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61 1
2010-08-22
瘫躺在病床上,面对着天花板,思索人生的际遇。

  从学佛中得知,佛教把人的行为、语言,甚至起心动念,都称之为业,并归纳为身
业、口业、意业三类。

  由业产生的力叫业力,由业形成的识叫业识。

  佛教有十善业之说,其中包括了:

  身业三项: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业四项: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

  意业三项:不贪、不瞋、不痴。

  当然行善不是消极的说「不」,更要积极的去做。想当年星云大师倡导「三好」运
动,祥和社会:「说好话、作好事、存好心。」可说是十善业的具体化、口语化。

  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善有善报,恶有恶障,二者不能互抵,而且是历世累积。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个人虽已生命结束,但他由业识转化成的种子,套用
佛学的话,仍留存在阿赖耶识中,一如电脑的记忆体,日后遇有助缘,就会于来世或后
世显现。

  在业的分类上,还有别业与共业之分,别业是个人所造成的业,众业是众人所造成
的业,同车乘、同屋居,或在同一区域的人,都可能造成共业。

  往昔、古人劝人为善,予人警惕,在幼儿启蒙教育时,常有「三年不雨、六月飞霜
」等典故。执政大官遇有巨变,也必祭天罪己,现代人看来或许会斥为迷信,但以佛教
立场言,这都是共业使然。任凭时代如何变化,因果报应仍在冥冥之中进行。

  佛教有一则故事,据说释迦牟尼成道后,琉璃王因积怨宿仇,兴兵要灭释迦族,连
佛陀也无可奈何。后来目犍连用神通救出释迦族的一些人,但最后还是失败。有人问佛
陀是怎么回事,佛陀答:神通不抵业力。

  记得星云大师在讲道时谈到业力,曾以胸前的念珠为例,他说这一百零八颗念珠,
是靠着一条线串在一起,而业力就像是那条线。

  学佛的初级目标,我设定在听闻宇宙人生真相,进而知道与众生、与自然环境、与
天地鬼神和谐相处的方法。

  脉络已明,原来人生际遇还是要靠自己修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2 12:02:25
版主,你最近一次发表的论坛,奖励都发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