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2498 0
2010-08-16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何士刚研究员在博客中谈到会评的体会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何士刚研究员在博客中谈到会评的体会,大家可以了解会评的一些情况!

有朋友在我博客后留言,谈到了基金评审制度。本人这几年参加过几次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评审,感觉基金委确实是在做各种努力,最充分地发挥评审专家的作用。.比如在杰出青年和重点项目评审中,不公布未过半数项目的得票数,使评审专家可以更多地凭良心投票,而不用担心人情。因为如果是个很差的项目,没人愿意投它的票,如果不公布某项目零票,那接到过短信,尤其是领导或较熟悉的朋友打招呼的评审专家的压力就相对比较小。有人会问,那基金委企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了吗?不是!因为计票是有评审专家和基金委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还有评审专家监票,象我这样好管闲事的人经常会自告奋勇计票。所以在计票过程中搞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面上项目的评审中,往年只有三位函审,去年我们呼吁了下,三个评审有时不太公平,尤其是遇到不负责任的评审专家(比如,今年就看到有人的评语是:这个研究领域我不熟悉,不建议资助)。我真不理解怎么有人能这样,希望基金委建个黑名单,以后这种不负责任的评审人申请的项目,一律送到同样不负责任的评审人处评审。今年,面上项目增至五名函审专家,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上述不负责任评审人的影响。而且,今年生命科学部又作了进一步的改革,以扩大评审专家的作用。以往的评审,申请项目在函审后被分为A、B、C三类。前两类上会讨论。如果项目毫无疑议,如五个A或四A一B或三A二B,上会讨论没有悬念。但如果项目是二A一B二C,或一A二B二C,那么哪个项目到B,哪个到C,基金委有一定的作用。一般A+B的项目,即能上会讨论的项目大约是资助额度的一倍。而进入C类的项目要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就较小了。要有二位评审专家共同推荐,全体投票通过,还要公示。A/B分类,也对评审专家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觉得B类中的项目,有些并不比A类中的差,但专家们在决定不支持A类的项目时,都比较慎重。今年在生命科学部的三个处,开始了一项改革:即取消了原来的B类,所有上会讨论的项目都是A,不上会的都是C。这样,评审专家的作用得以进一步扩大而基金委的影响则进一步缩小。当然,边界条件永远都存在的,在哪些项目进A哪些进C,依然有主观判断。但这已经把过去二次的判断变成一次了。上面也说了,每个评审专家手上都有全部申请项目的材料,如果有专家觉得有绝对应该资助的项目被分入了C类,完全可以提出讨论的。近年的感觉是申请项目的水平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评审的决定越来越难。

在绝大多数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中,基金委项目评审的公证性一直是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难能可贵的是,基金委仍然在不断努力,改进评审体制。正如我多年前在NATURE CHINA VOICE中撰文提到的,如果国内其他资助研究的机构,都能采取基金委的体制,那么我们的科学研究一定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在此,我想为基金委这种主动削弱自己权力的改革高声喝彩!

本文转载自科学网: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324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