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084 0
2010-08-27
唐朝大诗人李白有首诗《古风.之二十四》曰:“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这首诗是描绘在唐玄宗后期,由于宠信宦官、鸡童,使这些人恃宠而骄,不可一世。李白就是针对当时政治腐败而作的讽刺诗。
最后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深刻感慨。大意是说,现在没有像许由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哪能分清圣贤与盗贼呢?诗中藉由上古的圣帝尧,及春秋时代生性暴虐,横行天下的大盗跖作为好、坏人的对照。诗句中提到的“洗耳翁”,则是指上古时代的高士许由。
    据晋朝皇甫谧所撰《高士传.卷上.许由》中载:“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原来,上古时代帝尧在位时,有个叫许由的高士贤人,为人刚正不阿,循规蹈矩。因为他的贤德,尧想把帝位让给他,但许由坚决不接受,就隐居到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农耕而食,不再过问世事。
    后来,帝尧又派人找到许由,想请他出任九州长。许由还是不愿接受,认为这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去洗耳。由此可知,“洗耳”原不“恭听”,其原意是为了洗掉听到不愿听的话,比喻不愿过问世事。如清朝顾炎武《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诗:“洗耳苕水滨,叩舷歌《采菱》。”
    后来,洗耳逐渐演变为洗干净耳朵再恭敬的听,表示尊重对方之意,即用以比喻专心、恭敬的聆听。如元朝周权《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薰洗耳听。”及宋朝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洗耳候凯音,嘉节迫吹帽。”
    因为许由的隐居避世,不慕虚荣的高尚节操,不仅受到后人尊敬,也为古代隐士文化的形成奠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