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480 3
2010-08-17
《各门艺术的特征》中比较分析了音乐,绘画和文字这三种艺术形式各自的特点优劣,
我就一直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将这三种形式结合起来,然后我找到了电影。
     那么,这样一种看起来似乎是最完美的结合体究竟是怎样引导我们的灵魂的呢?我突
然觉得它和宗教很接近。
     之所以说电影接近宗教,是因为你在看电影的时候,需要同时调动你的眼睛,耳朵和
思维,这和阅读文学作品不同,你多调动了某种感官,那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其他感官
的注意力就必然会被部分地削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盲人听力会特别好,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主要被削弱的,倒不是视觉,因为画面,尤其是带有色彩的画面,是一种很直观的
东西,通常带有一种冲击力和很强劲的介入性,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接受上是第一性的,
只不过是看得没有像端详一幅油画,一张摄影作品那么详细了,听觉也是。这里最主要被
削弱的,是理解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在节奏比较快的电影中,你几乎就是以一种没有思想
的纯开放的姿态去面对电影对你视觉听觉和头脑三方面的主观灌输,很少有时间能自己去
思索和过滤一下,因为下一个画面很快又到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在电影院里感
动得一塌糊涂,出来仔细想想却发现很多情节根本就是漏洞百出的原因了。
      但是阅读不同,即使你再怎么狂热,你还是可以掩卷沉思,因为安静的文字不会像
不安的画面那样转瞬即逝,更何况,你只动用了你的视觉,你的思维还是处于一种很敏锐
的状态的。
       所以我们不妨这么说,在阅读的时候,你俨然就是一个上帝,你掌握着各种情节观
点“入侵”你头脑的“生杀大权”,但是面对电影的时候,你就只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
了,因为你只能,至少是在短时间内,仰视和接受“上帝“给你一切。这样的关系,又很
像绘画和摄影的关系,前者,你可以将不完美的东西变得完美,胖的变瘦,瘦的变胖,一
切皆有可能,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但是后者的话局限性就比较大了,你只能通过一些
方式作一些“补救”,甚至有些时候抓拍不成功,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有很多
画家会发疯,是因为作为“上帝”的责任太大了,他们在追求完美追求独特的同时把自己
逼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状态,这也是因为绘画的创作余地太大,对感情的节制比较差
;摄影则能用有限制地节制感情,于是彼此又找到了平衡。这点有空的话我想再深入地思
考一下,比如很多时候你去旅行,背着相机的话就有种被约束被奴役的感觉,因为你一再
地拍照却没有时间去好好欣赏风景了,这算不算又是一种宗教式的沦落呢?:)
      回到电影。再看电影的附属品,电视,视频文化,在这些越来越大众化的“精神消
费”刺激中,人的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差,就像宗教中一种教义慢慢渗入你的生活你的信仰
中从而控制你一样;而阅读,就算是文化品位不太高的小说,你在读的过程中还是会利用
语言去习惯性的思考(可能你自己也还没有意识到,比如一种抽象到形象的转化,等等),
所以它们不太可能全方位地控制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17 15:24:30
哦耶,我喜欢哲学版,感谢版主今天帖出了这么多精彩的内容,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18:05:41
阅读包含的信息少于影像。因为阅读的信息相对较少,所以去重现作者所要讲述的东西时,要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去构建,当然构建的已经和作者要呈现的世界不一样了。影像包含的信息更多,但是框架限制住了,相对而言少了些随心所欲。不同的电影导演对同一本书拍出了不同的电影。这是个不断增加限制条件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7 18:28:32
也别说,自从来到哲学版,心灵上总有一种充电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