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观〉
  八观者: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夫质有至有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
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
  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
  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
  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
  然而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
  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
  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
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彊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
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者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
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
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
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叡也;见事
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
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
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
,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
,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彊所不然也。
  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
,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
  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
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彊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
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
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
,其所以为宕则异。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
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
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
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
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
情之反,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 
;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
,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
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
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
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
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