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2010年管理科学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以“人力资源”作为关键词检索到了4篇中标项目,分别如下:
项目批准号/申请代码1 项目名称 负责人 依托单位 金额 项目起止年月
71002095/G0205 基于中国管理情境的“承诺控制混合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苏中兴 中国人民大学 18万 2011-01至2013-12
71002096/G0205 人力资源管理构型对企业二元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周禹 中国人民大学 18万 2011-01至2013-12
71072105/G020503 中国背景下的人力资源构型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纵向研究 刘善仕 华南理工大学 32万 2011-01至2013-12
71072082/Go205 基于组织资本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研究 张徽燕 电子科技大学 26万 2011-01至2013-12
下面根据项目先后顺序依次谈下我个人对这三项自然基金的拙见,不妥之处欢迎“狠批”。
1、苏中兴老师项目。《基于中国管理情境的“承诺控制混合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研究》
先谈下苏老师的背景,苏老师应该是首次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且苏老师为讲师,非教授、博导。可谓年轻有为。为什么呢?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苏老师将其研究领域与国际战略HRM大师的接轨,苏老师的导师为曾湘泉老师,国际联合培养导师为康奈尔大学的Patrick M. Wright教授,Wright为何许人也就不用我介绍了吧(战略HRM领域理论方面的顶尖人物)。
http://slhr.ruc.edu.cn/news/display.asp?id=91此处有苏老师和“周禹”老师的国际联合培养博士生介绍。
然后谈下苏老师的中标项目。由于没有项目的任何具体申报信息借鉴,所以只能从其中标项目“标题”中扣了。项目引号中的内容为“承诺控制混合型”,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这个东西由首位实证研究“HRM系统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学者Arthur在1994年提出,指的是企业究竟应该采用“有利于员工对组织承诺的HRM系统”来管理员工,还是采用“有利于对员工实现有效控制的HRM系统”来管理员工(我已将Arthur论文作为附件附在文后,可下载看下
)。
承诺型HRM系统类似于柔性HRM系统,更具人性化,由早期的哈佛(Harvard)模型(Beer等,1985)演变而来,理论基础为麦格雷戈(1960)关于员工动机需求的人性假设Y理论;控制型HRM系统类似于匹配型HRM系统,讲究的是员工、HRM实践与企业战略的严格一致性,有时候为了保持对员工的有效控制甚至会显得“没有人性”,由早期的密歇根(Michigan)模型(Fombrun 等,1984)演变而来,理论基础为麦格雷戈(1960)关于员工动机需求的人性假设X理论(可参照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12版《组织行为学教材》160页,罗宾斯 编,孙健敏 译)。
苏老师提出“承诺、控制的混合型”,我想他是打算将这两个不同类型的HRM系统进行“中和”吧,既有助于企业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控制,不会因为过于控制而缺乏人性,让员工失去对组织的承诺。有学者曾指出:针对风格迥异的两类HRM系统,企业可依据所处行业的市场竞争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软”型或“硬”型HRM系统。如,企业产品所在行业属“高附加值”,企业应采取高承诺和高开发为特征的“软”型HRM系统对其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而在产品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行业,劳动力成本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企业可通过“硬”型HRM系统的短期雇用等更为灵活的雇佣方式降低劳动力成本,进而创造竞争优势(Druker等,1996)。不知苏老师打算如何定位这种“混合型”的HRM系统,让咱们拭目以待吧!苏老师的最大创新指出,我感觉是他将国外战略HRM问题引入中国情景的研究,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较多采用的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的战略HRM问题也必将引起全世界战略HRM学者的关注和兴趣。
资助金额18万,可能考虑到苏老师是年轻学者的缘故吧,呵呵。
2、周禹老师项目。《 人力资源管理构型对企业二元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周老师项目我这里也没有任何相关的申报信息,也只能从其中标项目“标题”中扣了。“HRM构型”应该指的是HRM的架构,英文词为architecture,因Lepak和Snell(1999)论文而被人铭记,尽管并非Lepak首创。后面刘善仕老师也将architecture译为了“构型”。我先来说说什么是“HRM 构型”,HRM构型指的是HRM系统的构造性特征,因企业战略目标不同,所以在对其员工进行管理时企业就会有着各自的“期盼结果”,为了实现这些结果,企业可采用不同类型的HRM系统来对其员工进行管理,如苏老师项目中HRM系统的“承诺”与“控制”划分,当然还有实现对员工有效支持的“支持型”HRM系统,实现强化员工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强化型”HRM系统,有助于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参与型”,还有“有机型”与“机械型”,“市场购买型”与“内部开发型”,以及Lepak和Snell(1999)的“内部开发”、“外部购买”、“联盟”与“契约”四种类型。等等吧,很多很多。为了使HRM系统具备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的功能性特征,企业需要对招聘、选择、培训、开发、薪酬、福利、绩效评价、工作说明等各种HRM实践进行不同的组合和“构型”,以使HRM实践更具系统性,更能发挥战略效用。从周老师的“企业二元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可以看出,他应该是将“企业二元创新能力”作为HRM系统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研究三者间的作用机制问题,说白了就是研究“HRM实践如何通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绩效的问题”。至于周老师所指的“二元创新能力”,我还不是很明白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回头搜下他发表的论文应该能明白一二。
周老师项目资助金额也是18万,其导师也为曾湘泉,合作培养导师为Mazk M. Huselid,Huselid为何许人也我也不必多言了吧(战略HRM领域实证研究领军人物)。
3、刘善仕老师项目。《中国背景下的人力资源构型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纵向研究》
刘善仕老师在国内战略HRM领域的作用我就不多讲了,他的很多著作与学术论文我都曾拜读过。简单谈下这个项目。中国背景的战略HRM问题应用同样为创新之一,而“纵向研究”则为最大的创新之处。据我所见,国外与国内关于“纵向研究”HRM系统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学术论文应该不会超过10篇,我说的纵向可不是用一、两年的数据,起码应该在5年以上。我们在做计量经济模型的时候,如果用1到2年的数据做时间序列分析(无论是协整、VAR模型还是面板数据模型),恐怕会被人笑话了,用10年以上的数据一般还算勉强可以,一般公认的是20多年(1978年开始)尚可,解放之后(1949年)60多年的数据是最好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稍微将时间序列数据放短(如5年以上),截面数据放长些(几百)。
个人感觉,纵向研究战略HRM问题创新性将“非常强”,但难度也会“非常大”,因为课题组要有固定的样本企业每年都进行监控与调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取多年的样本数据。最好国家能有个部门把这个任务担负起来,对企业HRM问题进行跟踪记录,早日积累我国企业的HRM信息数据库,可从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有了类似《统计年鉴》的《HRM年鉴》,学者们纵向研究战略HRM问题也就不会感觉那么难了。毕竟咱们中国人多,人的管理问题一定会是企业的一个大问题。未来企业能否发展好、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员工的管理问题一定会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刘老师项目资助金额32万,看似不少,但如果真调研好几年几百家企业的HRM问题,恐怕这点钱连路费都不够。
4、张徽燕老师项目。《基于组织资本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对企业绩效影响机理研究》
初看到张老师的项目让我有点小感慨,这个项目从题目中看不出什么创新之处,给人感觉应该与国外学者Youndt和Snell(2004)的“智力资本中介变量”研究成果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张老师的最大创新之处应该是在组织资本的测度方面,如果不能创造出属于中国情景企业的“组织资本测度方法”,这个项目恐怕很难有创新之处了。依据Wright等(2001)的理论成果知,组织资本是智力资本包含的三项内容之一,另两项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因素都是高绩效工作系统影响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已被Youndt在其博士论文(1998年发表)中证实,后Youndt又与其导师Snell在2004年发表了检验智力资本中介作用的期刊论文(见文末附件)。具体报书没有看到,想必张老师是下了大工夫在报书写作上了,用极其有力的证据说服外审专家相信了“组织资本在高绩效工作系统与企业绩效间中介作用”课题的研究价值,不然这个看似没什么创新性的课题感觉会不易中标。
张老师资助金额26万。张老师学术背景介绍:
http://www.mgmt.uestc.edu.cn/net/group/person.asp?id=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中标,我发现国际联合是最大的捷径,因为在管理学领域,多数理论都是由国外大牛创造的,国内鲜有学者在理论方面能够创造出属于咱们自己的理论,所以就必须与国际该领域的顶尖人物联合起来,这样中标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很大。如,我们学校2010年只中标一项管理科学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老师在之前将其博士生派往国外进行了大概是半年(记不太清了)的学习与交流,我想,他的本次中标应该与这个国际交流有着密切的关联。
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愚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谢谢大家耐着性子读到最后。