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是因为,今天上午,出于好奇,我从网上下了一个免费的反抄袭软件(ROSTAP,版本不明),对自己写了一半的博士论文(12万字左右)进行了一个检测,我设定的报警比例为相似度超过5%以上。令我惊讶的是,检测的结果是我论文绝大部分都超过了这个比例,建议我大幅度修改论文。
我很震惊,因为这个论文完全是我自己一点一点写出来的,从框架设计到具体写作完全是自己心血的结果,论文中所有的引用全部用注释(双引号)进行了说明,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我看来一下软件分析的结果,发现很多报警都是莫名其妙的认定,例如第一章导言中我的结构包括写作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内容,这在每一篇博士论文中都是必备的部分,结果软件将这些东西统统为报警。我彻底无语了。
我并不反对使用反抄袭软件,但是我确实很担心中国现在反抄袭软件使用的现状。
首先,这个软件只是一个用来检测论文是否抄袭的一种工具,其本身并不能代替学术评价的专业性,换言之,关于是否构成抄袭,由同行专家来认定肯定比使用软件要准确得多。
其次,既然是软件就难免会出错,何况我国现在使用的反抄袭软件仅是一个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其公正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在一个成熟度尚未得到学界公认的情况下采用这个软件,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第三,这一点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即便软件比较成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将检测结果视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结论?我坚决反对这样的做法。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至少还应当建立一个公正的程序,让被质疑抄袭的对象有权利申诉,只要他(她)能够拿出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没有抄袭,那么软件的结果也应当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