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市总工会宣布在10家重点区域、行业试点工资集体协商;7月23日,市总工会称将建立首个职工收入分配专业委员会;8月9日,在市总工会的倡议下,淡出北京人生活多年的广播体操重归京城……今年以来,市总工会,这个有着60年历史的群众组织成为了愈发活跃的角色,其工作领域几乎覆盖了京城所有劳动者。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部门目前正在筹措增强“独立性”的改革,基层工会主席有望不再端企业的“饭碗”。
本报讯 今后,北京基层工会主席有望实现工资由上级工会负担,“经济命脉”与企业脱离。这意味着,北京将首次出现“身份独立”的基层工会主席。此外,市总工会还将酝酿基层工会主席直选、外派等方式,加强基层工会独立履行职责的能力。这是记者从市总工会获悉的消息。
“工会主席的工资是由企业发放的,你不听话,企业可以解除你的合同。”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会干部和企业之间形成的依附关系一直难以切断,因此很多工会主席难以独立履行职责。
为了避免工会主席维权时遭遇“身份尴尬”,现行的工会主席产生办法已经作出了一些相关规定。据市总工会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类在京企业,工会主席的产生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要求。比如工会主席不得同企业负责人存在亲属关系,“但在一些非公企业中,工会依然难免成为企业的管理工具。”
针对此问题,市总工会已经开始酝酿破解办法。市总工会表示,目前北京一些区域联合会工会主席已经尝试实现“外派”,即工会主席不从本区域、行业的企业产生,而是委派专职的社会工作者担任,“这样,它的独立性更高,话语权更强。”该负责人说。
下一步,市总工会计划在中小型基层企业中启动工会主席“直选”试点,从产生形式上提高民主程度。此外,基层工会主席还有望从薪酬体系方面“切断”和企业的联系,不再端企业的“饭碗”。届时,工会主席可以不再由企业发工资,改由上级工会发放,市总工会有望通过专项资金负担基层工会主席的工资待遇。近期,北京已开始和一些外省市切磋、调研此项工作。
■ 对话
“增强独立性是工会改革出路”
新京报:从“福利工会”转变到现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工会,你怎么看待这个变化?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以前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是“单位制”,个人生老病死全部通过单位系统来完成诉求和表达,无须借助工会。这样的体制之下,工会发挥自身作用的机会不多。现在单位制已经衰败瓦解了,就业是灵活的,这样工会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新京报:除了微观的维权之外,宏观来看,工会的作用和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哪里?
邓国胜:如果通过分散的个体维护权益,会造成社会的无序:首先资方难以顾及这些诉求,再有就是容易引发极端暴力行为,工会组织的存在有利于社会稳定。不过必须指出,很多时候工会做得还不够,比如“富士康事件”中,工会严重缺位。
新京报:目前的工会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还需要怎样的变革?
邓国胜:这些年工会有很大进步,但其活力仍然不能够满足所有职工的利益需求,仍然需要改革,改革的出路是必须强化独立性。目前很多基层工会还存在国企工会无作为、私企工会站在资方一边、不能维护职工利益的问题。强化独立性的首要一点,是工会主席要进行真正的选举,不能由上级任免。
另外,职工也必须积极参与工会生活,老百姓很多时候是事不关己便不予理会,这也是制约工会发展的一个弊端。
■ 人物
工会主席越管越“宽”
两名公务员、两名助理、3名协管员,这是龙潭街道工会主席刘锐的全部“人马”。每日,这支“部队”要忙碌到晚上6时。
“过去,我们只管检查企业发放的工资是不是达到了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现在需要帮助每个单位的职工同老板协商。”刘锐说。如果遇到辖区单位发生劳资纠纷问题,3个协管员还需要帮忙调解。调解中,刘锐发现很多职工不太懂法,于是便定期“普法”,开设了法律讲座。后来,除了劳动方面的法规之外,针对时下离婚率上升、财产继承日益复杂等社会问题,讲座的内容又加入了婚姻法、继承法。
有年轻人反映,长期在写字楼里闷头工作,婚姻状况不好解决。于是,街道工会又专门为此研制了一套帮助单身职工“婚配”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