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397 2
2006-05-07


建议引进博士候选人制度
美国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薛涌 发布时间: 2006-05-04 07:30 来源:新京报
  最近,南开大学淘汰了28名已经在学九年以上的博士生。我认为,这暴露了我国博
士培养制度的漏洞。
  博士生学业不合格,或者论文达不到标准,当然可以淘汰。但是,仅因为在学时间
太长而淘汰,显然不合理。不错,学校经费有限,不可能无限期供养一个博士生,但是
,学校也必须给那些不能如期完成论文的学生提供机会。
一个两全之策,就是引进博士候选人的制度。
  在美国的大学,一个文科博士课程学制通常为6年左右。前两年修课,第三四年通过
博士资格考试,成为博士候选人。第五年从事论文研究,第六年从事论文写作。如果第
六年完不成论文,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到第七年、第八年,甚至第九年。如果还完
成不了,学校或许不再给学生注册,但博士候选人资格拿到后就无法取消。候选人可能
二十年后写完论文,照样可以拿到博士学位。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博士论文是开拓学术前沿的,所需的研究时间较长。我曾碰到
一位研究台湾文学的博士生,通过资格考试后才意识到必须学日语,否则无法理解日据
时期的文学现象。这样一下子就消耗掉两年时间。另外,博士生本身的个人生活也会经
历种种变化。许多博士生是快三十甚至三十以上才入学,在学六年以上,自然会赶上结
婚、生子甚至离婚等人生大事,他们需要一些灵活性来应付学业和生活的双重挑战。也
正因如此,许多人六七年完不成论文,就停止注册,日后有机会写完后再提交,不会前
功尽弃。
  南开大学这样的制度,当然有其合理的考虑。学校不能无限期供应一个博士生,但
为什么不能给九年后的学生一个自谋出路的机会呢?限制在九年完成论文,不仅给一些
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可能鼓励论文的粗制滥造。
  我个人就是1997年开始耶鲁大学历史系的博士课程,今年才完成博士论文,前后整
整9年。这一漫长过程,就反映了灵活的博士候选人制度的优越。比如,我是在四年级时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不过在此之前,必须应付两大挑战:第一,二年级时小女出生,
有了为人父的责任;第二,读中国史需要很好的日文阅读能力,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也
要求第二外语。说实话,要为通过考试,我已经学的日文就够应付。但是,糊弄过了考
试,日文还是不能读。于是我申请停下正规学业,到日本进修一年。结果,我通过资格
考试时虽然是四年级,但因为前面为学日文从正规课程中拿掉一年,实际上已经是读博
士的第五年了。
  通过大考,拿到候选人资格后两年,我的论文还没有写完,但学校的奖学金全用完
了,自己需要挣钱养家。2004年,也就是读博士的第七个年头,我拿到一个大学教职,
在没有学位的情况下开始了教学生涯。这样就更得分心,到了第九年才提交论文。
  现在回想一下,如果耶鲁大学采取南开大学这样的制度,我会怎么样呢?我想,我
肯定还是会如期完成的。但在学术水平上就得打折扣。第一,我不可能拿出那么多时间
学日文,而是对付一下考试完事;第二,我的论文也可以草草对付,因为达到标准并不
难。比如,学校对论文的最低要求是一百多页,我最后完成的论文,在删掉一些已经或
将要发表的内容后,还有五百页的篇幅,至少比学校的最低要求多了三倍。这是何苦呢
?可见,我们在设计博士培养制度时,要着眼于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达到最高的
标准,而不是限制他们,逼着他们早早通过最低标准。博士候选人制度,正是讲求质量
而非速度的制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5-7 00:35:00

看完后,觉得这种观点符合制度设计的逻辑,

“可见,我们在设计博士培养制度时,要着眼于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达到最高的
标准,而不是限制他们,逼着他们早早通过最低标准。博士候选人制度,正是讲求质量
而非速度的制度。”

博士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在读博士生对培养制度作出反应的过程,一个不好的制度往往导致负面的激励反应,而在好的制度面前,当事人作出的反应是积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5-7 22:34:00
一个不好的制度往往导致负面的激励反应,而在好的制度面前,当事人作出的反应是积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