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735 4
2008-10-27
  此情绵绵( 代序)

 

此情绵绵

 

 

当美国首都华盛顿依然为残雪所覆盖时,中国的北京已经是杨絮满天的早春。一九九四年的春暖花开时节,我公务回到了阔别六年多的北京。一天晚上我到位于西郊的解放军艺术学院看望过去的两位英语学生,红和珊。久别重逢,我们在她俩的集体宿舍里聊到通宵, 谈得很开心。红问我,“老师,你大概很久没有这么开心了吧?”是的,我真得很久没有这么开心,没有这么捧腹大笑。

 

谈到我的母校时,伶牙利齿的红说:“哈佛真是有名啊,能在那里读几年书,我死了都行。”我说:“幸亏哈佛没有戏剧表演专业”。珊在一旁付和道:“老师,你快给我们讲讲哈佛的事吧。”

 

我跟她们讲了很多哈佛的事。告诉她们在哈佛餐厅晚餐有五种冰激淋可供挑选,把爱吃甜食的两个女孩说的心驰神往。

 

当我即将告辞时,红取出古筝,我预感到离别的缠绵和艰辛就要到来。红拨动琴弦,一串熟悉的音符缓缓流出。《何日君再来》,那并不是最喜爱的古筝曲,然而此时此刻,红演奏此曲子的寓意和寄托明白无误。音乐的微妙在于它比赤裸裸的语言更能表达出那种让语言感到苍白无助的情感。这种情感撞击我的心扉,热泪盈眶。

 

两位从事艺术的中国女孩也向往哈佛,我为母校骄傲,也萌生写这样一本书的最初愿望,写写哈佛的事,为我的这俩位学生,也为有兴趣留学美国哈佛、斯坦福或其它大学的弟弟妹妹们。

 

再见到红和珊是一九九五年的一个冬日。那天傍晚,她俩冒着三九严寒,在北京的交通高峰期驱车两小时从西郊白石桥来王府井看我。正在王府饭店大堂等候的我,看到风尘仆仆,却依旧优雅美丽的她俩步入饭店大门时,一阵欣喜,一阵激动,赶紧迎上去,紧紧拥抱她们良久。那时,我感到我真的很喜欢她们,很爱她们。真想为她们作些什么。

 

真正开始动笔写,只是几个月前的事。去年夏天,人民出版社副主任王寅生在一次聚会中建议我把在斯坦福和哈佛读书的经历写下来,并表示书写好后,将由人民出版社或作家出版社出版。他对我说:你的书会很畅销的,因为它将反映一个明显地不同于纽约的北京人和东京的上海人的留美学人的生活。他对我有信心促成了我下笔的决心。

 

时至今日,红和珊已先后出嫁。远隔重洋,加上我掉失了她们的呼机号码;而且,北京的电话号码也改了;我常常在外奔波。由于这种种原因,我没有及时给她们送去结婚礼物。为此我一直感到不安。更使我感到深深内疚和悔恨的是,我终于不能如她们所愿,娶她们中的一人为妻。现谨以此书献给她们,红和珊,也献上我永远的祝福。

 

这大半年来,这本书的书稿在电脑的硬盘里,跟随我走遍散落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上的多个城市:华盛顿,纽约,瑞士巴塞尔,巴黎,新加坡,悉尼,北京,上海,南京,大连,武汉,成都等地。它是在旅途的颠簸和工作的间隙中完成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跳跃起伏也在书中留下了种种痕迹。华盛顿的清逸构成了书的基调;纽约的喧闹参入了生气;巴黎的浪漫注入了柔情;巴塞尔的古色赋于它以雅致;新加坡的炎热带来了躁动;悉尼的大海让它辽阔;对故乡中国的深深眷念赋予它赤子真情。

 

仿佛是上苍的恩赐,我曾有幸在美国东西部这两所最负盛名的大学里度过了生命中最美好的五六年时光。有时候我觉得红讲的真对,有了那一段时光,可以死无遗憾。

 

谁说求学时代只是被动地学习,获得立身之道以进入社会。我相信,学校岁月可以作为人生中美好的篇章而独立存在。当我在旅途中,在远离母校的地球的某个地方,打开电脑续写书稿时,常常利用远程联网浏览哈佛和斯坦福的网页。每当首页上那些对我已经很熟悉的母校风光缓缓出现在屏幕上时,我依然象见到久违的朋友一样激动不已。

 

这几年我回中国时,常在在商店、办公楼和酒店里看到一些少男少女在上班。他们做着接电话打开水端盘子看柜台扫房间的工作,单调重复,周而复始。我感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黄金岁月豆蔻年华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早九晚五的上班族,而应该在学校里度过。在课堂里听教授讲课;在图书馆的书海里遨游;在运动场上龙腾虎跃;在校园幽静的林间小路上漫步;在食堂改成的舞厅里欢歌起舞;在室友一大堆的宿舍里高谈阔论。如果我的这本小书能够重新唤起那些过早离开学校的弟弟妹妹们对校园生活的向往,不管是美国的大学还是中国的大学,不管是大专、本科还是研究生院,则我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挑灯笔耕算是有了收获。

 

正是由于这个基本想法,这本书虽然题为《斯坦福·哈佛·华尔街·华盛顿》,但它着重的是这两所大学。关于华尔街和华盛顿,书中只写我求学期间在这两地工作和实习的一些经历。虽然我毕业后重返华盛顿和华尔街,但这之后的所见所闻之丰富已不是这本书所能涵盖的。

 

当这本书终于即将脱稿时,我为难起来,是为了不久前的一件事。

 

那天去朋友家看幻灯演示,所放的幻灯是朋友夫妇在欧洲旅游时所摄得的近百张照片。每张幻灯片都有他们俩在,有全身,有半身,有大有小,身旁身后是欧洲名胜风光。我觉得很好。可是,离开朋友家的路上,同去观看幻灯的一人对我说,那些幻灯没意思,每张都有主人在,遮住了风光,不知道他们是请我去看欧洲风光照片还是看他们二位的尊容。他的话,使我暗吃一惊。心想,这应该是事先可预期的。如果你只想看看风光,你可到图书馆看很多印制精美、摄影优秀的欧洲风光画册,大可不必跑去看幻灯。朋友夫妇的照片之所以有意思,正是由于他们的身影,这使得照片变得独一无二,为风光摄影所不能取代。

 

这本书也一样,处处有作者的身影和足迹。它只写与作者的生活、学习、工作、感受有关的人、事和景。它不是留学指导,不是美国大学生存手册,不是人物传记,不是旅行随笔,也不是投资指南,炒股速成。如果读者只想了解斯坦福、哈佛、纽约、华尔街、华盛顿、以色列、美国的教育界、美国的金融界、美国的艺术界,或者书中提到的多位总统、学者、名人的话,则有很多书籍会提供更详细的介绍。

 

 

 

陈琳

一九九八年六月脱稿于美国佛罗里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7 12:14: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0-27 07:40:00
拜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7 11:01:00
更使我感到深深内疚和悔恨的是,我终于不能如她们所愿,娶她们中的一人为妻。
---这话怎么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7 12:27:00
以下是引用soccer_126在2008-10-27 11:01:00的发言:
更使我感到深深内疚和悔恨的是,我终于不能如她们所愿,娶她们中的一人为妻。
---这话怎么说?

三楼的,抓重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0-27 17:17:00

哦,不好意思,跑题了~~

黄金岁月豆蔻年华的他们不应该成为早九晚五的上班族,而应该在学校里度过。在课堂里听教授讲课;在图书馆的书海里遨游;在运动场上龙腾虎跃;在校园幽静的林间小路上漫步;在食堂改成的舞厅里欢歌起舞;在室友一大堆的宿舍里高谈阔论。--这个还是令人无限怀念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