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日见了一篇文章,谈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条件问题。以为现代社会已不是农业社会,
儒家文化已失去了生存条件。这是流行的见解,也是最大的偏见。这种情形就像一个崇尚
享乐主义思想的人,由于吸毒、纵欲而改变了其生理状况,当医生要求他改变生活方式的
时候,他告诉医生,健康的思想及生活方式在他这里已失去了存在条件。人们总是把环境
、社会、结构外在化,看成是独立而客观的存在物,不知道改造自身就是改造环境、改造
社会。现在流行“与时俱进”,但很多人却错误地将它理解为顺应现状,如果是这样,病
人“与时俱进”的结果就是“与病俱进”,哪还需要治疗?中华文明存在了几千年,为什
么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突然失去了存在条件?这难道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前几天我们附近一户人家失火,我儿子问我“失火”的“失”怎么解释。我告诉他“失”
字是失去控制的意思。他问我人会不会失去控制?人是由谁控制的?我一贯认为生活在城
市的小孩没灵气,但这个问题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人自己把自己看成物、看成感官,就会
被物欲、感官控制,这难道不是失去控制?有些人执迷于成仙、进入什么世界,最终被这
种类似于升官发财的妄想所控制;人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叫“市场经济”的东西,然后又把
自己“改造”成“经济人”以适应其“内在要求”,为了显现“市场机制”而失去控制;
我们的知识体系生产了大量的“知识”,不断向人灌输,最终连人自身也被知识化,不能
掌握知识反而被知识所掌握。人们总是相互告诫要把握自己,但可能连“我是谁?”这样
的疑虑都沒有产生过。
人们为了认识现实而发展出许多理论,但往往都偏于某个方面或在特定的时段有用,如果
不能随时抛弃这些理论,反而成为认识问题的障碍。特别是当学术成为一种职业,从事这
种职业的人经过训练而规范化的时候,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学了一大堆知识反而难以认清
现实。学术领域存在大量你所说的形式化的东西,很多人非常清楚,却都乐此不疲,甘愿
被学术所蒙蔽。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超越理论知识而不为其所限反而成为认清现实的关键
。我在网上看见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大思想家?》作者将原因归咎为中
国人缺乏理性思维。这个问题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问题就清楚了,即西方在近代为什么会
产生这么多思想家?这实际上是个人主义时代的特点,大道隐没,则人们偏执于“我见”
,划“思想”而为家。诸子百家的时代在中国早就过去了,而在西方却刚刚开始,我们难
道要跟随它重新制造混乱?
二
我上封信谈到了学术的状况,在此我想再进一步谈一谈这个问题。我从事学术研究十年了
,对学术的状况算是了解一些。现在人们都在讲学术腐败,但都局限在抄袭、拉关系等方
面,对学术本身涉及较少。学术腐败实际上包含从事学术的人的腐败和学术本身的腐败。
前者和政治腐败没有什么两样,而后者却牵涉到文化层面上的问题,更能体现问题的本质
。由于它的存在,即使是一个人品较好的人也会陷入无意义的学术模式之中。
现在的所谓学术已变成了“学之术”,为学而学,学而无术,论而无理,跟着西方人后面
捡剩饭,别人造理论,我们学理论、用理论。各种怪异的理论层出不穷,离现实越来越远
,既不能正心也不能安邦,却制造了大批“专家”。现在都在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但目前的学术对什么人重要?我看是对一部分人重要,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很多人靠
什么吃饭?现在靠这些东西吃饭的人实在太多了,为了吃好一点而激烈地竞争,但竞争并
没有改变学术的状况反而使之固定下来。
每当听到“某见解是我最先提出的”、“某观点、概念是我的发明”、“我对某概念的界
定”这种当代学人的常用语的时候,对学术的认识就会更进一步。学人们将观点、见解、
概念都据为己有,这种学术的狭隘性就不言自明了。不知从修身入手,任“私我”泛滥,
以学术市场来决定“私我”(“我”的观点)之高下,这样的学术哪有“理”可言?西方
的学术状况与其社会的状况是一致的,而我们的学者却热衷于追随这一进程,将没落者用
于“游戏”和“营生”的东西拿过来解决现实问题,然后用加工过的“学术化”了的现实
论证西方理论。现在各种学科各有各的学术语言,不经训练就难以进入这个圈子,不以各
自的话语写文章就难以发表,专业化、学科化与垄断并没有什么两样。不论是经济领域还
是经济学领域,如果在缺乏公道的前提下将公道交由市场来决定,绝对是莨莠不分。古人
以正心诚意为本,绝非虚言。现在人们已发现到了恶性竞争的结果,却不知这种状况归根
到底在于人心、风气,单纯地谈论市场机制不完善、法治不健全,极容易将“机制”物件
化、外在化,将自身人为地排除在外。教育体系由于教育本身的问题对道德的确立所发挥
的作用极小,而社会内部的严重分化又使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的水平之上,难以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乞求“市场”和“法治”解决问题,这真是本末倒置。
当今学术之弊,其一为“私我”太重,其二为物我对立。前者表现为淫智小慧,后者表现
为僵化,以物“理”、知识桎梏人心。人为地将自身“虚无化”(所谓的价值无涉)以求
物之理,得到的只能是静止的、僵化的理论。这与其说是发现理论,还不如说是被特定的
理论模式所制约。现在的问题是,不遵循“价值无涉”的学者由于“私我”太重而极力表
现其智,而坚持学科化的学者又往往陷入僵化的“规范”之中,因此学术出现空前的“繁
荣”、“混乱”和“僵化”。横渠先生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
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这是一条从修
心入手进而体认物理的修学之路,遵照这条道路,可能不会有复杂的理论,但却能“体物
而不遗”,应变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