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ciwen97在2006-5-16 16:58:00的发言: 但同时我又多了一个问题:就是对我们的教育体制有了一个疑问,这么重要而又一般的问题,难倒了这么多的经济学的人才,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哥们这么说有点过了,这个坛子里边的高手可太多了。
我来试回答一下你和一头狮子的问题。
狮子让你去看黄达的《金融学》,你恐怕还没有去看吧。上面的确找得到答案。
我觉得狮子的问题提的更深入一点,语言和思路也更清晰一点。
首先,我们要看到,中央银行体制的货币制度,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像狮子说得那样,物物交换物物交换物物……突然国家成立一个中央银行。那么我想说,你能有作用么?你可以用国家强制使用纸币,不许使用金银,你能杜绝老百姓物物交换么?
现代中央银行的货币,包括银行券和存款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他是怎么来的。无非是,从开始,物物交换,然后过渡到黄金本位,这老百姓是可以接受也愿意接受的,因为黄金有价值,而且便携带(等)。在然后,信用货币出现,但,都是可兑换的,有含金量,于是老百姓也可以接受,因为更便携带(还有安全等)。这时候的信用货币吞吐,全是靠和黄金买卖进行的,你要跟我换银行券,你的依据是你的黄金账户。在后来,等到银行券普及了,国家宣布不兑换,这时候老百姓一是没有办法,因为国家强制,另外有政府信用在,他的流通是有保证的,所以老百姓也还是用下去。
在之后,就是大家都能够理解的央行基础货币吞吐了。
只要把这个过程放在历史中来看,就比较直观了。不能直接追究现在的货币存量中,第一笔是怎么投放出去的。因为货币的产生远远早于银行,更早于中央银行。最开始的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是从银钱业,资金保管和易地汇兑为主要业务的,直到有了转账支付功能的时候,才能创造存款货币,这样才有了后来央行三大法宝的依据。
而现在的货币供应,随着生产的增加也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可以通过三大法宝实现。比如,当社会潜在的货币供应量全部占用,这是一个企业又生产了产品,别人有需求,但是没有货币,买方就可以开具商业票据,买方拿到商业银行贴现,商业银行在那道中央银行贴现。中央银行或者加印纸币,或者给商行贷方记账,这样货币就投放到了市场,而且有真实产出对应,不会影响价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