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信的资金营运
2010-8-20
(不良资产拨备不足的潜在风险)县级信用社受益于国家监管部门宽松的监管,其对不良资产的拨备计提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在县域低风险条件下还能看似平稳的运行,而且在县域,宏观经济景气度的传导链条也是较长的,是有长的滞后性。拿经济较发达的山东来说,〇七年在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借助于流动性和外贸链条迅速向实体经济和美国本土外蔓延,我国东南沿海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带着海水咸味的恶风。
(经济危机对银行贷款资产的影响)山东作为东部沿海省份,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山东出口导向型经济没有粤闽那么重要),待这股恶风灌入潍坊高密的一家纺织作坊时,已经是〇九年的年尾,东南沿海的纺织企业出口锐减,大量裁员,减少生产,对高密这家小作坊粗布的需求锐减,高密的这种小作坊在〇九年已经大面积停产了,随之而来的是其从银行的贷款出现了逾期,由于生产出来的粗布卖不出去,大量积压,换不到钱,逾期是必然的,这也是我们去高密这家纺织作坊作贷后检查的原因。搞清楚这个传导链条(纺织小作坊的产品是什么、卖到什么地方、原材料来自何方etc.)和传导的时间(大约要两年的时间才能从大洋彼岸传导至高密的纺织行业,并对其经营造成大的影响),我们提前布局,协助其及时适应市场风向和改变经营策略或者限制对这些小作坊的放贷,可以很大程度减少逾期贷款的金额。
(拨备不足难渡危机期)经济平稳时期,拨备不足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承平日久,大家都会放松警惕,美国搞的这些资产支持证券类衍生产品在和平时期拨备不足不会造成太大的风险,华尔街就麻痹大意了。由于拨备不足而导致的这些裸露头寸,一旦经济体有风吹草动,就会通过一定的传导链条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虽然高的拨备(比如给高风险资产和有杠杆资产以百分之二百的拨备覆盖率)会减低商业银行的盈利,可是这会平稳化商业银行的经营,使其能够抵御经济体的风险,在和平时期这种高的拨备会制约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但在经济危机时期,却能够让其木秀于林。(和平时期「养」的这些客户在危机时期凸显了其重大作用。见文章『融通来访滇信记』)
(滇信县联社资产业务过于单一)县联社目前的主要业务还只是简单的吸存放贷,且对信贷资产依存度过高,由一个数据可以看出这种高依存度,县联社的资产业务中,贷款资产占比高达百分之六十九。而债券投资、票据贴现占比小,不良资产占比大。存贷业务都是利率敏感性业务,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而不受利率影响的中间业务的不足,加剧了县联社盈利水平的波动。县联社的工作人员多是当地的居民,和当地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情贷款就常见,这就加大了贷后管理的难度(你催贷催的紧了,就会与亲朋好友反目成仇,不催吧,你的绩效就大受影响)。分析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信用社产品种类较少和资产运用工具不足,导致其只能以来信贷来实现盈利;县联社学历层次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独立运作而省联社具体管理难度大,是存贷比(贷款占存款的比重)高居不下和不良率高的原因。
(过多的现金富余,缺乏运用渠道)云南除昆明市外的下面州市少金融机构,特别是县乡。而滇信在全省有两千三百多个网点,这个数字等于剩余所有金融机构网点数的综合,广泛地分布于除昆明市外的州市和县乡,这就使得滇信的存款余额在全省首屈一指,高达两千三百多亿。这么多的负债,在为滇信提供充足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加大了负债管理的难度,由于资产业务的单一,大量的富余资金只能上缴人行作为备付金,而备付金的利率是很低的,只有百分之零点七二。资金运作的渠道有存放同业和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这些业务的不确定性大。
这种现状如何解决呢?初步的设想是在省里成立一个农信信托公司,专门负责运作滇信的富余资金,配备一个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分析研究各种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债券投资、股票投资、期货、外汇、结构化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最大程度上提高富余资金的收益率。随着农信信托公司这些业务运作的成熟和完善,下一步可以考虑嫁接到县联社上,丰富县联社的业务品种,结合县联社的具体情况,开发出特定的理财产品。可谓是一箭双雕之举。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十年以前,我国缺乏理财产品,基金产品刚刚起步,股市也出于一个低迷状态,银行存款利率较高,这时的银行定期存款是一个好的理财产品,滇信十年前的定期存款比重高达百分之七十,县乡里的居民手上有富余的现金,也没有太多的用项,就存入银行定期存款,吃利息。但是目前滇信的活期比高达百分之六十二,活期存款虽然成本低(仅需付很低的利率),但是其不稳定性高,随时都可能被客户提走。而贷款中又以中长期居多,因为中长期贷款的客户大多经营稳定且利率较高,这就出现了一个存短放长的现象,一旦面临客户的大量取款,县联社的库存现金就会面临不足以支付的风险,进而有可能会爆发客户的挤提浪潮。截至一〇年七月末,滇信核心负债依存度接近百分之六十,核心负债主要指的是定期存款等稳定的负债,流动性缺口率达百分之八十三。县联社的资金面面临大的压力,而信用社只能对商业银行拆出资金,却难以从其拆入资金(滇信资产风险高,商行对拆借资金的金融机构有个信用评级,而且要上报总行审批,带「信用社」的机构评级要减二十分),只能通过各兄弟联社的资金拆借,或者向人行打报告,提法定存款准备金,而省联社对各联社资金调度的指导和管理又存在大的困难(有时一家联社需要拆借的资金,往往要由几家联社联合才能满足其需求)。利率敏感性资产敞口大,一旦利率上升,由于中长期贷款利率是不变的,而短期负债的利息支出会变大。七月份公布了CPI指数,创二十二个月以来的新高,通胀预期的增强,央行会有提升利率的压力(见文章「中国政府的两难选择」),虽然农信社的利率可能不会有提高,但是这个紧缩政策仍旧会使得农信社处在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两头(贷款利息收入减少,存款利息支出增多)受挤压。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县联社一个严重的问题,因资金不足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挤提风潮,对国家金融系统造成大的不良影响。下一步要减少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增加短期贷款。吸存上通过一些合法手段增加中长期存款的比重。不过,利率敏感性负债和资产的匹配要针对国家利率变动的趋势而作久期分析。
总结:信用社由于多级法人体制、管理不规范、拨备不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富余现金的运作、资产业务的单一,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在具体制度形成前,处在混沌期,赖以维持运作的是自觉自律(见文章「妥协、监督成本和动态均衡」和「自组织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