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袁腾飞的《历史是什么玩意儿》,最终按耐不住自己血液中的冲动,还是回归到悬疑推理的阵营。时时有感于国内推理小说的书荒,常常乏味不能自已,前不久看了东野圭吾的诸多大作,更是折服于国外小说家的思维缜密和精心构思,好在,两年前雷米的那本《心理罪之画像》让我重拾国内小说的信心。
清楚记得当年《心理罪》刚出来的时候自己为了案情二不惜每日跑到J大图书馆一份份的翻阅报纸,后来因为等不及看案情的结局而一次次往返于各大书店的辛苦。下午闲下来的时候竟然无意间看到原来《心理罪》还有前传和后记,前传曰《第七个读者》,后记曰《教化场》,下午用了2个半小时一口气读完前传,至今仍不能自拔。主人公大三法学院的方木睿智敏感,和新一的博学并不是一种概念,常常有感,也许自己要是当侦探是成为不了新一的,可能更多的是像方木的吧,毕竟,巨蟹的那种感情使然。
没有小说读的日子是单调无味的。我和大家一样,总在找吸引人的、让人一见钟情、欲罢不能的小说。庆幸,我找到了。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雷米的《心理罪》。从第一分钟开始,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下午,后来竟然舍不得马上看完,怕结束后的虚空让我难以忍受。却又恨不得马上看完,那个迷宫如果不走出来,我会寝食难安。
在《心理罪》里,不仅可以跟随着一桩桩命案心惊肉跳,而且比起其他恐怖小说而言,多了些许悲伤,另一面,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友情的心阔如海,爱情的质纯如玉,看过的,终要赞叹作者的用心良苦。
小说里的犯罪心理画像,是通过犯罪现场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推断作案人的心理特点,再通过心理特点的描述刻画犯罪嫌疑人的某些形象特点、家庭背景和一些个性特征。在分析带有**特点或动机怪异的案件中,是一种较新的侦察思路和方法。
雷米注重的是“真实”,文字简洁、直接、精确,看完他的故事,许多读者都要问,“真的是真的吗?”那些一环扣一环的悬念、毫不做作的文字是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因为太真实,我对雷米的身份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不像一位作家,而更像天生的一个犯罪心理学家。
好了,去打球吧,大家天天好心情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