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01 9
2010-08-22
中投三年吃三大败仗 2009年人均营业成本424万中投三年吃三大败仗 2009年人均营业成本424万

《21世纪经济报道》 熊凯

相比前两次投资黑石与摩根士丹利失误,中投第三次失误显得有些匪夷所思——导致其54亿美元资金出现巨亏风险的竟然是安全性仅次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货币基金。有业内人士评价说,“货币基金能跌破净值,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少见,能买到实属不易。”
  2009年人均营业成本424.8万 中投三年成绩单

  如果说投资黑石集团和摩根士丹利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那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因为跌破净值而最终清盘,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或许是生不逢时,成立近三年来,掌管着2000亿美元资产的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下称“中投”),有两年时间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火中取栗”。


  2007年尚在筹备中的中投斥资30亿美元火线入股黑石集团,如今已浮亏近20亿美元(按2010年8月18日黑石集团股价计算),损失大半;同年12月,成立仅三个月的中投再斥巨资56亿美元投资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意图“抄底”,但随后因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大摩股票一度跌至6美元左右,后为摊薄成本中投又追加投资12亿美元,如今仍浮亏9.1亿美元(按2010年8月16日大摩股价计算)。

  如果说这两次失手尚可以归结为全球金融危机中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而且只是账面损失,结局未有定论,那么2008年9月,中投在美国斥资54亿美元买入的一只货币基金也由于跌破净值而遭遇大规模赎回潮并最终清盘,实在难以让人理解。时至今日,中投仍未对外公布具体亏损数额。

  在中投海外重磅投资频频失手的同时,其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而来的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每年高达682亿元人民币的利息,主要由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来买单。而汇金的收入则完全来自于其控、参股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开行、中国再保险公司、建银投资以及银河、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三大券商的分红。

  8月17日,540亿元人民币汇金债即将登陆银行间市场的消息不胫而走。为配合除刚刚完成IPO的农行之外的工、中、建三大行再融资,汇金也缺钱了,中投怎么办?

  出师不利

  出师不利的第一仗,甚至是在中投还未正式成立时已经“吃定”的。

  2007年5月,尚在筹备中的中投斥资以每股29.605美元认购了黑石集团1.01亿股的无投票权股份,总耗资30亿美元,不在董事会拥有席位,股票锁定期为四年。

  随后,黑石集团于2007年6月22日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IPO每股价格为31美元。在6月22日上市首日大涨13.1%,但仅仅在两个交易日后,黑石集团便跌破发行价。

  此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各大金融机构的股价纷纷大幅跳水,黑石集团也未能幸免,最低时股价跌至5美元以下。

  中投缘何如此急不可耐以致“引火烧身”?

  当黑石集团最初邀请梁锦松担任黑石大中国区主席时,这位香港特区前任财政司司长就开始奔赴国内四处游说。随后,尚在筹备阶段、官方色彩浓厚的中投公司迫不及待地向黑石集团投入了30亿美元。

  2008年9月,全球深陷金融危机之时,中投对黑石集团的投资出现账面巨亏,梁锦松对媒体表示,“中投成立正好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如果投资到其他市场是亏损的,投资A股也会亏。大的投资者不是要看市场是不是要抄底,而是看这个公司长远的业绩是不是很好,作为一个投资者应以平常心去看。”

  然而,直到2010年8月18日,按照黑石集团当日收盘价10.56美元计算,在中投持股距离解禁只有一年时间之际,当年每股29美元的投资,至今浮亏高达64%,总额19亿美元。一旦解禁期到,不知中投的“平常心”还能坚持多久。

  “抄底”大摩亏9.1亿美元

  2007年12月,中投完成了一次巨资“抄底”行动——56亿美元增资摩根士丹利,此时,距离中投正式成立已经过了三个月。

  本报记者查询到的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显示,根据双方的协议,中投购买的是大摩发行的到期后转为普通股的强制可转换股权单位。期限为两年零七个月,期间按照年息9%按季支付利息,强制转换的时间为2010年8月17日,到期后必须转换为大摩上市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到期后,总计5579143份可转换股权单位按1:20.803比例全部转换成普通股后,中投将持有约1.16亿大摩的普通股股份,强制转股价格为每股48.07美元。股权单位全部转换后,中投持有大摩的股份将不超过9.9%。

  遗憾的是,此后,金融危机越演越烈,2008年9月22日,大摩正式宣布从原先的投资银行变身为商业银行控股公司。同年10月,大摩股价最低跌至每股6.71美元。

  此时,面对48.07美元的强制转股价格,大摩股权对于中投来说无疑变成了“烫手山芋”。

  更让中投感觉糟糕的是,2008年10月,深陷金融危机的大摩引入了新的投资者日本三菱UFJ集团,其入股成本仅为25.25美元,较一年前中投的入股成本低了将近50%。

  此外,日本三菱UFJ集团的这次入股一旦转化为普通股,就会将中投在2007年12月底入股大摩的持股比例从9.86%摊薄到7.68%。

  2009年6月初,全球金融市场转暖,大摩的前景清晰,股价迅速回升,每股价格达到20多美元/股。此时,中投宣布耗资12亿美元对大摩增资,使其持股比例再次达到9.86%(假设日本三菱UFJ集团将其所持优先股转为普通股)。

  这是中投对大摩的第二次投资,中投此次增资分几次完成,购买的均是普通股股份,成交价格从23美元到27美元不等,这大大降低了中投对大摩的整体投资成本。

  至此,中投对摩根士丹利的总投资额达到68亿美元。

  2010年8月17日,中投所持大摩可转换股权单位到期,一旦这部分可转换股权单位转换为普通股,中投这笔为期两年零七个月的投资账面损益也将出炉。

  本报记者查询的SEC系列文件显示,2010年7月21日至8月9日,中投总共十次减持大摩共2545万股,录得收入6.9亿美元。另按照与大摩的协议,中投56亿美元的投资获得利息约13亿美元。

  而截至2010年8月17日,中投仍持有大摩约1.5亿股(含可转换股权单位),按大摩2010年8月来平均价格25.90美元计算,账面价值约为39亿美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一旦可转换股权单位转换成普通股,中投对大摩的投资账面浮亏将达到约9.1亿美元。

  买货币基金也能亏

  相比前两次投资失误,中投第三次失误显得有些匪夷所思——导致其54亿美元资金出现巨亏风险的竟然是安全性仅次于银行存款和国债的货币基金。

  2008年10月,SEC公布的一份关于货币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清盘的文件显示,中投在这只基金上54亿美元的投资出现问题。

  SEC文件显示,截止到2008年9月1日,中投旗下分支机构Stable Investment Corp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 Reserve Primary Fund的最大股东。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Reserve Primary Fund被迫核销其所持7.85亿美元雷曼兄弟债券,导致净值跌至0.97美元,引发大规模赎回潮。

  据路透社当时的报道,Reserve Primary Fund因此成为自1984年以来第一个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随后,该基金宣布暂停赎回,中投54亿美元资金遭冻结。

  当时国内有投资界人士对中投的举措仍表示质疑,“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投资者纷纷逃离市场导致美国信贷紧缩,整个货币市场基金业都面临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

  更有业内人士在当时评价说,“货币基金能跌破净值,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少见,能买到实属不易。”

  中投随后公告称,其在Reserve Primary Fund刚刚遭遇赎回时便已经提出了赎回要求,但赎回一事并不顺利。事发后,Reserve Primary Fund最先的态度是,Stable Investment Corp不会优先于该基金其他投资者获得清偿资金,且所获清偿额度取决于最终清盘计划。

  2009年3月4日,中投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官汪建熙对媒体表示,经过第三轮支付,中投已经拿回了86%左右的本金,该基金目前仍在继续分步骤变现资产。而对于剩下的部分,汪建熙表示,“有可能得到全额的赎回,也有可能是按比例的赎回,这样损失不可避免。”

  此后再无下文。

  汇金买单

  中投公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虽然当年中投实现净利润231.3亿美元,资本回报率达到6.8%,但其全球投资组合(即境外投资)的回报率为-2.1%。也就是说,中投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中央汇金公司在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收益。

  成立之初,中投的注册资本大约为2000亿美元,来源于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筹集的15500亿元人民币,发债成本则由中投来承担。

  这些特别国债分几批发行,为10年期和15年期的记账式国债,利率为4.3%-4.69%,并且是每半年付息一次,按照不同利率国债计算下来,中投每年必须支付大约682亿元的利息。

  正如中投董事长楼继伟在2007年时所说,“按照工作日算,每天我必须赚3亿元才能够支付每年5%左右的资本金成本。”

  2008年中投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于中央汇金公司在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收益。

  农行上市前,汇金每年仅从工、中、建三大上市银行就获得不少分红。据本报记者统计,2009年,汇金从上述三大行预计获得分红710亿元人民币;2008年,上述三大行合计向汇金分红677.14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则为653亿元。除此之外,汇金控、参股的其他多家包括券商、再保险集团等金融机构的分红亦很可观。

  8月17日,汇金发债的消息不胫而走。有消息称,汇金债拟发债规模1875亿元,首批540亿元债券预计8月下旬发行。

  大背景是,目前工行、建行、中行的再融资方案均已落定。不算可转债融资方案,工行、建行、中行确定的配股再融资额依次为450亿元、750亿元和600亿元。汇金作为工、建、中行的大股东,分别持有35.42%、57.09%和67.53%的股份。

  按照此前汇金承诺支持几大行配股融资计划,若为保证股权不被稀释全额参与认购获配股份,汇金需要资金达千亿。

  而消息人士指出,汇金解决资金缺口不再是外汇储备注资,也非由财政部发行国债注入资本,而是直接在银行间发行人民币金融债。

  如果汇金都要发债了,中投高息谁来付?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2009年中投全球投资组合回报率由负转正,达11.7%。在付出昂贵学费之后,中投交出了第一份成绩不俗的答卷。

  截至8月19日,中投在香港投资的保利协鑫、龙源电力、南戈壁能源均已出现账面浮盈。此外,中投2007年12月以每股5.78港元参与的新股中国中铁(H股),曾一度在2008年底大幅下跌使得中投浮亏3500万美元,而截至8月19日,其股价也已回升至5.74港元,中投略有浮亏。

  网罗全球精英

  2007年,道琼斯通讯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在全球网罗人才,并聘请国际咨询机构帮助其规划全球资产配置方案。

  该报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说,中投公司的薪酬制度尚未敲定,但不会以中国政府的薪酬体系为基础。
  不过,另有报道称,其管理层仍为中管干部,因此在薪酬体系上将与汇金公司接近。汇金公司管理层的薪酬水平略高于国家部委,基本上不在市场化范围之内。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中投至少聘请了三位有资深外资金融机构背景的人士担任中层职位。
  中投私募投资部门主管胡冰就是其中之一。其在美国接受教育,曾效力于现已倒闭的雷曼兄弟。他于本世纪初回到中国,加盟证监会,担任证监会资产证券化工作组组长。

  另一位曾在纽约工作过的银行家是樊功生,现任中投相对收益投资部门主管。
  还有一位就是目前负责中投的策略投资部和专项投资部的周元,他在1994至1998年间担任瑞银(UBS)驻中国的高级银行家,中投对黑石集团、大摩的头寸正是由他负责管理。

  中投2009年年报显示,其员工总数为246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199人,有海外工作经历的人达到115人,占比近半;此外,中投拥有31名外籍员工。

  年报显示,中投2009年营业成本为1.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800万美元,人均营业成本高达62.2万美元,按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平均6.83人民币/美元计算,达424.8万人民币。其中2009年投资费用为1.06亿美元,人均43万美元(或293.69万人民币);2009年管理费用则为4700万美元,人均19.1万美元(或130.45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2 09:02:01
陈云金融决策的国内外背景: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与中国对外经贸交往扩大

      从1972年起,我国的外贸、金融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引进技术设备、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也是打破“文革”时期经济贸易领域封锁局面的一个重大步骤。1972年1月,根据周恩来指示,李先念听取了余秋里召集国家计委及有关部委负责人研究经济问题后的汇报,决定抓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急于出口的有利时机,针对国内需要,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在1972年引进一系列项目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作出总结和统一规划。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设备、4套大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项目。这个方案被通称为“四三方案”。“四三方案”的批准实施,带动了对外引进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周恩来、陈云等人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73年到1974年,我国的外贸出口创汇工作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197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09.76亿美元,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45.7亿美元,是1970年的3.2倍。1973年全国出口创汇总额达到58.2亿美元,是1970年的2.58倍;1974年更达到69.5亿美元,是1970年的3.07倍。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对汇率等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便越来越敏感。1973年5月5日,陈云同外贸部副部长周化民等谈话时说:“资本主义市场价格变化和过去上海交易所一样很灵敏。我们今年商品进出口如果按80亿美元算,在价格上如果差1%,一年就要差8000万美金。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重要决策之一:主张恢复金融研究所以加强对资本主义的研究
 
  1973年6月,陈云在与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谈话时,更进一步提出要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他还指出:“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银行要把这个任务担当起来”。他亲自拟定了了解世界经济状况的10个重要问题,其中主要是关于国际金融和货币问题,特别是对外国银行给我们的透支便利进行利害估计。6月7日上午,陈云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希愈、副行长兼中国银行总经理乔培新等人谈话,请中国人民银行帮助收集有关国际金融和货币10个方面的材料:(一)美、日、英、西德、法各国从1969年至1973年的货币发行量,外汇储备及其黄金储备;(二)现在世界黄金年产量,其中主要产金国的年产量;(三)800亿欧洲美元分布情况;(四)经济繁荣、衰退、危机的行业标志,美、日、英、西德、法各国从1969年至1973年的钢铁、机械或其他基本建设投资;(五)美、日、英、西德、法各国度过危机的办法及每次危机的间隔时间;(六)美国同英、日、西德、法各国的主要矛盾及经济上矛盾的表现;(七)美国和日、英、法、西德各国在贸易和货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采取的解决办法,世界上货币总流通量和世界上黄金总持有量之间的大致比例;(八)美国1973年对外,包括转移、驻军、投资、旅游、贸易等方面的赤字;(九)对世界经济和货币、金融情况的近期和远期估计;(十)外国银行给我们透支便利的利弊。
  
  根据陈云的这一思想和周恩来的多次指示,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筹措外汇和利用外资工作。当时有人讲现在人民银行可以借到10亿美元甚至更多一些的外汇资金,但在国内碰到这样做是否符合毛主席的自力更生方针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的质疑,因为早在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题为《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伟大方针的胜利——欢呼我国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这个棘手的情况,陈云作了这样的解释:这是两个问题。一是方针问题,即是否符合自力更生方针和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精神;二是方法问题,要把国内的规矩变动一下,不然就行不通。首先要弄清这样做是不是好事。只要是好事,就可以找出一个变通的办法来让大家讨论。要把一些界限划清楚,如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要把大道理讲清楚。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理由。我们做工作不要被那些老框框束缚住。过去没有75%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现在形势变了,因此,规章制度也要变动一下。这可能会犯错误,但是谁不犯错误?

  由于陈云的支持,1973年筹措到外汇资金10亿多美元,支持了对外引进工作的需要。

重要决策之二:建议增加黄金储备以应对美元危机

  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或影响汇率水平,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它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文革”后期,陈云敏锐地把握着国际金融市场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推动中国政府大量增加黄金储备。此项决策,既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也为新时期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1973年5月,陈云经过分析后判断:现在世界黄金产量每年平均2200万两,价值35亿美元。而世界国民生产总值按每年增长1%算,就是300亿美元。当然,货币还有周转次数。但根据我们货币发行与商品流通1∶8的比例算,目前黄金产量也是跟不上商品增长的,何况黄金还有它的工业用途。他认为,今后货币大概不会再同金子联系在一起了。将来,世界货币可能会用一种像我们解放初期那种“折实单位”来计算。虽然此时美元与黄金脱钩了,但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功能并未丧失。陈云非常看好黄金的升值潜力。

  6月,陈云经过全面的了解和慎重的思考,提出应该把中国当时存在瑞士银行的一批外汇拿出来买黄金保值。7月,陈云指出:“国际市场价格在工资提高后,只会增不会减。黄金价格还要上涨。在每盎司黄金80美元时,我曾建议用外汇买进一些黄金保值,但银行认为利息损失大,不合算。买进黄金后,如果需要付款,还可以卖出去。这不是倒卖,而是为了支付。”

  7月14日,在听取由外贸部领导的香港华润公司所属五丰行汇报时,陈云对中国的外汇储备情况作出了重要判断和指示:“今后金价仍会看涨,美元还要继续‘烂’下去。我们外汇储备较多,存银行要吃亏。除进口一部分生产所需物资外,可考虑买进黄金。请人民银行、财政部和外贸部一起开会研究,算算在国外存外汇有多少利息,存黄金要付出多少储存费,看合不合算。美元虽软,但在较长时期内仍会是国际主要货币,没有别的货币能代替它,原因是美国生产力在世界上仍然是最大的。”

  7月27日、7月28日、8月4日,陈云先后三次同外贸部负责人及该部价格小组成员座谈,指出:“战后初期,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地位对内搞赤字预算,对外搞‘马歇尔计划’,西欧国家成为‘五保户’。后来,‘五保户’变成‘暴发户’,800亿欧洲美元到处攻,美元贬值,危机发生。美元同黄金的关系已割断,不可能再恢复。但美元也不会跌得一塌糊涂,拿美元同国民党的金圆券相比是错误的。那时国民党已无生产基础,而现在美国的生产力仍占全世界的30%。美国已开始干预美元的下跌,对此要充分注意。美元危机的根源是生产力与市场的矛盾,即生产过剩,现在关于货币危机的文章都没有说到点上。”

  1973年,鉴于美元已同黄金脱钩,且比价不断下跌,陈云向李先念提出:我们与其把外汇存在瑞士银行遭受风险,不如用这些外汇买点黄金存起来。国务院采纳了这一建议,指示有关部门动用存在外国银行的外汇买入大量黄金,增加了国家的黄金储备。我国的黄金储备从1970年的700万盎司增加到1974年的1280万盎司,增加了近一倍。这批黄金储备,不仅在以后的美元狂跌中保证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还为以后对外开放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支持。后来,随着中国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多变,愈益显示出陈云在“文革”后期增加中国黄金储备决策的正确性。
重要决策之三:赞成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

  1973年7月14日,陈云在听取五丰行汇报时,提出要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交易所和期货市场。他看到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避险的功能,指出:我国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大多通过中间商进行,但不管采取哪种中间商形式,进出口价格有许多要参照交易所的价格来确定。我们过去有时只顾完成商品采购任务,价格越涨越买,吃了亏还不知道,这是不行的。我们利用交易所,就是要争取有利价格,使自己少吃亏或不吃亏。他还指出:“交易所有两重性,一是投机性,二是大宗交易的场所。过去我们只看到它的投机性的一面,忽视它是大宗交易的另一面,有片面性。我们不要怕接触交易所,可以利用交易所,要在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为了不受制于人,陈云同时对外贸部负责人指出:“我们的进出口贸易,不要集中在一两个市场,要分散。过于集中会被人垄断,受到控制时,我就被动。开辟新市场,在开始时,在价格上,出口可以稍低,进口也可以稍高,这样有利于建立新的据点。”根据陈云的指示,外贸部门在购买国内需要的物资时,机动灵活地运用包括期货市场手段在内的多种贸易形式,积极参与国外市场交易活动,在完成购买任务的同时,为国家赚取了外汇。

  同年10月10日,陈云在为外贸部起草的《关于进口工作中利用商品交易所问题的请示报告》报送国务院,其中就中国利用商品交易所一事作出说明。他把事情的经过简单地作了介绍,指出:“今年4月,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布置香港华润公司所属五丰行,尽快购买年内到货的原糖47万吨。当时国际市场砂糖求过于供,货源紧张,价格趋涨。五丰行认为,如果我们立即大量购糖,必将刺激价格上涨,可能出了高价不一定能按时买到现货。为了完成购糖任务,五丰行采取委托香港商人出面,先在伦敦和纽约砂糖交易所购买期货26万吨,平均价格每吨82英镑左右。然后立即向巴西、澳洲、伦敦、泰国、多米尼加、阿根廷购买现货41万多吨,平均价格每吨89英镑左右。从5月20日开始,市场传说中国购入大量砂糖,纽约、伦敦砂糖市场大幅度涨价。然后,澳洲、巴西先后证实我向他们购糖,市价又进一步上涨,至5月22日涨至每吨105英镑。我因购买砂糖现货任务已完成,从5月22日起至6月5日将期货售出。除中间商应得费用和利润60万英镑外,我五丰行还赚240万英镑。”

《报告》认为,利用交易所做买卖,有一定风险,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试做。因为:一、目前我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已占我进出口贸易的75%。资本主义国际市场上,因货币危机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价格反应非常敏感。外国商人认为我国购货时只求完成任务,有时价格越涨越要买,常常乘机抬价。这点要注意。二、国际市场上的交易所是投机商活动场所,但也是一种大宗商品的成交场所。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的商品交易所有两重性。我们买卖又大都经过中间商,不管采取哪种中间商形式,进出口价格许多是参照交易所价格来确定的。过去我们没有这样利用过交易所,这次也是利用私商进行的。对于商品交易所,我们应该研究它,利用它,而不能只是消极回避。三、我们这次利用交易所,不是为了做投机买卖,不是为了赚240万英镑,今后也不做投机买卖。这次利用交易所是一种迂回的保护性措施,是为了使我们不吃亏或少吃亏。

  在《报告》中,陈云还提出利用交易所要注意的问题:在今后两年里,对交易所要认真进行研究。因为利用交易所,可能有得有失,但必须得多失少。我们决不做卖空的投机,只对进口物资有时经过交易所购买期货,就是说只买进确实需要的物资。因此,像这次购糖做法是可以的,但次数不能多,每做一笔要请示报告,经过批准,每次总结经验。最后,他还强调必须严守党纪,不能浪费分文。像这次购糖赚了240万英镑,对于中间商在商业习惯上给以应得费用和利润外,如果还需请吃一次饭,只需要100元的话,决不要多花1元。应该严肃教育干部和党员,不能有任何浪费,要勤俭为公。这给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敲了警钟,同时告诫他们不要有任何骄傲自满的情绪。因为陈云深知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叵测,要临事而惧,不容有任何的疏忽和松懈,否则将是灭顶之灾。

  ================

再看看现在这些人是如何搞对外金融的,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2 23:20:16
再看看现在这些人是如何搞对外金融的,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3 07:55:58
1973年,鉴于美元已同黄金脱钩,且比价不断下跌,陈云向李先念提出:我们与其把外汇存在瑞士银行遭受风险,不如用这些外汇买点黄金存起来。国务院采纳了这一建议,指示有关部门动用存在外国银行的外汇买入大量黄金,增加了国家的黄金储备。我国的黄金储备从1970年的700万盎司增加到1974年的1280万盎司,增加了近一倍。这批黄金储备,不仅在以后的美元狂跌中保证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还为以后对外开放提供了可靠的金融支持。

  现在这些自诩为金融专家,经济学大师的衮衮诸公给中国的对外外贸、金融带来了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3 08:59:59
仔卖爷田不心疼,中投不过是某些官僚的小金库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23 11:12:32
我们不要怕接触交易所,可以利用交易所,要在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
几十年过去了,还是旱鸭子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amp;from^^uid=20464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