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3183 2
2010-08-26
摘 要:贵州省经济总量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城市间交互作用水平都顯示出其處于被边缘化的状态。造成贵州省被边缘化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长期游离于区域合作之外的现实因素。为了改变这种边缘化状态,应构建一个面向多个区域、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多元区域合作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产业的产业化进程,构建特色经济体系,避免区域内的恶性竞争以及消除区域间的封锁与垄断。    关键词:贵州,边缘化,多元区域合作
    一  贵州省边缘化状况
    在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逐渐成为区域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另一些城市的集聚能力则由于各种原因下降,最终被排斥在主流经济之外,显现出日益边缘化的趋势。
    贵州省位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近年来,尽管贵州的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实力相比,相去甚远,即使与同处西部的其他省份比较,其差距也在扩大,正显现出边缘化的特征。
    1.经济总量水平较低,增速缓慢
    2007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为2741.90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26位,较上年增长13.7%,增长速度列全国第22位。可见,不论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贵州省都处于较低水平。如果考虑人口因素,情况就更糟。贵州省2007年底总人口达到3762万人,以此计算,2007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就只有6951元,在全国列最后一位。从近5年的数据来看,贵州省人均生产总值列全国倒数第一这一位次就没有改变过。
    2.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完善
    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贵州省城镇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28.24%,为全国最低;同时,在贵州省现有的13个建制市中,只有省会城市贵阳的非农人口突破了100万,其余的都为非农人口不足50万的中小城市。这样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制约了贵州省经济总量的提升,同时也很难使其成为区域中心,难以融入区域合作的大潮中而成为所谓的“边缘区”。
    3.城市间交互作用水平低
    城市间的交互作用水平反映了一个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情况,因此也是一个地区在区域合作中所处地位的最好体现。在此,本文选取了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业职工人数、运输线路长度、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等指标来综合衡量城市间交互作用水平,并且对西部12个省市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贵州省各项指标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中处于中等水平,但如果考虑到人口总量,上述指标就不容乐观了。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贵州省人口总数与陕西省相当,但除运输线路长度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陕西省,且差距较大;与临近的云南、广西、四川相比,也存在相当的距离。
    二  贵州省边缘化的成因
    一个地区边缘化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特别是对于贵州这样一个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的地区来说,既有历史的成因,也有现实的因素。
    1.历史成因
    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内陆,是一个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三不沿”省份,由于地势的闭塞,加上交通的不发达,造成贵州被外界认知的历史不长,开发贵州的历史也仅仅只有六百多年。直到现在,外界对贵州的认识也还大多停留在只是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上。建国后,国家“三线建设”使贵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和加工工业生产基地,但庞大的工业基础体系因体制与管理的“条块”分割以及过“重”的产业结构,极大地限制了产业对城市功能的有效支撑而造成小城市、大中城市的城市化几近停滞的局面。
    2.现实因素
    (1)基础设施落后
    经过多年的建设,贵州的交通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以云南为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云南的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使其已基本形成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从公路运输看,以省会昆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架,辐射全省,连接四川、贵州、广西、西藏和周边的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等国的公路交通网已基本形成,其中不少为高速公路;而贵州的公路就相对降了一个层次,大多干线还属于高等级公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
    贵州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重工业占到70%,轻工业只占30%;轻工业区域和行业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贵阳和遵义;农产品初级产品多,除烟酒、食品、制药等行业有少量全国知名品牌外,绝大多数产品产量小,知名度低;轻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行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这样的产业结构使贵州在地区分工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看,由于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偏低,劳动力素质差,资本市场形成难以及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等现实问题,都限制了贵州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转移的能力,进而阻碍了其产业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3)长期游离于区域合作之外
    加强区域合作是落后地区克服自身发展局限,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途径。目前,贵州省参与的主要区域合作组织有“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南贵昆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组织”。“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于1984年成立,虽成立时间较早,但二十多年来,由于各方间的合作比较零星分散,未取得规模化、实质性进展,成效有限;“南贵昆经济区”,主要是依托南昆铁路,仅涉及贵州境内的部分地区,并且“南贵昆经济区”的三个核心——广西、贵州、云南三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区域发展缺乏中心带动,发展潜力有限;“泛珠三角经济区”提出后,广东周边省份如广西、湖南、江西等态度积极、迅速跟进。由于他们在地理区位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实力上又强于贵州,因此,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占据上风。
    比较贵州周边的重庆、四川、云南和广西,重庆和四川一直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两地正极力打造“成渝经济圈”,并且通过“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来加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无疑,成、渝地区将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广西近年来的发展也不可小觑,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广西在“泛珠三角”与东盟各国的陆路联系中上升至中枢位置;云南更是由于独特的区位条件,不仅参加了“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组织”等面向国内的经济合作组织,还参加了“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组织”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面向国外的经济合作组织,已基本形成了同时面向国内和国外的多边区域合作的格局。
    由此可见,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三不沿”区位劣势及薄弱的经济基础,使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加剧了边缘化的危险。
    三  贵州省反边缘化的路径
    1.构建多元区域合作网
    数量少、质量差的区域合作是贵州省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本文构思了一个面向多个区域、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多元区域合作网。
    首先,继续加强与“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及“大西南六省区”等各地区的区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已有的区域合作是贵州扩大合作范围,发展新的合作对象的平台。为此,所需要做的是改善自身条件,加强与合作区内其他省市的联系,发挥自身优势,深度挖掘潜在的地区经济合作利益,提升自身在现有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其次,依托重庆、四川及中部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
    长江是沟通中国内地与沿海地区的桥梁,是我国东部经济技术向中西部推进的重要通道。贵州虽位于长江干支流上,但由于缺乏畅通的运输网络,城市和产业布局分散,暂时还未纳入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生产力布局中。而“成渝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中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主体,可以利用贵州省连接成、渝与“珠三角”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加强与“成渝经济圈”的合作。
    中部地区是贵州与长江流域下游发达地区的承转空间,能使贵州与长江下游地区在城市圈有效辐射、航道与物流运输网络贯通等方面保持空间上的连续性。由于中西部地区地域相连,具有相似的产业构成,且生产技术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梯次也大体相当,所以需要尽快消除中西部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构建起有利于生产要素与产品自由流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市场。
    最后,利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贵州省多元区域合作网不应只停留在国内,还应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跨国界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说为贵州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机遇。面对云南、广西的区位优势,贵州应加强对各国投资环境、市场结构、贸易法规、文化习俗等的研究,针对不同市场选取有竞争力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还可以借助“南贵昆经济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加快贵州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通讯设施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从以上分析可知,贵州省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其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贵州与广州的交通为例,目前贵州铁路通向珠三角中心城市广州的主要有两条,即湘黔线和黔桂线,但是这两条线均不直接通向广州。其中,湘黔线长度为1560公里,运行时间为22个多小时;黔桂线长度为1429公里,运行时间为27个多小时。而贵阳至广州的直线距离只有700多公里,如果贵州至广州的快速铁路修通后,贵州到广州最快只需3个多小时。借用贵州省长林树森的一句话“如果不尽快建成贵州到广州的快速铁路,北京都比贵州更有条件加入泛珠!”因此,加强交通和通讯设施建设,尽量缩短与各合作区的空间距离,是贵州实现在各经济合作圈内广泛地参与区域分工合作的基础条件。
    3.加快资源产业的产业化进程,构建特色经济体系
    贵州省丰富的资源优势迎合了资源紧缺型发达地区的战略合作需要,但简单的初级资源的输出常使输出地在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了避免在战略合作博弈中长期处于劣势,同时也为了提高区域分工合作的效率,贵州应加快资源产业的产业化进程,健全资源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加大对资源中间品开发的技术投入并拓展其应用领域,以此作为与其他区域进行深度合作的基础。
    同时,为了提升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贵州省必须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形成符合自身地域特色与资源禀赋的特色经济体系。
    4.避免区域内恶性竞争,消除区域间封锁垄断
    在同一个区域合作组织中,难免有处于同一梯度的多个经济体。比如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贵州、云南、广西不仅在地理区位方面相互联结,在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结构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就容易形成经济结构同构和各个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不利于区域生产力布局结构优化。同时,为了减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冲突,必须调整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消除区域封锁与垄断,特别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为跨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  结论
    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落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是像贵州这样的西部落后省份脱离于主流经济之外,成为“边缘化”地区的主要原因;而“边缘化”造成的长期相对孤立发展,游离于区域合作之外的状态,又进一步制约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区域合作的大潮中,开展多区域、多层次的广泛的区域合作,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开展区域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协调区域间的利益关系才能改善“边缘化”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侯庆虎,江明清,王诚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0-7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陈小华,张小林.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与影响——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5):413-418
    [4]熊理然,骆华松,蔡定昆,向云波.云南在多边外向区域合作中的“轮轴一辐条”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112-115
    [5]胡彬.贵州发展转型的多元区域合作路径——来自长江三角洲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07(9):110-118
    [6]李珍刚,胡佳.西部地区城市关系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城市问题,2007(8):95-100
    [7]李英勤.贵州经济边缘化与贵阳城市经济圈功能定位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66-69



作者:蒙丹 来源:《城市问题》2010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6 12:34:52
这是一个累积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8-18 21:33:02
作为贵州人,想说点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