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主要是综合了上财
中财
东财,西财
中南财经,对外经贸的发展史及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做的一个总结。本帖尽量多引用些客观数据,当然不可避免的会夹带些感情色彩,各位看官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但别砸场,本人贫下中农出身,少先队员,政治成分好,望各位阶级弟兄别上纲上线搞阶级斗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但别动辄用lzsb这样形而上学的东西来表示您的爱憎分明的立场!
第一个阶段 1949-1978,财经院校艰苦创业史,2+4阶段。
1949年 中央税务税校成立
1950年 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成立
1951年 商业高级干部学校成立(对外前身)
1952年 东北财经学院成立
1953年 四川财经学院成立
1953年 中南财经学院成立
天空一声巨响,几所主角就闪亮登场了。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那个时候如同现在的朝鲜一样实行先军政治,在1949-1955年这个期间,军费开支占了全国财政支出的45%,实际支出还要高于这个比例,前几个五年计划在苏联老大哥的支持下主要是以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自然那时候也需要一批理工科实力强的院校,所以理工科院校非常受重视,而财经院校由于国家缺乏经济管理人才,也相继成立,当然与其说是缺乏经济管理人才更不如说紧缺经济管理干部,因为国家那些管理者都是从战争中走不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会打天下但不一定会治理天下,所以让那些拿枪杆子的人转变为拿笔杆子的人最快捷的办法就干部培训,流水线般的培训作业,很多人因此成功转行,所以那时候很多高校,都干起了干部培训的副业,包括人大,几所财经院校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也纷纷效尤,只是有些是被动的,有些是主动的,其中以中央财经学院在1953年后全职转变为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干校尤为突出,中财在53年-59年是全职做干校的,1960年改名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后做回普通高等院校,其实中财在53年成为干校之前,在财经院校里还是有很多先创性的,包括国内现代金融学,税务,保险,国民经济等几个学科均是在中央财经学院创立的,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的财经系科均在1952年并入了中央财经学院,并在1953年就招收了国内首批金融,国家预算的研究生,实力还是蛮强的,但是做那6年的全职干校相当程度还是影响了中财学科的发展,当然任何事情有利有弊,虽然对学科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因此拉近了与党国的关系,巩固了在人行和财政部的地位(当然那时候人行财政不分家),那时候包括78年以后一段时间,中财的校长都是由财政部副部长兼,那时候中财在党国的财经院校中,可谓根正苗红。
所谓2+4阶段,就是2所中央部署院校(财政部的中央财经学院,对外贸易部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四所地方重点区域部署(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湖北财经学院,辽宁财经学院,四川财经学院)。
bismace1941 发表于 2010-8-11 14:28
4# 庙风 个人觉得 几年 中财 上财 分数线越来越高 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 北京 上海,黄金宝地啊! 是个学校分数都能高的吓死人,因为你可以转成当地户口啊!
另外,这么好的地方,老师,教授都愿意去,而且那些地方的学校也有钱,给得起价码。就像深圳 广州的学校以后肯定也会上去的
相比来说 其他地方的院校就可怜了,尤其是一些贫穷省份的学校(尤其还不是在省会的),那更像是后妈养的孩子,爹不疼娘不爱的。
一般来说 省部共建中 地方主管的院校(非富裕省份)都比较惨,这不是学校的错,也不是学生的错,而是……
不相信的话,试想,将北大 清华 等知名院校 搬到 内地偏远地区 ,看看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有几个学生愿意跟随?
谁不是 嫌贫爱富啊 ,没办法,中国自古有句古话叫 笑贫不笑娼。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