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林刚
二元经济论: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转化的必然途径是以传统经济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输入剩余劳动力这一主导因素换取后者的资本扩张、以前者在国民经济比例中的缩小而换取后者的壮大,最终结果是现代部门取代传统部门。
逻辑过程: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
基本条件:支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资本是短缺的;存在着两个基本经济部门:为赢利而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和维持生计部门(二元经济结构)。
限制条件:传统部门不使用或使用少量资本。
中国现实:中国的情况是传统部门使用了资本,并且资本的使用量非常大(原因: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和转移;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现代部门的发展动因(需求);传统经济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现实得出的结论:经济的演化发展依靠的是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即:现代部门尽可能使自己适应传统部门,从中寻求可促使自己发展的基础;传统部门同样尽可能使自己适应现代部门,以此发展和壮大自身。
三元结构论:现代部门不可能吸收太多的传统部门的劳动力;现代部门不能单纯依赖吸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来积累资本获得发展,对于资本积累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和原料;现代部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传统部门在革新基础上的繁荣;传统部门可以借助于现代部门的资本、技术、组织形式的支援和影响发展壮大,在保持传统部门的优势发挥积极因素的同时改良自身;它是一个传统部门中向现代经济转化的部分。“中元结构部门”是传统部门中运用资本进行的、与现代部门有直接经济联系的(如原料与产品关系)商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