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民工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改革的浪潮,数以亿计农民工群体背井离乡, 走向城市,汇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伴随着这一进程出现了农民工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面临着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以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加和谐地进行城市化,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关注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的焦点。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043-02
一、也谈农民工及其城市化
1.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农民中进城务工的那部分人。“农民工”就是“ 农民工人”, 其“农民”已不表示职业, 而是从政策或制度意义上代表一种身份,“工人”才是现实的职业。所以“农民工”更确切地说就是“ 农民身份的工人”,[1]这里我们特指“离土又离乡”阶层,“离土又离乡”的方式是促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2]。
2.农民工的城市化。首先,“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进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城市文明在社会生活中的扩张,是一个现代化的变迁过程。”[3]
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虽然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如城市职工,但其工作收入总归要比在农村务农要高很多,同时,城市文明无不影响和辐射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有数据显示,农民外出务工70%以上是青年农民,或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对他们有巨大吸引力,打工成为他们进城的最好的选择。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希望接触城市文明,实现身份的转变,最终落户城市。
二、农民工城市化中的问题综述
1.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农民工的城市化,对于农民工来说,就业问题又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1)就业层次低。 由于农民工往往受教育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农民工进入城市主要在厂矿、劳动密集型工厂、建筑部门等,一般从事那些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低层次职业。(2)工作的极不稳定性。 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常以“合同工”为主,当合同到期,或者工期结束,农民工不得不重新寻觅新的工作,工作的不稳定使农民工长期四处奔波,长期游走城市之间。(3)就业受歧视,工资低。 农民工在谋取工作时往往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工只能去那些城市居民不愿去的地方打工,并且其工资报酬与其付出的艰辛劳动也往往极不对等。
正是因为这些就业问题的存在,农民工在就业上的城市化更加步履维艰,城市化要求农民工有稳定的工作,有满足其在城市生存和消费的工资收入,而农民工层次低,不稳定,受歧视。低收入的工作使他们无法固定生活在一个地方,因为工资低、合同期满、工程结束,他们不得不继续奔波,游走在各大城市,去寻找下一个“合同工”。
2.住房问题。住房问题一直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关键,能否在城市拥有住处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基础。然而农民工在基础部门从事技术含量低,重体力工作,其工资收入远不及城市职工,除去正常开销,能够节余储蓄的已经很少很少。随着城市房价的日益攀高,农民工在城市买房似乎是其最大的奢望。再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建筑工地的工棚,简易房,城乡结合部的违章租房,住房环境和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治安问题也十分突出,随着建筑工程的结束,他们不得不另找住处。
3.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农民进城务工,一方面希望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子女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自己吃尽了知识水平低的苦头,于是在其城市化的进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将子女带进了城市,希望让子女早早地接触城市文明,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享受良好的教育,为子女的城市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将来融入城市生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城市里的学校一般不愿接受,即使有的学校接受,也借此收取高额的借读费,大多数农民工家庭根本无法承受。(2)部分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子女的教育得不到保障,农民工城市化的未来似乎更加渺茫,不仅农民工自身很难融入城市,其子女也因接受不到正规的教育而继续走父辈的老路,如此循环,农民工的城市化只会更加艰难。
4.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活,工作在城市,虽然很难城市化,城市居民享有的权利,农民工很难享受到,但农民工在城市化中的风险却毫不吝啬地全部加到农民工身上。农民工在工伤、医疗、生育和失业保障方面普遍既不全也不足, 而养老保障则由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而难以真正兑现。农民工没有或者只有明显不足的社会保障是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特点,这使他们在城市生活很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农民工把城市当做自己的参照群体,但当他们进入这个圈子时,却没有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得不到应有的归属和“我群感”。
三、原因、难点及几点建议
农民工试图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生存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农民工逐步实现市民身份转变的渠道和可能。究其根源,即在中国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着农民工身份的转变,并产生了一系列城乡对立、城乡不对等的问题。“户籍制度是阻隔城乡人口流动的坚固藩篱。照例, 在这种体制下, 农民只要在一个瞬间成为市民了, 那么, 就业、收人、社会福利、养老、医疗保险等等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但正是这一显示身份的‘户口属性’, 对于农民来说, 就根本不可能改变。”[4] 试想,如果户籍制度完全放开,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作为接纳地的城市是否已经做好准备?盲目地完全开放户籍制度,势必会造成接纳地的紧张和混乱,由于城市人口的激增,就业岗位,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将供不应求,并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城市化将不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而是一种倒退,势必会产生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要改变,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要改革,但是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使改革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以一部分人的牺牲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当前的情况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我们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就是要保持城市的发展优势,同时积极促进农村的发展,逐步做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
1.就业问题。就业是农民工城市化的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确保公平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定期举办职业推介会,帮助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提高收入,稳定职业,帮助他们逐渐地在城市立足,更好地为他们融入城市做好职业准备,让农民工群体以主人翁的姿态在职场拼搏奋斗,共建美好城市,温馨家园,确保农民工“乐其业”。同时,农民工也要提高自身融入城市的能力,当然这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包括开展多种农民工培训工程,在培训内容上,按照市场需求,如培训特色建筑需求工人,特色菜系厨师“川厨师”、“粤厨师”等等;培训方式上要灵活,正规,鼓励开办各类面向农村和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2.住房问题。住房是农民工城市化的关键和基础,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政府应在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考虑到农民工城市化的切身利益,做好农民工住房的规划,如:(1)政府融资建设农民工公寓,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2)任何企业提供给农民工的暂住房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不可搭建违章建筑和简易房给农民工居住,切实改善农民工住房的环境卫生和治安状况,并将此纳为企业考评指标。解决好农民工城市化中的住房问题就是要让农民工在城市中有家的感觉,确保其“安其居”。
3.子女教育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城市化的未来,农民工子女只有享有良好的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才能在城市化道路上更加顺畅,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可以尝试逐步放开教育资源,城市子女和农民工子女一致对待,真正落实就近入学。同时,积极扶持民工子弟学校,加大资金师资投入,可建立重点学校帮扶制度,即一所重点中小学帮扶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奖励教坛优秀教师走进民工子弟学校讲课,并纳入教师考评机制;鼓励引导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职等等。
4.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是农民工城市化的保障和归属感需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异质性极强,高节奏,快变迁的社区,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如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其城市化将更为艰难,政府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可以尝试:(1)完善劳动立法,尝试用工单位为农民工全部购买基本社会保险,同时与商业保险公司协商制定适合农民工的新险种,并降低保费,实现商业保险公司和农民工利益的双赢。(2)“鼓励支持建立农村劳务输出公司,在这种公司中,农民工可以获得公司为他提供的劳务信息等项服务, 还可以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 获得分红。公司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找工、维权、社保等服务, 并以这些服务向用工单位或农民工适当收取服务或管理费用。”[5]
四、农民工城市化的未来
农民工的城市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变农民工的边缘的地位,政府要为他们融入城市清障。政府在逐步探索出一条合理的户籍改革制度,积极帮助农民工解决各类问题的同时,应更注重农民工城市化的合理健康发展。我们相信,经过政府和农民工群体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农民工城市化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向红.城市化进程与“农民工”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4).
[2]宋林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J].江海学刊,2006,(1).
[3]吴增基.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邹农俭.论农民的非农民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2,(10).
[5]赵立航.社會和諧與農民工社会保障问题[J].人口与经济,2006,(1).
作者:李韬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