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华尔街的贪婪不是好事
·
2010-08-18 01:05
·
工商时报
·
陈颖芃
有「新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经济系教授卢比尼在Project-syndicate网站撰文指出,政府如欲预防金融危机再次爆发,单靠加强法规与监管制度只治标不治本,而是必须先从金融业年薪制度、金管法案与纾困机制等基本面改革做起。
1987年好莱坞电影「华尔街」中主角盖柯(Gordon Gekko)以一句「贪婪是件好事」(Greed is good)闻名全球,使得「贪婪」成为华尔街的代名词,如今更被外界认定是上一波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卢比尼认为,「贪婪是件好事」的观念是造就金融危机的典型因素,且金融市场自古至今就摆脱不了贪婪与不道德的想法,但这样扭曲的观念绝非单靠商学院的道德与价值观课程就能轻易导正,而是该从取消金融业短期获利奖励制度做起,因为金融从业人员一昧追求短期获利不惜承担高风险的心态正是金融危机的肇因之一。
卢比尼表示,政府如欲避免金融业过度追求高风险短期投资,光靠法规监管是不够的,原因有三:首先,聪明贪婪的银行家与交易员永远懂得钻法律漏洞。再者,金融机构旗下数千名银行家、交易员都是个别的获利亏损单位,就连机构执行长和董事会都不见得能有效监督所有投资行为,更何况是主管机关。第三,金融机构执行长和董事会本身就存在利益冲突,因为他们无法代表个人股东利益。
基于上述3大理由,卢比尼认为政府为了抑制市场泡沫而不断改革法规,并加强监管制度只是徒劳无功,因为从金融体系的基本面着手改革才能达到治本的作用。卢比尼表示,美国金融体系应从下列4大基本面彻底改革,才能让法规发挥实质作用。
第一,金融业的年薪制度应由政府立法强制改革,而非期盼银行自行调整,因为银行深怕年薪福利不及同业会造成菁英流失。此外,政府应以中期风险投资奖励取代短期风险投资奖励,如此才能扭转金融业过度追求高风险短期获利的心态。
第二,政府当年不应废除格拉斯史蒂格法案(Glass-Steagall Act)。这项法案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不得跨足彼此的业务,也不得互相持股,是美国政府在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为了预防银行再次过度操作高风险投资而通过的法案。此法相对冲击银行获利与竞争力,因此在几年前遭到废除,但卢比尼认为有其存在必要。
第三,金融机构在同时进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私有证券、对冲基金等多重业务的情况下,几乎涉及了所有交易的所有层面,导致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陷入一连串的利益冲突。此外,金融体系中也出现严重的代理问题,因为个人股东无法确实监督公司执行长或银行交易员是否扮演好利益代理人的角色。
第四,贪婪的心态不是道德或价值观倡导所能改变,只有人心对亏损的恐惧才能抑制贪婪。政府如欲助长金融机构对亏损的恐惧,就该明文规定政府绝不纾困过度从事高风险投资的金融机构。
卢比尼表示,只要上述4大金融体系基本面一日未经改革,华尔街就会出现更多视贪婪为准则的银行家。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