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157 2
2010-08-29
看到征集学习经验的悬赏贴,于是写了点东西,那个回复贴一篇放不下,于是拿来这放放,下面是我的拙见:

一、相关基础知识

1、数学要求

西方经济学中模型比较多,因此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论述为主的。所以要学好西方经济学首先数学功底不能差。

数学分析及解析几何:经济学中所用的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中的知识非常多,从初级的宏微观经济学中就有涉及,中级的更是多,比如拉格朗日乘数法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用的相当多,一些模型的图形表示用到的解析几何知识就不用我说了吧,还有中级宏观ISLM里面的那些high长的微分方程。所以数学分析一定要学好(非数学专业的就要学好高数微积分那些内容)

高等代数:高代在初级宏微观经济学中基本上没怎么涉及和在中级的中有涉及,但非常少啦,比如一些矩阵简化计算之类的,不用当然也可以。但在高级中就开始大量涉及了,比如商品空间就是一种线性空间,一些线性空间的性质这时就开始大有用处了。

总之数分和高代是大学数学的基础的基础,数分和高代不仅是数学其他课程和经济学的基础,而且其本身的应用也非常广。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2、逻辑要求

经济学的一些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按照逻辑推理得出一套理论,然后检验之,如果这套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是符合实际的,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就会保留下来。当然自然科学理论都是这样的,但经济学,说实话,我感觉比那些高深自然科学更贴近生活,其逻辑要求就没自然科学那么高。此外,学好经济学,还要对一般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这不是要专门去研究心理学,只需要你的心理主流点就好了,如果你是非主流心理的话,你得知道大多数人的主流心理是什么样的,不然你就能得出非主流经济理论啦(开个玩笑啦o(_)o

二、西方经济学学习经验
(一).我学习的教材及其特点
初级:宏观:曼昆《宏观经济学》
      微观:曼昆《微观经济学》
特点:曼昆的教材就不多说了吧,启蒙教材,通俗易懂,但挺能引发人们对经济学的兴趣的,建议初学者看。
中级:宏观:普林斯顿大学的William H. Branson《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特点:总体思路非常清晰,从ISLM曲线开始逐渐深入,模型理论逐渐细化,难度逐渐加深,但分析具体理论的时候思维略逊一筹,而且错误比较多,经常让人纠结。
      微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特点:没感觉出什么特点,硬要说,只能是定位为中级教材那是相当的合适啊!
(二).我的总体学习方法
I.上课好好听讲
   大学的老师讲课速度非常之快啦,因此上课千万不能开小差,不然一个知识点一过,后面的就很难再听懂了,很多课前面的重要知识点都是后面的知识的铺垫,而老师只捡重要知识点讲课,因此上课千万不要太悠着,其实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并不是很痛苦的说。
我不推荐上课不听讲,下课自己看书这种方法。原因有如下几点:
1.
老师毕竟学了比你多的东西,就算你再觉得老师怎么教的不好,但他总比你知道的多吧,再说大学一些课都是教授在教,他认为的重点知识点应该大部分是重点吧,就算你认为你比老师更强,那么也要谦虚是吧,听老师讲,然后你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进步不是更快。

2.
上课在听讲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想出很多疑问吧,下课趁热问老师,效果会很好,为什么效果好,后面有分析。

3.
这点比较实际,毕竟考试题是老师出的对吧,老师出的是他讲得内容,虽然你不听也可以考得好,但听了后复习考试针对性强些吧。

4.
实际情况来说吧,基本上那些上课认真听了讲了最后考得分数都比较高,那些自己搞的,大部分(不排除天才级人物)都不高。

II下课踊跃提问题
这是在你上课思考了的前提下,才有好问题可提啦。当然你可以问上课没听懂的,但不同老师对你问上课没听懂的问题的反应是不同的啦,这我就不具体说啦,提不提没听懂的问题是你个人策略问题了。我说的提问题是指那些能让老师纠结的,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毕竟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经济学这类的社会科学太活了,而且我们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很不完善,一些理论的漏洞是常有的啦,要是你能发现并找到这些漏洞,然后用这些问题来炮轰老师,让老师纠结去吧,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啦,我可不是心理**,你想啊,老师想教会你这些东西,但事实上你考住他了相当于告诉他其实他自己也不全懂,嘿嘿,牛啊~
提问的好处大概有如下几点:
1.
在讨论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刚刚上课所讲的东西和原来所学的,老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帮你在复习,而且老师讲得可能会更深入会拓展开,这会非常有帮助。此外,老师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有时会涉及到以后要学习的一些更高深的理论,当然他不会细讲,但他会提提,你也只要知道就好了,以后学到这时,会很容易联想回来,这样容易把知识串起来。

2.
刚提到问倒老师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提升你的学习热情,提升你对经济学的兴趣,这点很重要。

3.
问问题往往不会是你一个人的专利。如果就算你是第一个上去问的,也会给那些本来想问问题但不敢问的人勇气,因为很多人都不愿做第一个,他们很“低调”,其实到后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围着老师问,虽然出现了排队的问题,但事实这样上也是好处多多。首先,你能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别人的思维,别人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其次,别人问的问题可能你也不清楚,这样老师解答了后,你的知识盲点又会少一个;再次,有时候老师时间有限,你们的讨论还在火热中,但老师要离开了,那么你和同学,那些积极性很高的同学,会继续讨论下去,而知识的探索正是存在于这些讨论中的;最后嘛,你跟同学的讨论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好,因为大家都热衷于一件事嘛,当然前提是即使观点不同也不要带情绪,要做到“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境界啊),而你更加要好的这些同学,其求知欲和热情注定其不会沉沦。

III及时复习
我们一门经济学一般一周只有一次课,这样你的复习时间就拉长了,就我的经验来说,我一般下课回寝的路上就想想今天讲的什么内容;然后是过了半周,仔细看看书,看细节,毕竟老师讲的都是重点,会漏掉一些细节;再就是下次上课前五分钟回忆下上次讲了些什么。这样的话,不仅上次的内容记得很牢,而且下次的听课也会比较容易(我是不预习的那种),因为学过的知识点都很熟嘛。
IV考试前归纳总结
学完后,再看全书你如果感觉其实这书讲得内容真少啊,那你就基本上学会了这书。说真的,将每一章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的话,每一章的讲那么多,事实上就一页A4纸的有用内容(字大小也就4号字大小吧),其他的只是解释啊,例子啊,那些因为你已经学通了,所以丢开书也能解释,也能分析例子了。期末前复习也就把每章的核心内容提归纳到纸上,将知识串起来,看看作者是按个什么思路来写这本书的,基本上考试90以上绝对不是问题啦。
(还是放不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8-29 15:22:42
(三)具体学习策略
初级的宏微观经济学:学习初级的宏微观经济学就好比学习小学和初中的数学一样,都是些很简单很基础的东西,是从零到一的过程。由于难度很小,所以重点学习其分析问题的方法,了解分析问题的角度,再就是多看课本上的例子,要对经济学有个很直观的映像,此外看例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些例子很有趣,可以提高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这一点是大有裨益的,我认为这也是学习初级经济学的最重要的目的。
中级经济学:
宏观:由于我们学的书的章节之间的逻辑性很强,我主要会关注这个逻辑,也就是作者章节安排的思路,弄清楚这点会比较容易的把前后的内容串起来,以至于不是那么的散乱。宏观经济的模型都比较的大,比如ISLM曲线就讲了4章,而且内容比较纠结,所以有些同学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我理解ISLM曲线主要是靠图形来理解的,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清楚其前提假设。图形理解了,就很容易用假设推出那些high长的微分方程了。我们书中是理论结合政策在讲的,在讲政策篇时,就可以自己推出哪些政策会带来什么影响了,不仅是对前面的知识的复习,而且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运用。再后来就更难了,就是些消费模型、投资模型,要学好这些,关键还是理解并记忆假设,因为模型很多,不同点就是这些模型是在不同情况下用的,所以记清假设是关键。假设理解了,后面的推导也没有数学一些题目推导难。
微观:上起微观的感觉就是像上高中的数学一样,感觉章节间联系没有宏观那么紧密了,但有些章节联系还是挺紧密的。比如说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这两章吧,我问了很多同学,他们理解的是用成本最小化算出的东西和利润最大化算出的东西是一样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回答不准确,我认为成本最小化的适用范围更广,为什么是这样,还是大家自己想想吧。此外,还感觉比较理性的人学起微观来说比较容易,因为你的观点会与课本的一致嘛。总之,既然知识点比较散一点,就把每个点都弄清楚,毕竟是基础嘛。
(四)课外拓展
既然是学社会类科学,所以一定要接触社会,在社会中去体会经济学,所以在课本学习之余,一定要多看看课外的东西,比如个人推荐常上人大经济论坛,里面是大家的智慧;再就是东方财富网,里面有很多宏观方面的资料数据,很有用的。再就是多看经济类报纸和杂志。
(五)学经济学的一些感想
我高中是个纯理科生,一直都没接触过经济学,那时对经济学完全没有概念,只对数理化生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物理,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门学科,但在家人的极度劝说下还是放弃物理进了经管院,而且当时想,既然不让我学物理,那我也要先打好数学基础,以后来研究物理,于是就进了数理经济这个专业,这个专业事实上是个双学位,既拿经济学位,又拿数学学位。但后来真正开始学习了西方经济学后,觉得西方经济学也非常有意思啊,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些让人头痛的成片大论的官僚话语,而是用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看待这个世界,觉得相当的有趣。而且西方经济学很多东西并不靠死记硬背,而是像学物理一样,靠理解靠逻辑,于是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而且越学越感觉经济世界和物理世界有好多地方都很相似,都分宏观和微观,都是建立理论模型然后检验,而且没有万用的模型,不同的条件下可能某种模型就可能不适用了,这是研究方法上的相似;此外,我觉得有些具体的东西也很相似。比如说均衡这一点吧,物理上,一个物体会受到很多力的作用,最终它会形成一种状态,比如静止状态就是力的均衡、波动之类的,外界一点扰动就会让它失去这种状态;而经济学中,有一个“看不见的手”,他就好像是力一样影响着总体经济,最后让经济达到一种状态,外界的任何一种扰动都会让其改变状态,而每种状态就是一种均衡。这些相似点真的非常非常的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曾经思考了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想也许这就是哲学吧,研究上帝建立这个世界的学科,或者这只是我们人类看待这个世界的逻辑的相似性吧,而数学正是研究这种逻辑的学科。我是觉得研究下这东西挺有意思的,如果真能得出什么结论,比如物理世界的空间和经济世界空间有着什么内在的联系,如果找到平行之类的关系,那么新一代诺贝尔奖得主又诞生了,当然这很难做到,我也只是提提。学到后来就会感觉经济理论和物理理论真的没两样,大的区别无非就是:第一,经济学理论不好验证,物理的大部分好做试验;第二,经济学理论没物理学成熟完善;第三,经济学理论没有物理理论容易用于实际。第三点区别想必大家也会有体会,用起来真的不容易,学到中级宏观也只能分析下比如国家调高了0.5%准备金率的影响之类的一些东西,而且还不是量化分析,只能定性分析下。因此再次强调下一定要对每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滚瓜烂熟,不然学了也白学,不熟的话用了也是瞎用的,结论都是错的,搞学问教别人就会误人子弟,所以说记不熟的话后果很严重啦,当然,除非你以后完全不涉及这些东西,真是这样的话那你现在又何必学呢,留点脑空间想点别的事不好吗?不过,凡事都不要急,先利用所学的分析些小政策还是有很多益处的,分析多了就熟了嘛,而且分析出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不符的话,就趁此机会找找原因吧,如果是你的分析出问题了,那么你这次找到问题所在,下次就很可能避免,如果你确信你按现有经济理论没分析错,OK,恭喜你,你找到了经济学理论漏洞了,速度建立一套能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论吧,说不定哪天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你的,当然 ,第二种可能性概率很低啦,不过不是没可能!
总之呢,学习经济学就像学习数学一样,不要仅仅学习它里面的知识,还要跳出来,学习这门学科发现问题,看待事物,分析研究的思维,我认为这才是学习。
PS: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内容就一点点而已啦,我就不在这总结啦,大家总结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8-31 10:50:53
乘着在学校多看点书吧,呵呵,中级宏微观还有好几本经典书你还没看呢,一句话就是多看多思考,有老师教和请教是种幸福,好好珍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