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林毅夫的人民币升值和中美贸易
黄松明
在中国,林毅夫似乎是比较优势论的代表人物,一说到比较优势,大家想到的必是林毅夫。而林毅夫在文章或讲话中也口口声声比较优势。
说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林毅夫用比较优势论这样解释:
“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已不具备比较优势,再也不会生产了,如果人民币真升值对它也没有帮助。”
“如果人民币升值,美国要么从其他国家进口,要么继续从中国进口,因为价格肯定更贵重,所以外贸赤字就会更大。”
上述说法是符合一般人的理性,但实际上不是比较优势的理论,而是绝对优势的理论。
林毅夫混淆了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和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林毅夫和一般人理解的中国因为劳动力便宜,因此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优势,实际上是指绝对优势。如果要知道什么是比较优势,是要用到经济模型,而一些经济学家还会利用数字和图表来描述。
下面我就用一个简单的中美贸易模型来介绍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为促进贸易而产生的理论,
一个经济理论的产生,一般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比较优势理论也是如此,它就是适应十九世纪初欧洲为了扩大国际贸易而产生的理论。
按照比较优势的理论,一个各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一个各方面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即各方面都绝对劣势的国家,是可以进行彼此有利的国际贸易。
为什么呢?因为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把资源放在对自己最有利的产业上,而一个绝对劣势的国家,也可以把资源放在对自己最有利的产业,彼此贸易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以下就看看一个中美贸易的简单模型,分几步来解释。
(一)美国生产资本密集的A商品,中国生产劳动密集的B商品,用A商品和B商品进行贸易,彼此都有利。
(二)美国对B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中国对A商品的需求没有什么增加。资本流向中国。
(三)中国的资本多了,就可以开始建立资本密集产业,就算不能出口,也可用来代替进口。而内需是要提高人民的购买力,因此可以用政治手段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这是各国的通行做法。
(四)中国工人的工资高了,就会淘汰效率不佳的出口企业,资源流向效率佳的企业,不但可以缓解民工荒,工人收入更多提高了社会购买力,为资本密集产业提供市场,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五)中国出口企业变得大而少,有利于和美国企业讨价还价,因此虽然出口到美国的B商品的总值少了,但利润更大。而美国没有了以贸易不平衡向中国施压的借口。
(六)中国的资本密集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以国内贸易为主,内需越来越强劲,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退出世界贸易组织。
(七)中国各省自成一个巨大的贸易系统,以此为本钱和其他贸易系统讨价还价,为中国寻求最有利的贸易环境。
这就是美国、日本、西方各国最害怕看到的中国的比较优势。
中美贸易的几种误解
(一)人民币升值能够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实际上现在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是以美元报价,美国企业像沃尔玛是一个巨无霸公司,他们是有能力压价的,中国的出口企业小而散,是难以抗拒被压价的。
如果人民币升值而商品美元价不能升,中国出口企业就会进一步压榨民工,对中国社会稳定性和提高内需不利。
(二)外资会向其他国家下定单
外资是懂得鸡蛋不可放在同一个蓝子里,他们老早就已经分散投资。但经过比较以后,还是认为在中国集中采购更有利。
在商言商,外资为自己的最大利益打算,而我们也不要有什么幻想,赶快建立内需市场和国内贸易。
(三)人民币升值会使美国的外贸赤字更大
这是由林毅夫提出的观点,如果真的是这样,表示中国是能够将生产成本转嫁到进口国。
中国倒不如选择将中国出口企业工作的民工工资,以制定新最低工资的手段提高一倍。这是可能吗?最大的可能是人民币升值而商品美元价不能升。
(四)民营企业家和高级人才可以移民海外
这是由张维迎提出的观点,他说“如果把低素质劳动力的工资提得太高,中国企业就失去了成本优势,大量企业就会垮掉,外资企业也会转走他国。民营企业家和高级人才可以移民海外,而普通工人只能回家,对后者的伤害更大。”
是移民到美国吗?难!移民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还有一些门路,但大批移民是不可能的。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国的精英只关心自己人的利益,而不关心民众和中国整体的利益。
我在前面说过,要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要一步一步将收到的资本化为资本密集的产业。这些资本是民工用离乡背井和每天十几小时的劳动换来的,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在道义上同情民工,应该整体地设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