的一些肆无忌惮的吹嘘言论自然给人以央财务虚的印象。

当然,我不是说央财所有的学生,但事实是这一小部分学生已经给你们学校抹黑了,你们说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9 23:29:11
声明:本文内容全部以事实为依据,均有据可查。无任何杜撰捏造及不实言论。请大家参考!

揭露中央财大混淆视听的真相——直言不讳
让大家看看中央财经大学是如何自吹自擂,混淆视听的:(全部以事实为依据,绝非捏造。其中重头戏在第四点)

(一)、先是在官方网站上混淆重点学科(原文:“拥有金融学、会计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等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不知大家是否发现这句话存在问题,描述不够清晰很容易让人混淆,乍一看让人不知道贵校到底有几个是国家重点,几个是北京重点,混在一团的目的我姑且认为是中央财大想让人认为金融学、会计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等等都是国家重点学科吧。注:这段的介绍在央财大获得4个国家重点学科之前)  

(二)、然后是在网上论坛遍地开花的所谓“央财进985了”,摇身一变把自己装扮成了985院校(985院校仅有34所,2+9+23根本没有中央财大,教育部网站可查)。明说了,就央财大这个水平(仅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能增补进入211都算照顾了,这都比其他财经院校整整晚了10年。即便要进985也应该是上海财经大学!根本轮不到名不副实的中央财大。能够将一个学科平台扩大为985工程院校,还煞有介事的编造出一个985三期的故事,真能耐!

(三)、再则连重大招标项目和非招标项目都要混淆视听。
前不久,国家公布了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标名单,中央财经大学官方网站登出这样一条消息:“XXX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如下网址)
http://news.cufe.edu.cn/shownews.asp?newsid=6187
然后中央财大人就开始狂吹,把这个所谓的重点项目和比较热门的招标项目进行混淆,在网上瞎说。

从央财的新闻中得知该项目资助总额仅为15万元,真可笑!你知道真正的重大招标项目资助金额都是40-50万元吗?  

2007年重大招标项目(国家A级)立项名单已经公布了,只有55个项目中标,里面根本就没有中央财大的名字,历史上也没有。(此项目为实力的角逐没有照顾名额,全部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因此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中央财经大学迄今也没有中标的实力)  
2008年1月16日公布的评选结果(官方网站):  
http://www.npopss-cn.gov.cn/2008sj/20080116zdzbjxdwmd.htm  
相关新闻:
http://www.gov.cn/jrzg/2008-01/17/content_861653.htm  

你们所谓的重大项目和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完全就不是一个东西!!  
1、你们的那个什么项目编号是什么?项目编号是:“07AJL007”;麻烦您老仔细看看55个2007年重大招标项目(国家A级)的编号:全部都是“07&ZD”打头!!!ZD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是重大的拼音缩写!!  
2、你们的那个项目资助才15万元。而55个重大项目的资助金额都是40-50万元。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四)、再看看央财最近更新的官方网站又如何混淆视听:(原本以为改版后会收敛一些,但还是喜欢不切实际)

1、        官网的学校介绍中关于中央财经大学曾经是干部培训学校的历史只字未提(要知道作为干部培训学校的历史不是1-2年就可以忽略掉的,央财被作为干部培训学校的历史长达30多年,即便文革以后重新建校也依然作为干校合署),但这段关键历史仅在央财沿革中可查。似乎是告诉我们这个是很久远的历史了,但实际上这段历史占的比重超过了30年,而中央财大也就50多年历史而已。要知道就连实力强大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都可以在学校介绍中第二段内容开头明显提及自己曾经是“高级商业干部培训学校”的历史!为何一个实力一般的央财连勇气都没有?

2、        官网上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财经院校”后来又说“被誉为中国财金黄埔”。
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高等财经院校,这点没错(定位是第一所干部培训类财经院校)。但是后来又说自己是“中国财经黄埔”,我就纳闷了,既然作为第一所财经院校,为何至今只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为何2005年才作为增补院校进入211?为何其科研成果在各所财经院校中是最少的?为何迄今都无法中标社科基金的A类招标项目?难道这就是黄埔的实力?居然还是号称“第一所”。熟悉财经教育历史的都清楚,1952年国家按区重点部署的四所财经院校中根本就没有中央财经大学(四所财经为:上海财经、西南财经、东北财经、中南财经)。估计这个黄埔的称号是自己厚着脸皮封的。

3、        官方网站中,对于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只字未提。估计是不想让人知道央财迄今仅有1个的缘故。但是去看看任何一所重点高校,没有谁不是把一级学科博士点数量放在最显著位置的,因为这是衡量学科实力的一个最基本指标。但是央财的官网仅仅说到有17个博士点却忽略掉了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即便是博士点也是所有重点财经院校中最少的,其他财经院校均达30个以上)

4、        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混淆即5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确中央财经大学有5个,但是其中有一个财政学是“自筹经费”的,为何不作注明?要知道其他财经院校的专业建设点可均为“非自筹经费”。看看那个自筹经费的专业建设点赫然在目,却不加以任何注明。你知道其他学校但凡有自筹经费建设点都是要注明的吗?好好像别人学习一下务实的精神吧:http://wxy.jlu.edu.cn/new_html/show.php?id=1132

5、        关于科研成果的描述,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其他几所财经院校列出的数据,中央财大的成果简直就少得可怜,凤毛麟角,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但是前文居然自喻为是“中国财经黄埔”,顿时显得有点滑稽。其他财经院校的网页中从来没有这样自大的自喻过。

6、        中央财经大学在官方介绍中说自己是211重点建设院校。但是却对何时进入211建设的时间只字不提,姑且认为中央财大是不想让人知道他是落后了别人10年后,于2005年增补进入的(因为2000年的全国院系大合并才得以空余出211指标进行增补)。反观一下,同样是05年进入211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他们在学校介绍中明确指出自己是2005年9月进入了211建设。难道一个实力一般的中央财大连说出时间的勇气都没有?(但这体现的是务虚和务实的两种态度)

既然有实力干嘛要遮遮掩掩?干嘛要混淆视听?干嘛在网上各大论坛里一个劲的瞎吹?名字已经骗了不少人,还要玩弄文字游戏,不觉得可笑和可悲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9 23:30:41
言之有理!比较可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