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可否用些实际的例子来解读”顿悟“。我先抛个砖头。
小时候在上海宝山长大,上学要过一个混凝土的拱桥宽约5米长25米,只有一半栏杆,这种桥在当地很多见。
前几天在别处发贴,说设计时举此为例,解读为节约材料和实用再结合古代已有的审美,就是后现代的设计。
今天看了有人讨论”顿悟“,想起这个不能算顿悟,又想了一下,想到了这桥和水杯(古代的对称饮具),都是科技发展了造成新的美。仍没有觉得顿悟。又想到,这些桥应该是造于淞沪会战之前,因为都是田间路不可能需要这样尺寸,而且附近田里有炮楼和很多暗碉。于是眼前浮现出一排士兵和一排摩托化部队通过”半边桥“,天空中日军飞机轰炸着这些重要的通道,英勇的日军在钢筋混凝土的宝山防线死伤惨重。80年代末期,炮楼和碉堡都炸了,这些”半边桥“大多都还留存着,前年回去时,也基本都都拆了,或改成了更宽的大桥。还是没有顿悟的感觉。
再想想,这些桥的缺陷是那么明显,几乎每年都有小孩子掉进河的噩耗,但历经50年都没有任何一座进行了加栏杆,以上海人的文明程度似乎不可思议,可是看看我们现实中的事情,中国民间始终是缺少聚资搞公益事业的文化,总是要等ZF,等某次开发大改造。我们的”公积金“也是被用于”大公无私“的大项目,民间聚众几乎等同于造反,群架,聚赌等等。想起国外的”小教堂“,一定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基督精神才得以彰显吧?这和我国的那些庙宇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家以外就是国,公益必须是真正无私,这样的观念大概就是导致我们不如西方人“文明"的关键,其实他们不过是有私的公益罢了。
不知道这是否是顿悟呢?如果是的话,我总结为:小事+历史+现实+解释人类现象,都通了就顿悟了。但如果有意识的去想是否就不是真正的顿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