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4日 14:09
红网
近来看到不少人提到中国的高校改革时经常提到教授治校、专家治校,但殊不知教授治校也是有其独特的生存土壤的。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当前的高校怕也难以成活。
其实反观中国的高校校长们,倒也不尽是些“肉食者”。全国有名的几所高校,像北大、清华、复旦、武大等的校长也都是在某些领域具有相当影响的教授博导,但却不见得能把这几所高校推向改革的前沿,与世界名校相抗衡。尚未破壳的南方科大不知会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引向何方,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高教弊病不是单纯的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就可以药到病除的,积年沉疴,还需慢慢调理。
时人经常列举当年西南联大的光辉事迹以批评当前的高等教育。诚然,谁也无法否定当年的不得之举所创造的伟大业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学者大师,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巅峰。经常有人说西南联大在那么动荡艰苦的环境下,还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栋梁之才,而在如今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条件都极大丰富的时代,大学却不断堕落,借此言来论证教授治校的优越性。殊不知,联大的成功也正是建立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之下的,没有那个特殊性,教授治校的优越性也就要大大缩水。
西南联大的管理机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权力管理机构校务委员会,一个是有很大威望的咨询机构教授会。校务委员会由教务会民主推选组成,从上到下,机构简约,校长负责,教授任要职。所以,它看起来更像是学术机构,纵然存在权力管理机构,但仍然让行政色彩服务于学术教学研究要求,行政权力基本上不会大面积渗透在教学研究领域中。在这里,行政权力是不被强调的,无论是在潜意识里还是表面上,强调的都是管理教育成效。然而,现在的大学却不同,行政权力的渗透无处不在。行政权力,级别官衔被潜意识着重强调,虽然表面上披着重教育抓管理的外衣,但仍然掩饰不了内在的本质。绝大部分的“强调教育与管理”都是为了权力而服务的。
其实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中,行政权力地位是极其不稳定的,朝升夕落大有可能。教授学者对权力的需求也就相当有限。所以,一方面可以保证学术与教育的纯洁性,另一方面又不必费心去设置机构防止大学内的权力泛滥,过分强调行政权力。教授全心全意扑在教学科研上面,无暇多顾,是其为真正的教授治校。而现在的社会环境与大学是正好相反的,是其虽然有教授校长、专家院长亦难以实现教授治校。
当时的西南联大虽然与国民党及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绝不是像现在绝对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当初建校伊始,由三位校长来负责: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但后来,张、蒋二位退居二线留守重庆,从国民****教育部方面谋求对西南联大的支持。由此可见,当时的联大只是在争取物质方面的支持,并不是在国民党的领导之下的,所以相对来说,减少了很多外界对教学的干预,尤其是权力的干预,没有部门来扼制联大的咽喉。在这样的一个大学内,没有权力的恶性渗透,学术与教育都保持了其自身的纯洁性,自由与民主又能得到发展与实践,想不实行教授治校都难,成绩惊人也就理所当然。
但当前的中国是绝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既无法保证行政色彩的最小化以及权力的的义务化,脱离领导更是不可能。西南联大的教授治校模式无法治疗当前的大学弊病。
那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教授治校模式呢?比如美国。
第一,美国的大学多为私立,同样的受干预较少,教授就是教授,不予行政级别等挂钩,也就没有什么行政权力可言。第二,民主自由的理念在大学里得到了很好的应验,校长的权力被成功的关进了笼子。第三,美国社会的特点也与中国的大不一样。
就目前来说,中国就算实行教授治校也难以“有力回天”,更何况还不可能实现教授治校。教授治校必须要求一方面教授的相对权力得到保障,而绝对权力又能得到制约与监督,这就要求实现一定程度上的高校民主与自由,没有包容的体制与包容的教授绝无可能。
所以,当前中国的大学要想走出泥淖,路还很长,所要做的不是幻想教授治校,而是怎么实现校内民主与自由,让行政权力逐渐在大学里隐退或者不被强调,纯洁学术与教育,正确处理****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改变也需要各方的努力,尤其需要教育部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