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谈日本财政制度和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2010-8-6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论述了日本财政制度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借鉴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針對我國財稅改革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日本 财政制度 启示
一、日本财政制度基本内容
日本财政制度,包括财政立法制度、财政法律框架、财务省职责及内部机构、预算制度、国库制度等几方面的内容,要点如下:
日本建立了涵盖财政、预算、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税管理领域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完备的财税法律体系;日本财务省肩负着确保财政健全,实现公平合理的课税、合理运营海关业务、对国库进行管理、维持对货币的信赖以及确保外汇稳定的职责;日本凭借宪法第七章“财政”的规定,以及财政法、会计法和财务省颁布的预算、决算、会计令等规定,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预算法律制度;日本中央和地方实行不同的国库管理体制:中央实行委托国库制,即委托日本银行代理国库业务,地方实行银行制,地方财政预算资金存入商业银行特定账户进行管理;财政投融资,就是以金融信贷方式运用财政性资金。日本是一个成功运用财政投融资制度,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国家;日本实行“地方自治”,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之间的关系确保了地方政府在国家统治机构中的地位和所拥有的广泛权力。
二、日本经济及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少子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日本已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企业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应日趋紧缺,并直接导致企业生产、研究、技术等重要的人力资源减少,企业的劳动成本提高;储蓄率下降。随着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日趋减少,储蓄率也呈现下滑趋势,影响了信贷规模的适度增长,使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降低,最终阻碍经济的增长;社会负担加重。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增加,使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受到冲击。
(二)债务负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分配体制僵化,调控能力降低。巨额债务使财政不得不通过增税、减少公共投资规模来增加收入,同时,巨额债务也使得预算支出中的利息支出数额巨大,造成了财政分配体制的僵化;收入不公平的扩大。持有国债的是富裕阶层,政府若为偿还公债而增税,可能会导致从低收入阶层向富裕阶层的逆向收入分配的深化。
三、日本政府财政改革政策及走向
健全财政目标。政府明确在实现基础财政收支盈余后,继续为改善收支而努力,确定一定的盈余幅度。在维护稳定的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防止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扩大。中央对地方财政体制改革—“三位一体”改革。一是对以国库支出金、法定形式的国家干预进行重新调整,削减义务教育费,生活救济金等,将其变为地方政府的一般财源;二是在重新调整地方财政计划的同时,简化转移支付制度;三是进行“税源转移”,将多个税源由中央转向地方,缩小地方的支出规模与收入的背离。税收改革。政府进行的税收改革是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每个公民在社会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公平的承担社会成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目标进行改革:鼓励企业竞争及产业结构改革;应对经济社会转型;促进分权改革;增强税收体系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四、日本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的法律效力
借鉴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应该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预算编制改革,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结合运用零级预算、绩效预算等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和管理观念,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准确性;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增强预算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式预算制度。
(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正处于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但面临着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付责任划分不够清晰、转移支付制度不够科学规范,以及立法滞后,缺乏统一的、高层次的法律制度规范等问题。因此,应借鉴日本经验,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范围,规范中央地方的支出范围,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以均等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时出台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在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中,不宜建立过多的专项转移项目,逐步提高一般性的转移支付。同时,应积极鼓励地方培植财源,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减少对中央财政的依赖。
(三) 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防范财政风险
与日本相比,我国的财政赤字总体规模仍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我国目前地方债务负担及隐性赤字对经济发展已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国债政策在财政对经济的反周期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将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欢迎楼主继续发表一些有见地的观点!

(这篇文章好像有点过于简单,但也有其借鉴意义。)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