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并非越快越好
——对中国适度经济增长率的思考
文/黄涛
就在前不久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今年第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3%,相较第一季度下降了1.6个百分点。对于GDP增长率有所下降的情况,社会各界看法不一。笔者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并非越快越好,适度经济增长率更值得关注。
新形势令经济适度增长率有所回落
在笔者看来,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应定义为:在既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下,在改善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前提下,在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率。这其中,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与面临的形势,是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的逻辑起点,其他限制条件则为经济增长的各相关制约因素和约束条件。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数据显示,1979~2009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9.9%。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民收入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30年,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高投资、高污染、高消耗、低消费、低保障和频过热的经济增长路子。这种增长模式不仅是过去的30年中经济大起大落、波动剧烈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问题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虽然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各种约束条件已经与2000年之前、甚至与2005年之前大不相同。例如,目前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严重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产业升级遭遇瓶颈等诸多难题。而这些问题,共同决定了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将会较过去30年要低。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过去30年9.9%的高速增长是以过多的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而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适度经济增长率则必须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将有关成本纳入经济运行的考虑中。在约束条件和制约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经济的适度增长率也必然有所降低。
一段时期内适度经济增长率仍处于相对高位
2000年以来,虽然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但我国经济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和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叠加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经济依旧在宏观政策的刺激下实现了8.7%的增速,且经济形势稍有好转,我国经济即率先回升,这些情况本身说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极大,高位运行的趋势也仍在延续。但是,正如上面所分析的,这种高位运行与2005年之前的高位运行有着一些本质的不同,而且如果从一个稍微长远的视角来看(譬如一直延伸到2020年),这种高位只可能是一种相对的高位――此时期经济的适度增长率较改革开放以来直到2005年前后要低。
单纯从数据看,200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速似乎与之前不相上下,甚至还要略高。如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为10.4%,高于1979~2000年期间9.66%的平均增速。但如果从经济运行的特征来看,可发现两个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平稳程度有显著增强:周期波幅和相邻年份经济增速变化大幅缩小,扩张期明显延长,不对称性问题弱化等,与之前“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高波动经济格局形成明显的反差。
经济的平稳化和在一个相对高位上运行,为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还存在诸多能够支撑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例如,从需求面看,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要求的资本更新决定了一定时期仍然较高的投资率,且随着市场体制、法律制度等的健全和投资、信贷领域政策的完善,激活的私人投资也会在客观上促进投资的增长;而人口众多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的事实则意味着我国市场规模大、需求层次多,在目前消费率仍明显偏低的情况下,挖掘消费潜力大有可为。
又如,从供给面看,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储蓄率高、资金充裕、农业生产基本自足、制造业生产能力强、科技进步的效应巨大。特别是产业升级和转移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持续较高增长创造了空间。至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效应、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效应、社会政治稳定的效应以及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仍在有序推进等,则是制度层面的有利条件。
8%~10%将是未来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
综上所述,我国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比过去30年9.9%的平均增速要低,但仍处高位。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都决定了我国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应位于8%~10%的区间中,而不宜过高或过低。
一方面,如果经济增速持续超过10%,或者虽不是持续超过但却高出10%较多,则意味着经济社会的总需求远大于总供给,由此必将导致物价水平较大幅度的提高和给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因而是不可持续的。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的5次经济过热,经济增速的高涨往往伴随着物价指数的居高不下和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经济的无序运行,而随后经济又不可避免的“硬着陆”或陷入较长时期的低迷。
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增速低于8%,则意味着总供给远大于总需求,此时物价有较大的下行压力,就业也无法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1998和1999年,我国经济增速均低于8%,相应的,物价水平在1998~2002年期间面临持续的通缩压力,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社会矛盾凸显。事实上,由于没有将环境、资源和各种社会成本纳入核算,低于8%的经济增速并不一定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更遑论“幸福度”的增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