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征集学习经验的悬赏贴,于是写了点东西,那个回复贴一篇放不下,于是拿来这放放,下面是我的拙见:
一、相关基础知识
1、数学要求
西方经济学中模型比较多,因此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论述为主的。所以要学好西方经济学首先数学功底不能差。
数学分析及解析几何:经济学中所用的数学分析和解析几何中的知识非常多,从初级的宏微观经济学中就有涉及,中级的更是多,比如拉格朗日乘数法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用的相当多,一些模型的图形表示用到的解析几何知识就不用我说了吧,还有中级宏观ISLM里面的那些high长的微分方程。所以数学分析一定要学好(非数学专业的就要学好高数微积分那些内容)
高等代数:高代在初级宏微观经济学中基本上没怎么涉及和在中级的中有涉及,但非常少啦,比如一些矩阵简化计算之类的,不用当然也可以。但在高级中就开始大量涉及了,比如商品空间就是一种线性空间,一些线性空间的性质这时就开始大有用处了。
总之数分和高代是大学数学的基础的基础,数分和高代不仅是数学其他课程和经济学的基础,而且其本身的应用也非常广。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
2、逻辑要求
经济学的一些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按照逻辑推理得出一套理论,然后检验之,如果这套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是符合实际的,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就会保留下来。当然自然科学理论都是这样的,但经济学,说实话,我感觉比那些高深自然科学更贴近生活,其逻辑要求就没自然科学那么高。此外,学好经济学,还要对一般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这不是要专门去研究心理学,只需要你的心理主流点就好了,如果你是非主流心理的话,你得知道大多数人的主流心理是什么样的,不然你就能得出非主流经济理论啦(开个玩笑啦o(∩_∩)o)
二、西方经济学学习经验
(一).我学习的教材及其特点
初级:宏观:曼昆《宏观经济学》
微观:曼昆《微观经济学》
特点:曼昆的教材就不多说了吧,启蒙教材,通俗易懂,但挺能引发人们对经济学的兴趣的,建议初学者看。
中级:宏观:普林斯顿大学的William H. Branson《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特点:总体思路非常清晰,从ISLM曲线开始逐渐深入,模型理论逐渐细化,难度逐渐加深,但分析具体理论的时候思维略逊一筹,而且错误比较多,经常让人纠结。
微观: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特点:没感觉出什么特点,硬要说,只能是定位为中级教材那是相当的合适啊!
(二).我的总体学习方法
I.上课好好听讲
大学的老师讲课速度非常之快啦,因此上课千万不能开小差,不然一个知识点一过,后面的就很难再听懂了,很多课前面的重要知识点都是后面的知识的铺垫,而老师只捡重要知识点讲课,因此上课千万不要太悠着,其实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并不是很痛苦的说。
我不推荐上课不听讲,下课自己看书这种方法。原因有如下几点:
1.
老师毕竟学了比你多的东西,就算你再觉得老师怎么教的不好,但他总比你知道的多吧,再说大学一些课都是教授在教,他认为的重点知识点应该大部分是重点吧,就算你认为你比老师更强,那么也要谦虚是吧,听老师讲,然后你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进步不是更快。
2.
上课在听讲的过程中边听边思考,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想出很多疑问吧,下课趁热问老师,效果会很好,为什么效果好,后面有分析。
3.
这点比较实际,毕竟考试题是老师出的对吧,老师出的是他讲得内容,虽然你不听也可以考得好,但听了后复习考试针对性强些吧。
4.
实际情况来说吧,基本上那些上课认真听了讲了最后考得分数都比较高,那些自己搞的,大部分(不排除天才级人物)都不高。
II下课踊跃提问题
这是在你上课思考了的前提下,才有好问题可提啦。当然你可以问上课没听懂的,但不同老师对你问上课没听懂的问题的反应是不同的啦,这我就不具体说啦,提不提没听懂的问题是你个人策略问题了。我说的提问题是指那些能让老师纠结的,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毕竟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经济学这类的社会科学太活了,而且我们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很不完善,一些理论的漏洞是常有的啦,要是你能发现并找到这些漏洞,然后用这些问题来炮轰老师,让老师纠结去吧,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啦,我可不是心理**,你想啊,老师想教会你这些东西,但事实上你考住他了相当于告诉他其实他自己也不全懂,嘿嘿,牛啊~
提问的好处大概有如下几点:
1.
在讨论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刚刚上课所讲的东西和原来所学的,老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帮你在复习,而且老师讲得可能会更深入会拓展开,这会非常有帮助。此外,老师在解答问题的时候有时会涉及到以后要学习的一些更高深的理论,当然他不会细讲,但他会提提,你也只要知道就好了,以后学到这时,会很容易联想回来,这样容易把知识串起来。
2.
刚提到问倒老师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提升你的学习热情,提升你对经济学的兴趣,这点很重要。
3.
问问题往往不会是你一个人的专利。如果就算你是第一个上去问的,也会给那些本来想问问题但不敢问的人勇气,因为很多人都不愿做第一个,他们很“低调”,其实到后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围着老师问,虽然出现了排队的问题,但事实这样上也是好处多多。首先,你能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别人的思维,别人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其次,别人问的问题可能你也不清楚,这样老师解答了后,你的知识盲点又会少一个;再次,有时候老师时间有限,你们的讨论还在火热中,但老师要离开了,那么你和同学,那些积极性很高的同学,会继续讨论下去,而知识的探索正是存在于这些讨论中的;最后嘛,你跟同学的讨论会让你们的关系更好,因为大家都热衷于一件事嘛,当然前提是即使观点不同也不要带情绪,要做到“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境界啊),而你更加要好的这些同学,其求知欲和热情注定其不会沉沦。
III及时复习
我们一门经济学一般一周只有一次课,这样你的复习时间就拉长了,就我的经验来说,我一般下课回寝的路上就想想今天讲的什么内容;然后是过了半周,仔细看看书,看细节,毕竟老师讲的都是重点,会漏掉一些细节;再就是下次上课前五分钟回忆下上次讲了些什么。这样的话,不仅上次的内容记得很牢,而且下次的听课也会比较容易(我是不预习的那种),因为学过的知识点都很熟嘛。
IV考试前归纳总结
学完后,再看全书你如果感觉其实这书讲得内容真少啊,那你就基本上学会了这书。说真的,将每一章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来的话,每一章的讲那么多,事实上就一页A4纸的有用内容(字大小也就4号字大小吧),其他的只是解释啊,例子啊,那些因为你已经学通了,所以丢开书也能解释,也能分析例子了。期末前复习也就把每章的核心内容提归纳到纸上,将知识串起来,看看作者是按个什么思路来写这本书的,基本上考试90以上绝对不是问题啦。
(还是放不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