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前
正式的考研日子从2005年的2月一开学就开始了,那是大三的第二学期。在开始的时候,我就为自己作了一个粗略的计划:大三第二学期,即2月中到6月底,是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段,具体复习的科目是三门,英语、数学和专业课。
关于数学。由于自己对自己的数学水平信心不太足,因此放的时间在数学是最多的。数学与其说是复习,毋宁说是重新学习!因为我们学校对数学的要求不高,教的内容也少,教的深度更是“惊人”,加上学完数学有一段日子了,基本处于忘记状态,所谓的复习不如说是学习。具体来说,这段时期,数学我定下的计划和目标就是,在暑假到来之前,把高数、线代以及概率统统按照考纲要求的知识点过一遍,有一个基本的印象以及系统,发现问题,留待暑假时参加考研数学班时解决。复习数学的时候没有特别找其他什么辅导书,主要是抠概念和原理,并且做课后习题。尤其是高数,同济的书本确实名不虚传,把它看过之后做了课后的习题,如果能够真正体会习题的精髓的话,确实胜过做几十道“复习全书”之类的辅导书上面的题。其实当时我已经知道应该首先做课后习题,这一阶段不需要做太多的其他的辅导书上的题目(这些都是在网上看别人的成功经验后得知的),只要能够体会到题目设计的主旨就行了。但是老实话,当时虽然也是这么做了,但是还未能到达那种理解题目设计目的、指向、暗含方法的境界,这个境界我在后来复习了两三遍以后才能达到,此时后话。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做同济高数课本上的课后习题确实能够让你觉得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一下子明白了几种考试当中的技巧和思路。当然,我个人觉得,也许是因为我天资驽钝的缘故,我并不能在开始做课后习题的时候就一下子能够体会到习题传达的方法和思路,我是在复习了几遍以后,在做了辅导书上的例题以及习题之后,回过头来再做课后习题的时候才体会到的,这就是我为甚么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至于线性代数和概率,我用的书都不太系统和固定,这本也看看,那本也看看,反正哪本能够把我说明白,我就看哪本。其实到暑假开始之前,我还是没有能够把数学三部分内容完全地看完并做完相应习题,到了暑假的时候,概率还剩下几章没看,但是辅导班却是不等人的进度的,于是在辅导班开始之前,改变了一下计划,不再要求自己非得把每个知识点都搞得很细致,并做完相应习题,匆匆地把剩下的知识点先过一遍,有个大致的印象,不至于上课的时候一头雾水就行了。事后证明这种调整还是必要的,还是有效的。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需要改变原来计划和安排的时候,该改变的时候就应该改变。
至于英语,由于自己知道自己英语基础比较扎实,英语水平还行,所以这一时期就没有放太多的时间进去,只是保持每天(或者至少隔天)接触一下英语,以免英语水平滑坡。个人认为,英语这门课是一个功夫活,你必须每天都做,坚持做,只有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稍有成果(注意,是“稍有”),或者甚至依然成效不明显,它并不想其他的学科那样立竿见影。但是一旦你的水平提高上去一个层次了,你想退步也不容易,有点“棘轮效应”的味道,上去了就不容易下来了,当然,上去的过程并不容易。这段时间做的基本上是阅读理解,因为个人觉得阅读理解是中国式英语考试的重中之重,分值大;而且客观来讲,无论题型如何变化,考的都是究竟我们是否能读懂和读懂多少,只要读懂了,什么完形填空、翻译都不在话下,因此确立了阅读理解作为重点。事后证明,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专业课。自己对专业课当时也是比较有信心(指西方经济学的宏微观而已),因为之前从大一开始我就把高鸿业老师的西方经济学看了有2遍,加上本身自己读的专业就要学这门课,因此对当中的内容也没有太多不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大三第一学期里,我就自己把宏观经济学又重新看了一遍并做了一些笔记,因此当时就确定微观部分的目标是重温、细抠概念、掌握推导,并写下笔记。必须提到的是,自己亲身写下笔记是很重要和十分有帮助的。因为你看的时候仅仅是看了,以为自己看懂了,但是很多时候并非真的看懂了。即使是看懂了,也会很快就忘掉,因为并没有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印象是不深的。写下来的话意味着必须首先在头脑中有个系统和脉络,然后对哪些需要作笔记哪些不需要作、需要作的那些作多少、怎么作等等问题要有一个考虑的过程,最后把它们写在纸上,这个过程虽然挺费时间,但是效果是很不错的,有助于真正深刻理解知识,因为笔记是自己亲自经过思考写下来的,所以印象是很深刻的。所以说,我一直认为别人的笔记(即使是成功的人的笔记)只是别人的笔记,对别人有用,未必对自己有用,可以作参考,但是不能作为依靠,因此我坚持自己作笔记。最后发现自己在专业上面所作的笔记是厚厚的一叠,看着就觉得特有满足感,也大大地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作笔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复习到后期的时候,就可以不用拿着厚厚的几本书本,只需要看着自己作的笔记,就基本可以回忆起所需要掌握的内容了,而且这也是锻炼自己如何把书“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的过程。经历过这次复习以后,初次尝到了这种“厚-薄-厚”的读书方法的甜头了。道理虽浅,但却深刻可行。
至于政治,这不是这个时期的复习内容,所以根本没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