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转贴一篇精彩的网文
大学教育体制弊政顽劣而不自知,教学、科研的量化管理和大跃进式的发展观,写就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堕落历史,21世纪更加变本加厉。
曾几何时,大学成为全社会有志青年向往的圣地,大学,总是和这样一些庄严而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殿堂、学府、精神家园、学术前沿、净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栋梁、自由民主、天之骄子、民族未来等等,从苏格拉底的大学理念开始,大学一直是作为一种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空间而存在。她的职责是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关怀、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独立个体为目标为理性的国家培养合法的公民。大学,她不应该只是培养工具的场所,也不是容忍政客的官场,她最不应该的是成为一个交易市畅 但是这一切“不应该”在今天的中国大学都成了顺理成章的主流,成为一个模式被纷纷克漏 当前,我们的教育体制虽然标榜的是一种义务式教育和公民、公益性教育,但是实际上我们所推行的不过是一个什么也不是的怪胎模式:一方面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教育作为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延续工程,必须强力实行某种精神理念的种植,要实现标准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方面,由于大学传统与大学精神本体的强大影像力,使大学在实行这一标准化时,本身无法避免地会出现所谓的反意识形态(即“自由化”)的思想,所以,大学教育在当局看来她既是必须加强的又是不能放心的,由此造成现在的大学教育处于一个十分难以恰当定位的尴尬境地,于是在市场化面前,大学在保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产业化方式寻求生存空间。政府实际上在这里是不负责的。一旦把大学置于市场的惊涛骇浪当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向哭穷的大学、一向神圣的大学突然之间就放弃了曾经的圣洁形象,疯狂的加入全社会捞钱的潮流,而且更加虚伪更加残酷更加无耻,因为在换取最大化利益的过程中,大学投入的成本是精神的价值,牺牲的代价是整个大学传统和大学师生乃至于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大学弊政如今越来越明显地这样显现出来:一是校长负责制成为校长、书记及其同仁的独断制,所谓改革方案也好、教师考评也好,从来就是自上而下的,对于教育改革、大学改革这样一种重大公共事业的的纲领措施,如果不广泛经过师生的认可而强力推行,其结果是任何改革不过都是带着个人色彩的盲动,权利效应在大学里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一切以市场化为标准,而法律尚不健全的今天,权力就意味着对利益的侵占,这在我校正在实施的改革方案中成为了一个“亮点”,庞大的行政机构、严重的脑体倒挂现象已经无端侵害了教师的利益,同时这个侵害总是因为有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得以取得合法化,因为规章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考核程序的实施实际上就掌握在同一组人手中,并且一旦规章发出,它就成为一个标准,任何教师有无不同意见一律视为默认,余下的工作就会非常顺利!更为荒唐的还是,同一级别的教授和行政人员居然实行双重标准,一个副教授要升教授,除了教学工作量以外,还必须有科研成果的杠子、还必须有教书育人的成果,还必须通过学生对其教学效果的打分等等,但对于一个副处长升任处长,无非就是上面的态度和本人的要求而已……这些大家都明白的不公平,其实要算到“教育”弊政上似乎还很勉强,因为行政系列根本就与教育不搭界,但是这个本身属于人事制度的东西,它无处不在影响着教育,因为,如果我们客观地看,对于教授的苛刻,对于行政服务系统的“宽厚”,实际上我们很容易看到所谓聘任制中的私营企业的影子,在这样的大学里,基本权利不断受到侵害,还哪有什么科学民主的奢望?教学作为主体在今天的大学实际上成了叨陪末座的角色,充当这种角色,你不耻辱吗?
二是产业化和市场化造成大学教育的本末倒置。无论是灌输国家意志还是延续人文传统,作为大学的起码职责,应该而且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一个大学的核心目标,这个核心目标的核心又必须围绕教育这个实际环节。只有在今天这个经济时代,才会有所谓“为教育、学术而经济”还是“为经济而教育、学术”的问题。按我对国务院关于“产业化”的理解,应该是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可以进行产业开发,你可以去炒股票你可以去开发地产你什么都可以作,单单不能把教育本身作为产业来经营。在最初听到产业化呼声的时候,我天真地认为(事实上也应该是这样),大学的事业可以划为两个部分,产业和教育,产业负责为教育提供经济基础,产业的盈亏都不可动摇教育的神圣!但是目前产业化的结果是大家都将教育本身作为资本甚至赌本,去发展所谓教育经济!这不知道是国务院的初衷还是下面理解的偏差,或者是因为大学除了教育本身以外根本就找不到别的资本使然?由于市场化在大学里的非常规演进(这里的非常规指大学进入市场没有遵循起码的经济原则,仅仅是将国家资产作为资本进行简单的买卖,买卖权以及价格的定位完全掌握在没有起码经济训练的人手中,用行政事业的方式从事着经济行为,连成本核算概念、市场――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也不考虑),教育腐败随之应运而生,无限膨胀的欲望从此笼罩在大学上空。
所谓本末倒置的判断,我基于这样的实际经验――大学纷纷扩招的实际理由并不是像宣称的那样让更多的人受教育,而是为了滚滚财源。因为大学完全从市场的角度来考虑其规模,生源实际上就是市场的代名词,高昂的学费就成为大学迅速奔小康的保证!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几乎是完全放弃教育。就我所见,在我的学校(相信所有的学校都一样),每年招生季节是最让某些人兴奋的时候。(至于招生环节的腐败与黑箱我在此不赘述,我当然也无法更无需去收集证据,因为完全可以想象,最近关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黑钱事件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切身感受的是,像我身处的这个“三闾”大学,不足350亩的校园,教师不到1000名、只有一撞8层的教学楼,居然能够接受13000多名学生,过重的负担以至于教师全部成为讲课机器,因为教室不够,很多课程就安排的周末和晚上,学生可以轮流上课,而教师和教室永远没有轮空的时候,有相当部分老师每周上30多节课,最多的每天就要从早晨到晚上上10节课,因为如此重压,我们学校把大学标准课时从每节50分钟压缩到40分钟,每天上午安排5节课、下午安排3节课,晚上安排3节课,也就是每天11节课。不仅如此,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室少,很多专业必修课都还得采取大班制,一个巨大的教室常常容纳近200人,这样长期疲惫的上课和这样超规模的班制,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老师在无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所谓任务不过就是在讲台上站满那几十分钟,挣得他该得的课时费,他们在为任务忙碌而不是为教育忙碌,他们晨昏不辨、“宠辱皆忘”、行色匆匆,不过是为了一个工作量的指标,当然也并不排除少数善良的老师因为实在不忍心看这些孩子们被荒废的一点点恻隐之心。说白了,这样冲锋陷阵的结果,在我们得意洋洋地宣扬培养了多少多少人才的数字的时候,只有天晓得这个数字背后有多大的真实性。这还是其次的问题,关键的还是,在紧张的教学任务中,教授们已经无暇顾及所谓学理、所谓知性的建立,连标准的装配都谈不上了,更不能期望所谓人文传统的延续。
在市场欲望蛊惑下的欺骗性教育里,我们除了残次品和市侩外,我们还能向社会输送什么?在学校迅速脱贫奔向小康的路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教育被金钱强奸后的奄奄一息,是理想被践踏过的尸横遍野!
成人教育被看成是大学的另一棵摇钱树,在没有市场化以前,成人教育的确可以被认为大学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重要一翼,行使着特别重要的职责,也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一旦沾染了金钱的臭味,一切都变得可疑。鄙人作为全国最差的大学中最优秀的教师,每年必然会被派往一个又一个成人教育面授点,须知,在80年代,被授以成人教育权利的老师都必须是精心挑选的,上课扎实而深入,而那时的成人学生都经过严格的考试和筛选,都是各地推选出来的精英,教学双方都十分珍惜十分努力。而现在呢,情况则大不相同,就我所上的文学课程来说,有几个关键问题让我“出离愤怒”,一是学生来源万分可疑,因为上课的过程中你完全可以感觉到他们犹如一群白痴,对你费力讲授的东西一脸茫然,起初我检讨自己的讲课方式,继而怀疑课程设置,但很快我就彻底明白他们茫然的道理了。我上专科升本科的“新时期文学”课程,在我的意识里,任何一个专科生起码应该在专科阶段学过“当代文学史”之类,所以对新时期文学应该不陌生,只是一个深入的问题,后来我才发现,我的这些“本科生”,大多数拿的专科文凭都不是中文专业的,他们来自当前中国大学专科所能开办的几乎所有的专业:数学、生物、外语、历史、德育甚至音乐、体育!这个结果把我吓得不轻,问他们为什么要中途转科,回答更让我无法言说,他们说中文好过关,容易拿文凭,不过是死记硬背而已。再说了,他们也并非想这样像白痴一样来学,是因为当地所在单位强迫他们读本科,为本单位学历结构作贡献。这个难堪的现实,就把大学推到了与学生以文凭合谋欺骗社会的轨道上,至于这一点,天地良心,大学最为清楚。二是教育目的完全异化,因为在每次面授动员的时候,我听得最多的就是要保证及格率和过关率,这个保证完全可以翻译为是对市场占有率的保证,对收入的保证!谁都不必管什么教学效果人才质量!其他课程其他系科我不知道,对于大多数文学知识相当于小学水平的学生来说,我保证其及格的手段只有一个――放水!一般在校本科生必须一学期才能学完的课程,在函授时仅仅安排3、4天时间集中拉完,即使老师是天才,学生是天才也不能胜此重任,我不“放水”我怎么向人民以及人民币交代?――我耻辱啊,我是教师!
每当我看见充斥学校各个角落的学生,看见由最简易的民工房改成的学生宿舍,看见他们在酒吧、在夜总会流连的时候,每当我看见学生越多图书馆越冷清的时候,我都不禁要问,他们的父母真值得化血汗钱将他们送到这里来虚度吗?他们既然在这里什么都不能得到,值得赔上4年的青春吗?这样的大学能给他们什么?冷漠、自私、虚伪、对财富的欲望、对知识的轻慢,还有对大学精神本身的侮辱!如果仅仅是为了将大量中学毕业生赶进一个有围墙的地方圈养起来,以暂时缓解社会就业与治安的问题,我们又何必这样去寻找光明的理由,让大学来蒙此羞辱?每当看见媒体上赤裸裸的招生广告,我也不禁要问,一个大学的广告居然比普通商业广告更加恬不知耻,中国大学除了金钱就没有其他可以追求的吗?至于抢夺生源、空许承诺、营私舞弊等而下之的做派比商场更为惨不忍睹,基本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了!
大学扩招,种下的即使是龙种,最终收获的也一定是跳蚤!
到此,有必要再次提及我们的那个因贫困而自杀的女生,她的生命或许是绝对的社会贫困、或许是中国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夺去的,但是大学难道就有理由躲在这个社会问题的背后庆幸自己的面前有挡箭牌吗?在公平原则危机的今日,我们不但毫无选择地维护着制度的非法性,而且承担教育主体任务的我们,从来也不追问自己在巧取豪夺的社会中是个什么样的角色。我想问的是,在我们理直气壮地声称“为稻粱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在社会苦难的现场别过脸去吗?在我们实行收费教育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在探询那些来自农村,经过千辛万苦考来的学生,他们的学费是怎样筹集的呢?而在我们的大学里,又有几个官员了解贫困学生们手中有多少帐单呢?当一个政府把本来该自己承担的教育任务通过所谓市场化改革,转嫁给社会和大学以后,政府职责通过学校当局来行使的时候,急功近利的大学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深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