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028 2
2010-08-19
《21世纪》: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也看到,我国的人均收入并没有随着GDP总量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提升。如何让国民切实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上世纪60年代日本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国能否效仿?

张斌:比起GDP数字,我们在国际比较上更应看重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就是扣完税之后进入民众口袋里的钱到底有多少。政府不能把GDP的增长视为国家终极目标,而是应该把国民福利和国民收入的提升作为最重要的施政目标。

虽然中国的GDP总量增长很快,但是福利改善非常有限,很难想象在三十年高速增长之后,还有这么多国民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相比之下,日本、“四小龙”国家在完成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都已不再存在这样的问题。

但是,中国不能模仿日本当年实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倍增计划”中的目标其实主要的还是GDP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当年世界正处于资源品价格低成本时代,规模化倍增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并不像今日这样严酷。

《21世纪》:日本在上世纪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考验,而中国当下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局面与之类似或更甚。在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上,我们的邻国有何借鉴之处?


张斌:当下中国面临的发展瓶颈,和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速发展中遇到的“死亡GDP”问题十分相似。所谓“死亡GDP”,是指因过度强调GDP总量和工业部门的增长目标,而造成环境污染威胁民众生命的问题。日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在重视并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日本历届政府均着力调整经济政策、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向“绿色GDP”转型。

但中国在“唯GDP论”和传统工业化思维主导下,如今从量上看,中国的工业化不是没走完,而是走过头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像中国这么高。在目前资源日益枯竭、环境压力接近极限的情况下,中国不能再走重化工业化的老路、不应再追求粗放发展模式下的“死亡GDP”了。

具体到产业转型上,中国要从生产导向的产业形态向消费导向转变,这本身即是经济发展思维模式的转变,政府发展理念和执行体制如不能快速转变过来,中国的未来就将是一个巨大的问号。【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9/2NMDAwMDE5Mjg2Ng.html?source=hp&position=top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19 10:24:25
说得好,是沙发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19 12:13:31
工业的生产,中国不能依靠外国,那本国再不发展工业,出路在哪里?
请楼主明示。
人民币升值,其实已然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这种问题好像已经过期,没有讨论的必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